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新探
高中历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新探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是老话新提,虽然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校德育目前仍存在“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局面。我们讲素质教育的本位,就要想办法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其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一定要在学科教育中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探索符合每个学科特点的切实可行的有效的途径,从而培养道德合格优秀的学生,提高学校的德育水平。一、 历史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一)
是中学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教育部制定的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要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要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要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历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有可能现成和完善,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树立真诚关注和高度的责任感。(二) 是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高中生的道德动机是由其道德需要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它包含着那些与道德有关的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因素,对高中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激发、强化、调节、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中生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不良因素,诸如网络、消极群体、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信念的影响逐渐加大,导致学生对传统道德如忠孝节义等内容的不感兴趣和道德意志的脆弱,容易受不良道德的侵蚀。因此如何进行理论、实践、行为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当务之急。(三) 是对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求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即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
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德育专职工作者和班主任的天职,更是每一个任课教师的职责。二、 历史道德教育的特点中学历史教育中渗透道德教育,它与其他学科有着不同的特殊性,了解这些特点,对我们更有效地进行道德教育十分有必要。(一) 借助性历史道德教育内容总是离不开历史史实,史实是直观的,但其可提取的道德价值是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历史应以对事实为基础的评价启迪人、教育人,如司马迁被处宫刑后,15年著成《史记》的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精神;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等。(二) 暗示性历史教育不可能象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它的育人功能往往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特别是对历史事件,人物行为的评价要放在其发生的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否则就丧失了其价值。如对梁启超的评价,从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到反对暴力革命再到反对袁世凯称帝,是一个前进→倒退→前进的行为过程,这个行为过程中的思想意识,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评价才能使其领悟,才能达到育人的效果。(三) 循序性历史教学渗透道德教育内容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是一节课、一个历史事件的评价的事。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必须循序渐进原则,一点一滴地积累,切忌一曝十寒,追求速成。(四)
现实性所谓现实性是指那些虽然已成历史但仍是我们倡导的道德内容,历史虽然是过去的社会,但社会是进行中的历史,两者是一个有机整体,如对文天祥的评价,一方面我们应肯定他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另一方面他抗拒统一的行为反映了他目光短浅,不识时务的遗憾。在教学中要注重社会的现实性和实用性,才能真正起到育人的作用。三、 历史道德教育的途径(一) 让学生认识教材中蕴含的道德内容历史教科书中写进的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是道德教育的生动材料。借助于历史道德形象进行道德知识的教育,首先要对历史人物的道德行为进行分析和概括,使学生逐步树立起道德规范,认识道德行为的是非、善恶、美丑的准则,具体的内容有:1、 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如戚继光组织戚家军英勇抗倭,并赋诗明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甲午战争、抗日战争中涌现出的爱国志士,力勇杀敌,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如邓世昌、林永升、张自忠、吉鸿昌等。2、 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主张“先天下之忧而忧,而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提倡“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等等。3、 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如墨子主张“节用”、“节葬”、“非乐”,反对统治者穷奢极欲,挥霍无度的生活;隋文帝身体力行,崇尚节俭,形成隋初良好的社会风气;李春营建赵州桥,黄道婆改进、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等都渗透了吃苦耐劳、勤劳勇敢的精神。4、 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成大业;徐悲鸿的“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中国共产党人为抗日救国、解放中国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事例更是举不胜举。 此外,至大至公,舍生取义、求索攻坚;追求真理,不畏艰难;尊师敬业,谦虚礼让;诚实正直,行己有耻;文明礼貌,仁者爱人等丰富的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尽管是历史的,过去的,但这些道德内容永远不会是历史,永远不会是过去时。(二) 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情感意识道德情感是个体在道德认识和实践过程中伴随发生的内心体验。