• 26.00 KB
  • 2021-04-28 发布

数学(心得)之也谈课改中的数学教学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也谈课改中的数学教学 ‎ ‎  《数学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鉴于此,本人就近几年来有关课改中的数学教学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  一、深刻理解新《课标》,转变教学方式 ‎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课改中的教师不应再作为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充当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演绎知识认知与探究的过程。‎ ‎  二、挖掘新《课标》的精髓,创新性使用新教材 ‎  新《课标》的精髓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参与模式,它着意于数学思想的渗透和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注意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觉转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 ‎,即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教材的基础上,精心选择出教材中的典型题目,并努力创设出问题解决的各种意境,设计新颖、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的活动中,让学生在发现、猜想、探索、验证等思维活动过程中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真正体验到成功者的喜悦与满足,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使枯燥的数学知识转化为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同时,在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掘例题的思维性、发散性,启迪并引导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从多方面、多角度看问题,挖掘不同层次数学潜在功能,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已学习过的知识能力和获得的创造力得以高度统一。‎ ‎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  《课标》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挖掘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无处不在,生活处处有数学。因此,通过学生了解生活中的数学或数学中的生活,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数学的生活化。‎ ‎  四、注重过程,培养思维能力 ‎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将由“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过程”,重塑知识形成的过程。数学新教材倡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合作讨论,体现数学探索的过程,数学教学不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探索”,并通过合作交流,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数学知识形成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贯穿始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定理、公理的应用与证明过程,培养学生形成一题多解的解题能力,积极参与对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思路的探索,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  五、倡导多种学习方式,鼓励创新思维 ‎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我们的学生在每一节课上,享受到热烈的、沸腾的多姿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应营造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学生为主体,发展创新思维,让学生大胆地展现自已独特的个性,使学生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真正做到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使学生自主、和谐、全面地发展,使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追求创新的价值,得到创新思维的锻炼。‎ ‎  六、创设开放性问题,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  发散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朝各种可能的方向发散,求得多种合乎条件的答案的思维活动方式。课改教材中的案例、习题虽具有典型性、示范性,但案例、习题由于作为新知识的应用,学生解答时往往只与本节的知识有关,学生也习惯与本节知识挂钩,而且思考方法比较单一,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全面展开,不能有效发挥案例、习题的功能。而开放性问题在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不追求大统一,不设计标准答案,不轻率的否定学生的探索,积极鼓励学生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鼓励学生多视角、多层面的探索和研究问题,寻求不同答案,即鼓励学生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发散思维。所以通过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打开了学生开放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又有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 ‎  让课改中的数学教学真正地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