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语感
城南镇林岙小学 王琰
摘 要 语感就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敏锐、丰富的语言感悟能力。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文教学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我们可以从范读、朗读、阅读、想象、实践、说话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感培养。
关键词 语感 培养 感悟 传染 体会 运用
1928年我国现代教育家夏丏尊在《我在国文科教授上最近的一信念──传染语感于学生》一文中讲到:“一般作老师的,特别的是国文科老师,对于普通文字应该比学生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对于文学应有灵敏的感觉。姑且名这感觉为‘语感’”。
语感就是语言感受力,是在长期的语言实践中形成的敏锐、丰富的语言感悟能力。是对特定语境中的语言直接迅速的整体感知和把握。它包含对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理解力,也包含用语言文字准确、生动地反映生活的表现力。语感敏锐者,在听、读时,不仅能迅速捕捉信息,甚至能听出言外之意,读出文外之韵,得到的不是抽象的声音刺激或文字符号,而是对语言文字信息的真切而具体的感受。语感敏锐者,在说、写时,能以丰富的语言文字,恰到好处地传递思维信息。
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对学生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培养,语感是这些能力的有机结合和升华。培养语感,是语文训练的最重要的目标,它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呢?
一、范读,“传染”语感。
凡是美感强烈的文章,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浓郁的情感。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太浅,往往对作品中所包含的情感感受太少,无法充分领会这些情感。此时,教师的范读可以起到“传染”语感的作用。教师范读时,首先要入情,将自己融入到文章里,随着作者的情感而起伏。通过眼神、面部表情、姿势等体态语言和轻重、缓急、停顿、语气、语调等朗读技巧,把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传递给学生,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达到“传染”语感的目的。
如范读《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以真挚、深沉、压抑的基调,以低沉而缓慢的语气将学生带入对周总理那无限哀思的情景中。如灵车的装饰,朗读语调应深沉,表情悲痛,给人以庄严肃穆感,让学生感到此时沉痛笼罩着人们的心灵,悲伤笼罩着全中国。当范读人们向灵车致敬、默哀的情景时,可抓住关键词:“随着指挥”、“顾不得擦”、“眼睁睁”,用庄重、悲伤而又无奈的语气朗读,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效果,使学生在朗读语气的感染下沉浸在对周总理的敬仰、哀伤之中。教师的范读将学生的思绪和情感带入了1976年那个特定的年代、特定的场景,在学生的心灵和作者悲痛的心情之间建起沟通的桥梁。
二、朗读,感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文学史上许多文学大家无不是通过朗读培养了语感,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功底而名闻天下的。试想,如果三国的曹植、南朝的袁虎平时不广泛诵读诗书,那么,他们又怎能七步成诗、倚马可待呢?巴今若不烂熟《古文观止》,那么何来《家》、《春》、《秋》等划时代的扛鼎之作呢?
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是把书面的文字语言转换成响亮、清晰的用声语言的过程。文章中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获得感知;好的文章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获得理解和领会;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趣也只有通过朗读才能自然而然地浸润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
朗读中要让学生用两条视线读书:一条是生理视线,即眼睛的视线;一条是心理视线,即心灵的视线。让学生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读,从声音上去吟味,从不同的语调、节奏中去思考;一边展开联想,使得琅琅成韵的诵读,成为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使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转化成一幅幅画卷呈现在学生大脑中,使学生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调、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刻的体验,进而感悟文章真谛,培养语感。
为了让学生更快更深地进入作者的情感领域,应着重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整篇或重点句段,达到和作者情感的契合。在经历了多种形式的自读以及分层次的理解读、体会读的语言循环后,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层层加深,对情感的体会步步深入,在螺旋上升的情感体验过程中,充分感知课文用词造句的生动及作者感情的奔涌,受到蕴藏其中的情感熏陶,从而对语言文字产生真切而强烈的感受,最终达到语感训练的目的。
笔者认为,通过朗读训练语感,要让学生做到:
1、读音正确,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添字,不重复字句,停顿适当。
2、心到、口到、眼到,集中注意力,防止有口无心,
3、正确处理重音、停顿,把握好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控制好速度和节奏,做到感情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
三、阅读,体会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发现课文中的有些词句虽然并不深奥,表面意思也不难理解,但却用得精妙传神、耐人寻味。对于这样的词句,教师应该牢牢抓住并作为语感的培养点,在语言文字训练上下足功夫。不但要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体味联系起来,使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理解隐藏的含义、感受作者起伏的情感,而且还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反复揣摩、品味、挖掘,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魅力。
如教学《燕子》“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一句时,把句中的“痕”与“根”做比较,使学生体会到,一个“痕”字,把处于高远处的电线只能隐约可见的特点极准确地表达出来,产生了一种朦胧美。通过对“痕”字的挖掘,使学生懂得了如何用最贴切的词语来准确地表情达意。而这种体会过程就是对学生语感训练的过程。