历史道德教育是要借助历史教科书提供的,教师加工创设的道德情境中道德形象的行为、情感及道德知识进行。要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教师除了要明确哪些规范是道德的,哪些规范是不道德的。还要帮助学生树立善与恶,美与丑的意识行为。个体道德抉择往往有一定的自觉性,而这个自觉性又来自道德意识信念,且形成道德形为习惯,道德意识信念又具有一定的情绪情感色彩,按正确的意识去行动会产生肯定的情感,否则就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我们要十分重视道德意识的培养,具体可以这样做:一是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书本中的文献材料、图画、地图等进行声情并茂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感。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语言要悲愤、低沉,且要深沉有力,利用书中图片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当时国力衰弱的沉思,从而让学生树立振兴中华民族、发奋学习的远大目标。再如讲述祖国“四大发明”
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二是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如运用多媒体手段,诱思问题情境设置、活动设置等,如讲述北伐战争时,可用《两只老虎》的曲唱“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的词,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增强了感染力。再如可利用200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的每一个省市的春联,设计一些相关的历史道德问题,从而在提高历史教学效果的同时渗透道德意识。三是充分利用杰出人物的名言、名句、对联。这一方面可让学生摘抄历史书中的内容,也可让学生摘录历史书外的内容,记录成册,既是生动的道德教育凭借,又是学生习作的很好参考,念起来一般朗朗上口,对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意识帮助很大。(三) 适时适地地进行道德行为塑造所谓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多种行动。它包括道德行为技能和道德习惯两种成分,一个人养成道德习惯是进行道德训练的关键。历史教学是以历史知识为主的学科教育,其道德行为的教育主要应以认知为主要特点,以模仿为主要形式,同时通过增加新的道德内容成份和评判性地学习为途径,从而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第一,
筛选历史道德形为人物榜样,作为学生效仿的对象。历史人物中正面榜样的人很多,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筛选,及时点评杰出人物的贡献,然后揭示该人物的优秀道德品质,提出学习的道德规范和优秀品质,供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模仿的对象。如诸葛亮的励精图治;海瑞的清廉;祖冲之、沈括的刻苦钻研以及无数先辈的坚贞不屈的气节等。学生对榜样的选择往往带有情绪性,即能使学生产生敬佩、爱慕、愉快、可接受等体验的榜样为自己的学习选择对象。因此,选择的榜样不仅是有权威的英雄人物,而且要接近学生的实际,也可以是历史中的不起眼的一个小人物。教师可要求每个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作为榜样。使学生通过努力可达到其智力,认知水平可达到的行为水平,使之渐趋化于自己的榜样人物。第二, 对社会的“非正统”的历史和人物的两面性进行评判。所谓社会的“非正统”历史是指那些违背历史史实,歪曲历史事实的“历史”,表现得最多的是现在的一些影视剧中“戏说”、“×××外传”之类,这些“历史”容易误导学生对历史史实的认识,曲解对历史人物的把握,不利于学生道德意识的正确形成。对人物的两面性上教师要进行评判,使学生对历史人物有全面、正确的了解。如对曾国藩,一方面是镇压太平天国的刽子手,另一方面他也是中国近代工业之父。教师要通过活动课、讨论课等形式实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样才会有说服力,才会使历史道德教育更全面。第三, 要对学生进行“即时史”的教育,即时史是指已发生的,但还没有写入我们教科书的内容。如通过讲述日本修改教科书,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让学生认识日本右翼势力的复活及日本政府不敢正视历史,逃避历史的不负责任的态度。再如某单位“塑造”了新时代的秦桧夫妇,居然让跪着的秦桧夫妇“站”起来了,这是一种严重损害人们“历史情结”的事,既扭曲了历史,也误导了青少年的视野。还有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神州六号”
的成功发射等等。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增加这些“即时史”,把“即时史”及时贯穿于教学之中,可丰富道德教育的内容。第四, 学会挖掘道德的新内容。我国提出了和谐社会,节约社会的构建,这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重要举措。构建和谐社会、节约社会在历史教学中也可以得到折射,如墨子的节用,孔子的仁义思想等。同时做一个现实的人必须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比如梁启超,他一生中最后的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行为,使他由一个保“皇”主义者成为反“皇”主义者,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第五, 观看影视、图片展或参观革命根据地。这种方法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使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我们通过图片展览和学生观看《太行山上》,并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水平,从而培养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操。道德结构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形态,多水平,多联系,多序列的动态的开放性的整体系统,思想道德素质是主要的素质,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我们在历史教育中要围绕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道德结构等进行有针对性地全面地教育,切忌舍本求末,单头发展,这样才能达到“育人”的真正目的。附参考书目:1、 教育部《历史课程探源》2、 赵亚夫《历史教学价值观》3、 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4、 黄凤仙《人格教育应当成为历史教育的灵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年第10期
相关文档
- 历史(心得)之浅谈在新课程下高中历史2021-04-289页
- 历史(心得)之高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2021-04-286页
- 历史(心得)之多元化高中历史教学设想2021-04-285页
- 历史(心得)之谈“学案”教学法在高中2021-04-288页
- 历史(心得)之高中历史教学实效性的探2021-04-286页
- 历史(心得)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感2021-04-288页
- 历史计划总结之课改下的高中历史教2021-04-2611页
- 历史(心得)之浅谈高中历史教学心育功2021-04-2513页
- 历史(心得)之新课程下高中历史教学中2021-04-259页
- 历史(心得)之浅析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2021-04-2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