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28 发布

语文(心得)之浅谈如何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浅谈如何通过有效的朗读指导,帮助学生解读文本 ‎ ‎  关键词:朗读、品析、理解、感悟、提升、创新 ‎  摘要:阅读应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也应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相融的动态过程。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通过有感情地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之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通过有比较地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在语言的增删、变换中豁然开朗,同时在比较中体味增删、变换的妙处,认识语言的精当与粗疏;通过分角色地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扮演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精神。‎ ‎  阅读应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阅读也应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情感相融的动态过程。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语气、语调、语势、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受到局限,全都表达不出来。“‎ 口头语言中因为多了语音的作用,于是它才增加了活力,有了跳跃的生命。朗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有力手段。”(徐世荣语)。但是留心现在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朗读,我们就会发现,有的为朗读而朗读,有的是用朗读走过场,有的只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朗读教学没有真正促进阅读教学的展开。真正有效的朗读教学应该是通过朗读,让学生直接感受作品中的生活气息,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进而探求隐含在作品中的内涵。即通过有感情地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使之能体验语言的分寸感、和谐感、情味感,从语言的气势、韵味、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通过有比较地读,使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解读在语言的增删、变换中豁然开朗,同时在比较中体味增删、变换的妙处,认识语言的精当与粗疏;通过分角色地读,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一体,让学生扮演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将静态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脚本,融入学生自己最真切的感受、独特的个人体验,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诠释,并进行一些创造性的解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精神。‎ ‎  与花木兰同行 ‎  “用凝练而富有节奏的语言,饱含着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而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现诗人思想感情”。这是诗歌的共同特点。就其语言来说,最突出的是抒情性和音乐性。‎ ‎  抒情性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诗歌的艺术生命,失去了抒情,诗词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价值。因此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往往都很注重一个“情”字。但如若能借助诗词语言独具的音乐性,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有情有感的吟诵则有助于学生理解诗词,更能突出其情,更便于领悟其情。‎ ‎  诗词的音乐性,主要通过节奏来表现,它往往随着诗人情绪的起落而产生快慢、强弱、急缓和扬抑的变化。但由于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受到他们阅历和语言经验积累的限制,不可能感受得特别准确。表现在朗读节奏的单调乏味,语气平淡无力。对此教师应指导其表情朗读,反复吟诵。重点在于指导学生体味细节处的情感变化,注重感情的跌宕起伏,时缓时急,语调升降,或重或轻,刚柔相济,从语言的气势、节奏、停顿中,引领学生辨别语言的感情色彩,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进而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 ‎  例如:学习《木兰诗》时,我说:《木兰诗》代代相传,经千年而不衰,就在于花木兰这一普通女子身上蕴含的人格力量和情感力量。请你概括第一、二段的大意,并说说花木兰的思想情感的变化?学生们经过一番思考,认为段落大意是:停机忧思,艰难抉择。