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是学生认知数学对象进而成为数学气质的心智技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结构变量。通俗地说,数感就是对数与数之间关系的一种感悟,即对数的一种深入理解,然后内化成一种驾驭数的能力。它来自数学活动实践,又指导数学实践活动。她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沉淀、积累的过程。是教师在不断的数学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培养形成的。
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学习内容,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并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形式为:“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在这种新理念的氛围下,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成为了教育聚焦的话题。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数感谈一点初浅的看法:
一、灵活运用教材培养数感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基本载体,也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材中编排许多内容是能培养学生数感的,特别是我们现在使用的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它比较传统教材有了很大的改观,里面已有部分现成的能训练数感的题材,教师要灵活地加以运用,并进行科学的训练。如一册教材,在课本的第2页就安排了“生活中的数”这一课,并配上丰富的插图引导学生认识数,理解数的含义,又如在教材第2课练习第1、2、3题中均配上实物图,教师要好好地利用这些图来引导学生进行按群计数,使学生能一眼看出,理解数的含义。在教材的第56-61页中编排的内容又是让学生理解序数,认识数的不同含义,培养学生多角度认识数。在第二册教材的第二单元又编排了“观察与测量”这一学习内容,通过让学生“估一估”、“说一说”、“量一量”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师在灵活运用教材中现有资源培养学生数感的同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许多隐含着容易被忽视的内容,寻找教材中一切可直接利用的素材来培养学生的数感。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对现有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和“改换”。要根据教学的情况和训练的效果,搜集一些学生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事例,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等,发展学生的数感。如在学习了位置和顺序后,可补充:①说说“我”的位置;
②“猜猜他是谁”的练习。又如学习了人民币的认识后,可补充购物活动。在认数的教学中,可补充猜数游戏等。
“改换”就是针对教学内容,将部分教材中的内容,呈现方式联系实际,作适当地改换,使它更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学生的数感,把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吸收并引进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数学信息。如有位农村小学老师在一次临时的迎检上课时,教学内容为“100以内的数数”
教师首先搬来一堆语文书,要求学生猜一猜:发给全班同学每人一本够不够,学生的兴趣很浓,积极参与,进行猜测,当学生的意见不一时,教师又问怎么办,学生一致要求数一数,数了数,不够(全班46人,语文书只有42本);接着该老师又拿出一堆练习本,要求学生再次猜测,学生心想,刚才这么高还不够,现在也一定不够的,结果数了数够了;第三次教师拿出的是一叠卡片,让学生猜测,这一次学生不敢猜了,因为语文书那么高倒是不够,而练习本看上去很少却多了,因此这次学生不敢轻易下结论,主动要求数数。后来该教师又拿出一堆牙签,要求学生使劲抓一把数一数有几根,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50根牙签放在桌上怎样才能使人一目了然,学生积极思考,得出将50根牙签每10根为一堆放在桌上的数数方法,并理解了50的组成。在练习中该师还是运用牙签作为学具,让学生抓一把,数一数有几根,并让同桌从这个数分别往前、往后各数5个数。本课教学中该教师大胆改动教材编排的内容及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进行猜测验证,不断探索,使学生的数感在学习中得到培养。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感
数学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它源于生活,并优化生活。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身边的数学素材,努力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去试着感知、发现,主动地探索,建立新的认知结构,使数学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如教学“1-5的认识”从学生喜爱的小动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仔细数一数,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接着通过数珠子、摆圆片、画图形继续领悟数的实际意义,再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用学过的数说一句话。这样教学,时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又初步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由于小学生好奇多动,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教师安排一些简单的动手实践活动远比空洞、乏味的说教高效得多。如教学“米、分米、厘米”的认识,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动手量一量两臂间的距离、一zhǎ
长,具体感受1米、1分米的实际长度,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的实际长度。也可以带学生到室外去测量操场的长、宽,目测高楼、大树的高。这些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体现了“做数学”的数学思想,也使学生获得数感的启蒙,对数学学习充满乐趣。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模糊”的数感正逐渐生成。
又如,要学生写出自己的出生年月,相互比较一下年龄的大小,让学生发现出生的年份、月份越大年龄越小。要学生报一下自己的学号,说一说各自学号是什么意思,原来它们是表示序号。而电话号码的前面几位数代表地区,后面几位数则是随机生成,不代表任何意义。再让学生了解家长身价证号码的意义等活动,使学生对不同的情境中数的大小关系吃得透、把握的准,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这样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获得主动发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数感的存在,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使学生在习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发展多种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
三、加强合作交流培养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具有强烈的选择性,它与学生的个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同一数学情境中,有些学生反应敏捷,思维简缩,有些学生冥思苦想,挠头抓耳。这些表现都直接指向于人的数学气质,前者学生总是自发地倾向于通过直接的数学棱镜去认知数学知识,进而成为数学气质中的精髓--数感。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数感,就一定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自由、充分地交流,在交流中共同启发,共同进步。
新教材安排了许多交流活动,这些交流活动对培养学生的数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实施小组交流的特殊性。首先,可以从动作交流开始,“智慧出在手指尖上”,如教学“10的认识”,由于每个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不同,有的是1根1根数地,有的是2根2根数地,甚至有的是5根5根数地,直到数出10根为止,通过动作交流,学生不仅理解了“10”的意义,也学会了多种形式的数数方法,锻炼了用数来交流和表达信息的能力。其次,可以通过语言交流培养数感,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加强。如教材在练习后面都安排了一道开放题,答案呈现开放性,所以教师没有必要作过多的讲解,只要简单引导学生看图后,让同桌两人说说怎样列式以及列式的理由。小组合作交流不仅能挖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而且培养集体协作精神,使人人品尝成功的喜悦,使数感在无形之中得到增强。
总之,数感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它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一节课、一单元的教学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我们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为学生提供培养数感的丰富的学习材料。通过合作交流、猜测验证、体验感受、实际运用等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学生寻找数、接触数、了解数、思考数,从而培养学生数感,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