再如教学《再见了,亲人》中一句:“这真是雪中送炭啊!”“雪中送炭”单从字面上很容易理解,但如何引导学生品味出感情色彩呢?可组织学生联系课文内容思考:“雪”和“炭”在文中分别指什么?表达什么感情?雪“指的是志愿军战士在战场上的艰苦生活;”炭“指的是朝鲜人民的关心和帮助。一个”雪“,一个”炭“,不正表达了中朝人民深厚的情谊吗?通过琢磨,学生从”雪中送炭“这个词语,不但品味出课文所表达的情感,而且体会到了作者一字一语的准确与奥妙。
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应注意让学生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体验语言内涵跟具体事物的深刻联系。教师应抓住教材中表现中心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重点词(即语感培养点)来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想象,升华语感。
语言文字本身没有直接可感性,必须以联想为中介,依据言语对象的描述,由此及彼,通过联想把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还原成鲜活的景物、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从而准确、全面地感悟作者所表达的复杂的情感信息。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如《再见了,亲人》一文中分别描写大娘、小金花、大嫂送别志愿军战士的动人场面。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等词句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熬红的双眼,小金花挂在腮边晶莹的泪花,大嫂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一幕幕,感悟课文描写的意境。这样,学生在展开丰富联想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培养了语感。
再如:《观潮》一课 ” 潮来之时 “ 一段,可先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潮水奔腾、冲击的录音,想象潮来时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读课文中的描写,体会潮来时的壮观,读出潮水的气势。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联想参与感知活动,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情景的熏陶,转为积极地营造情景,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语感训练。
又如教学《小小的船》第三句时,引导学生展开联想:丁丁划着小船,在无边无际的蓝天下遨游,星星在他身边闪烁。学生被带到了神奇无比的天空中。此时让学生展开想象,自己如果到宇宙旅行,将会看到什么,是不是”只看到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学生打开思维的闸门,张开想象的翅膀,说自己可能看到”宇宙飞船“、”外星人“、”人造卫星“……激发了他们的想象空间,训练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有效地进行了阅读训练,促进了对语言文字由表及里的消化吸收,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美丽境界,有效地培养了语感。
五、实践,激发语感。
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知识面狭窄,限制了他们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因此,为了提高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我们不仅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信息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还可以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参加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上网搜索、查阅资料、看电影、电视、、观察动物或植物、实验等),拓展知识,增长见闻。学生感知多了、知识丰富了,感受就深了,语感就强了。
如《蟋蟀的住宅》一文,可以课前要求学生查找书刊、上网搜索了解蟋蟀的相关知识,采用挂图、投影、课件等中介手段把学生选来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呈现给学生一起欣赏,讨论蟋蟀挖掘住宅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领悟蟋蟀不肯随遇而安、吃苦耐劳的特点。
六、说话,运用语感。
让学生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感,就是语感的口头运用。语感的口头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我们可以基于特定的场合(或者创造特定的情景),指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激发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在观察和表达中渗透语感训练。也可以在教学中安排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开故事会、举行朗诵比赛、表演话剧、儿歌朗诵评比、读书读报竞赛等。要求学生语言得体、准确、连贯。从而在运用语言的实践中达到巩固、增强语感能力的目的。
如课前五分钟说话,让学生朗诵优美的散文,说说家乡变化,谈谈最喜爱的奥运明星,讲一个幽默笑话……在训练中,我们要求学生说得准确,锻炼了语言的正误感;要求学生在表述时,注意语气的贯通与变化,注意句子的过渡与衔接,锻炼了语言的畅达感;让学生说话时注意得体,锻炼了语言的分寸感;要求学生在言语交际活动中,注意话语的情味,学会含蓄地表述个人的意见,达到委婉含蓄,不卑不亢的境界,锻炼了语言的情味感。
这样的说话训练,使得语言的正误感、畅达感、分寸感、情味感等都得到锻炼和发展,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总之,”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品的重要标志。“语感是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情商水平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益。在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多样化的训练让学生感知语言,领悟语感,发展语感能力。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也只有在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获得语感的不断强化。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需要教学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怎样教得精彩》,方国才,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3月。
●《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周成平,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