认为木兰从“忧叹”开始,最后决定替父从军,是亲情的力量战胜了忧虑。一个学生说“英雄初期也是凡人,花木兰一要经受女扮男装的考验,二要面临战争的生死考验,这对一个弱女子来说何等的残酷,”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显得真实可信,后面的痛苦抉择则体现了花木兰的伟大。我指导学生朗读,要求通过节奏语气的变化将这种情感转化表现出来。下面的段落处理中,学生认为:第三段”告别爹娘“应该读出”悲情“,这样花木兰的形象才更加真实感人。第四段的”战地速写“应读出”悲壮之情“。读出一种”视死如归“的豪迈;读出”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凉;读出”金戈铁马“的壮烈。第五段的”凯旋归来“应读出”豪情“,有学生认为,尤其是读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感觉痛快淋漓,这段文字表现了花木兰的豪气,而豪气的背后是对名利的淡泊,对亲情的眷恋。第六段”还家团聚“,不仅要读出”喜悦之情“,也要读出伙伴的”惊叹之情“,英雄竟是女儿身。这篇美文,可谓是一波三折,大起大落,读来酣畅淋漓,情致百生。学生在品读中更加深刻、细腻地理解了花木兰。‎ ‎  与韩麦尔同悲 ‎  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都习惯于运用语言分析法或单纯的表情朗读教学,缺少朗读教学的创造性、变通性。单纯的表情朗读教学有时能部分复原当时的气氛以及人物要想传达的一些情感,但对于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深层解读文本,有时就显得力不从心。语言比较法,通过词语的增删、句式的变换,使学生在比较中对文本的解读获得一种思想的顿悟。比如主旨的多义性以及解读的现场生成会纷至沓来;通过词语的增删、句式的变换,体会原文的妙处,可获得一种隽永的回味。譬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当这种意境到来时就进入了教学的迷人境界,会有”‎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之感,语言的妙处就不需要你作自作多情的诠释。‎ ‎  《最后一课》的高潮部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我问学生:韩麦尔老师究竟想说什么?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他的心头汹涌澎湃?请你做一回韩麦尔先生,说出他没有说出的话。课堂上一下子热闹了,学生们或争论,或沉思,或口中念念有词……一生说:我——我——我的朋友们,孩子们,你们要永远记住法语,它是世界是最美的语言,是我们民族的根。记住了她就有了根,谁也不能使我们屈服。一生说:我——我——我的朋友们,孩子们,虽然我走了,但今天爱国的种子已经撒下,希望它在你们心中生根发芽。一生说”我——我——我的朋友们,孩子们,不要悲伤,不要绝望,留一份信仰,那就是对法兰西的爱。一生说:我——我——我的朋友们,孩子们,这是最后一课,却是你们人生的起始课,你们将从这里走向成熟。学生们的回答精彩纷呈。我说:既然意蕴如此丰富,我们不妨一一添进文中行不行?学生们讨论后认为:韩麦尔先生欲言又止,言不成句,更能体现他复杂的心情,可谓百感交集。学生明白了:语言只是冰山的一角,人的内心才是海洋。说不出来才显得韩麦尔老师痛苦之深,爱国之深,仇恨之深。这是无声胜有声。‎ ‎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语言的玩味,应集中在重点段落和关键语句上,特别是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或增或减,精心设计,巧用甚至创造一些用以比较、参照的词句,在比照朗读中,优劣高下彰明昭著。因此这种变式朗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又一有效的方法。‎ ‎  让文中的人物“活”起来 ‎  教学不能没有理解,朗读的基础也需要理解。但我们常常忘了,理解了的东西也许还不能深切地感受它,只有深切感受到的东西才能更好地理解它。理解未必一定要借助朗读这一形式,可是朗读却必定会反映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  学习《皇帝的新装》时,在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准备分角色朗读课文,并说说该用怎样的情感基调去读文中的不同的人物。学生分小组讨论后认为:皇帝:应该是愚蠢而又狂妄,滑稽可笑的,发展到文章的高潮部分,皇帝听了百姓的话,似乎觉得百姓说的话是对的,但是他想我必须把游行进行到底,这时要读出皇帝的外强中干。骗子的语调应是狡猾而又贪婪,开始向皇帝行骗时还应读出投其所好的诱惑。两个大臣要读出其虚伪自私的特点。刚开始什么也看不见时应读出其惊讶,后来怕别人知道要读出故作镇静的夸张,叙述部分的朗读时要读出讽刺的意味。孩子的特点的天真、诚实、勇敢,所以在处理“可是他什么也没有穿”时要有孩子童言无忌的率真。在理由的陈述中,突出了情感的体验和词语的品味。这样就将朗读、品析、设计融为了一体,学生扮演了设计者、实施者的角色。课后学生主动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得兴致盎然。‎ ‎  语文教学呼吸朗读。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通过朗读教学,即有表情地读,有比较地读,有角色地读,旨在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迷恋上汉语言的魅力。在朗读中“得他滋味”将静态的语言变为动态的语言,将课本语言变为自己的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和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形成个性体验和多元解读能力,进而促使学生在读中自己寻求一种解读之法,释放个性的创造力,打下深刻的语言烙印,获得一种终身的启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