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作了精辟的描述,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而且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岀发”,真正体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遵循这一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认为教学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岀数学问题,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一、利用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
数学从来就不是书本上的枯燥学问,它的身影在生活的每个角落,它的价值就来自你我的生活。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而是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储存了许多生活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生活经验,引出数学问题,引起一种学习的需要,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探索之中。
例如教学第七册教材应用题一节有关“单价、数量、总价”
基本数量关系这一节课时,导入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们经常买东西吗?谁来给大家说说经常买些什么东西?从学生的举例中引出“商品”,你们买这些商品,首先要知道什么呢?学生说要知道每本练习本的价钱,要知道每袋奶的价钱等等,从而引出数学问题“单价”的概念。然后就让学生举出所知道的一些商品的单价。这样引入,从生活中来,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有趣。又如教学“年、月、日”时,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过生日吗?你们几岁了?一共过了几个生日?学生回答后,我说有一位老爷爷已经63岁了,可是他才过15个生日。学生说:“这怎么可能呢?”我说是真的。学生急忙问:“这是什么原因呢?他要几年才过一个生日?”我趁机引入课题,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整节课兴趣盎然。这样,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数学充满趣味。
二、创设生活情景,感受数学问题。
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教改的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景已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现象”
,采撷生活数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在数学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更多的是配置生活原型,创设生活中情景。当然,有些情景不能真实地在课堂中展现出来,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经历过,所以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把生活情景模拟出来,让学生亲自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能帮助学生搞清较难、易混的内容,使他们感到亲切、易懂、自然。
例如教行程问题之前,一位教师先组织学生进行有趣的表演。教师让两个学生站在教室前后两个黑板前,准备相对而行,教师喊“出发”,两个学生很快就撞在一起,教师立刻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学生这种同时从两地相向面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教师再让两个学生背对背地站好,一声令下,他们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直走到前后两个黑板前。教师又在黑板上画出他们行走的示意图,告诉大家这种运动叫做相背而行。教师再让两个学生从同一地点,一慢一快向相同方向前进,快的很快把慢的追上……教室里一片欢笑,学生仿佛不是在上课,好像老师领着他们在玩。不知不觉地理解了行程问题的概念和数量关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无味,而变得十分有意义和愉快的事了。
三、参与实践活动,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知识来源于人的实践活动,实践是一个大课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书本知识得到运用,使知识转化为能力,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将推动学生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同时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得到培养,实践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例如在教学圆周长时,有位教师在学生研究了怎样测量圆形物体周长后,让学生对自己已经测量过的几个圆形物体进行观察比较,组织学生讨论:圆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学生自然地提出了圆周长可能和圆的大小、圆的半径、直径有关,接着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猜测:可能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由于有了前面的测量,学生从有关数据中不难发现圆周长与直径、半径存在着一定的倍数关系。这时学生自然会产生动手测量的欲望。这样学生从测量中体会,发现并提出猜测,再进行较为科学的测量、计算,整个过程完全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教师成功地把前人发现圆周率的漫长过程浓缩在一个教学片断中,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为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方法去处理数学问题或把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数学巨大的应用价值,逐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例如,学习了比例应用题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家到学校的有关数据(路程、速度、时间)编一道正比例应用题。又如学习了利息之后,让学生在课后亲自把压岁钱、零花钱存入银行,并根据自己存款的形式和时间,计算出取款时能得到多少利息。再如,学习了“
简单的统计图表”后,指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调查,收集有关数据,制作本校各年级男、女生人数统计图表。
数学教学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充分挖掘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在联系,恰当地组织教学,不断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在小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学习和现实联系已成为现实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向。那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如何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让学生主动地学好数学,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是在新课引入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教学时可以根据新的数学知识的需要联系实际创设一些问题情景,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到有亲切感,使他们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例如,在学乘法计算有关元、角、分的问题时。我问:同学们是否要订《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今年还有六期,每期价格是1元7角。让学生说说有什么问题?当时学生就问:要订阅需要多少钱?教师就让学生自己算算多少钱。学生兴趣就来了,为解决自己的问题出谋划策,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样,促进了学生在短短的时间内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是在新课学习或问题解决中尽量引导学生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经验去理解数学知识。如学习有关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和的计算(即有小括号的计算)时,就可以联系学生买东西时付钱币的过程去理解为什么要先算加减法后算减法的运算顺序。这样学生就可以切实感受到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的作用,并从中体会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三是根据学习的需要可适当补充一些与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和学习内容。可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经验从数量上给予系统化,也就是把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补充到例题或习题中去,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如果学习的材料来源于现实生活,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加高涨;当数学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