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交流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交流的研究南京市雨花台区板桥小学 陈锦秀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交流?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近一年的研究,在归纳大量典型有效交流案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我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和体会,现介绍如下:一、做好交流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学生,把握学习中交流的起点《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面对我们的学生,在上课前,教师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学生是否具备了新知学习所必需的认知基础?②学生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了新知?掌握的人数、内容、程度怎样?③
哪些内容自己能自学?哪些内容需要相互交流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和引导?只有准确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现状,才能找准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交流的起点。2、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首先,目标的定位要准,要建立在教师对教材的深入钻研以及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确定学习的重点和难点。第二,目标定位要全,既要有知识技能的目标,又应有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数学思考等发展性的目标。教师着重要搞清哪些方面有交流的必要,是交流的重点;哪些方面可作简单交流处理,只需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稍作点拨即可。3、准备有效的交流材料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有效交流,事先应准备有效的材料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只有这样,教师才有可能对师生间的交流加以引导和控制。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准备材料、设计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发表自己的看法。二、营造交流的良好氛围1、具备良好的交流心态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意识的社会人,是教学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多让学生说话,多倾听学生的说话,可以知道学生的问题所在,便于教师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交流,可以明是非,知得失,在交流中修正自己,发展自己。要达到这样的境地。首先教师自身要充分认识到课堂交流的重要性,要留足时间让学生交流,否则,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想交流也没有机会交流。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多问几个“是什么”、“你是这样想的”、“为什么?请说说理由”,促进课堂教学师生之间交流的开展与深入。2、营造良好的交流情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因此教师首先要给学生营造一种平等、合作的教学气氛,设置合作交流小组,创设动态的多向交流模式,形成宽松的交流氛围,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交流层面,提高学生的交流频率。同时要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参与交往,教师在学习小组交流活动中,要积极参与引导,维持小组的交流气氛,关注学生的交流心态,并适当调节学生的交流心理,特别是要鼓励学困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数学交流活动,在宽松融洽的氛围中,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热情得到释放。三、把握交流时机,合理选择交流形式1、恰当把握交流时机一般来说,交流的时机有以下四种情况:①产生疑难问题时与人交流,这种交流可以起到释疑、解难的作用。②在知识构建时与人交流,这种交流可以让学生实践、思考、领悟数学概念、公式的形成过程,讨论、交流探索成果,使学生明确事物的本质特征、相近概念的联系与区别。③解题时与人交流,这种交流可以让学生参与解题思路的探索,解题方法的概括,使学生养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④总结概括时与人交流,这种交流有利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进行科学地总结归纳。2、合理选择交流形式交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与情感态度得以充分的外显,让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及这样想的理由用语言、动作、图文等形式展示给别人,同时也在听听别人的、看看别人的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最后形成共享,充分地发展自我。因此其组织形式应当灵活多样,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①师生谈话式。这是一种师生平等参与双向交流的形式,教师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个有内在联系的问题系列,在课堂上逐个引导,启发学生回答,或纠正回答中的错误,使知识活动逐步深入,这种交流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主动参与,师生之间都可以获得反馈信息,根据这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和改善教学活动。②
分组讨论式。这是以学生间交流为主的形式,是集体成员之间的多向信息交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指出讨论的问题,将班级按区域或座位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选一位组长来负责讨论,小组间的意见在全班讨论,并对他组意见进行评价,在小组讨论中,教师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活动情况,必要时也介入组中讨论,并对学生的研究给以鼓励。这种形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思维品质和语言交流能力。③实践探究式。这是以学生与教材之间交流为主的形式。教师根据教材的结构特点以及学生的思想、知识、能力水平等,将教材设计成一系列思考题,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实验、思考、讨论、听讲等各种途经去主动研究问题、探索知识、总结规律。这种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
总之,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根据问题本身的性质来决定交流的形式,而有些问题或某个小课题在当堂无法用最充分的时间来进行交流时,可以让学生在课后用小论文的方式进行交流。四、把握交流的广度与深度1、关注交流能力弱的学生,适度扩大交流面要做到有效交流,教师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情况,特别是要关注生理和心理有些问题的学生,引导他们参与交流,这样才能提高课堂交流的广度,真正体现既面向全体,又因材施教。由于遗传、生活习惯、家庭环境等许多方面的原因,小学生脑子发育情况有所差异,思维能力有好有差。有的小学生思维迟钝些,有的不敢说话或说话结结巴巴。因此,对于这些孩子,教师更应该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爱心,创造机会让他们表达,耐心倾听他们的每一句发言,使他们也学会交流、参与交流。我班有个学生叫远远,人长得高高大大的,但思维却比同龄人迟钝许多,语言表达也比较差。我刚上任时,同学们就对我说他是傻瓜,成绩很差的。我就开始特别地关注他,关心他的学习、生活和交友情况,并且尽可能地在班里给他创造一些发言的机会,经常与他交流。2、关注数学本质的理解,适度深化交流层次数学本质的理解既是交流的目标,也是交流的途径和基础。学生在原有生活经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交流进行数学本质的理解,获得的理解为进一步深入地交流奠定了基础。教师在交流中要能理解学生的视角、对方的表达方式、解释的信息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与之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自我的交流;另一方面要从数学视角,用数学模型、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语言等来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命题、问题本质等的理解的交流。五、把握交流中的引导方法1、注意问题的预设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创新。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数学问题是增强数学课堂交流有效性的重要环节。交流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材料,还需要设计好问题,利用问题引发学生思考,使交流成为可能。问题的设计主要包括设计问题的数量、难度、切入点控制三个方面。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把握设计的原则、策略和步骤的精心谋划,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一般来说,教师在有效交流中设计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唤起经验的问题。②
激起欲望的问题。③引导探究的问题。④触发联想的问题。⑤引发争辩的问题。⑥启发智慧的问题。⑦引导多元答案的问题。⑧掀起头脑风暴的问题。⑨带出新的疑惑的问题。 2、注意问题的引导学生由于知识能力的局限性,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不是很顺利,有时会被卡住,教师适当的点拨,进行问题引导,会使探究活动继续得到开展,会让学生得到启发,会使交流不断深入。3、引导学生“说数学”在教学中,可以进行“说数学”
的练习,这种练习可以在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也可以在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从教会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规范学生的语言,先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最简单的交流方式。如在例题讲解时,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想起,要求的是什么问题,要知道哪些条件,哪一个条件已经知道,哪一个条件还不知道,要先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也可以引导学生从条件想起,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再根据求出的问题和什么条件可以求出最后的问题等等,或让学生复述所学的内容,或让学生把自己的解答写在黑板上并给同学解释解答的原理,通过这样的交流,教师也能够从中了解到学生理解问题的方式,看到他的思路、推理过程、对术语,符号和一些基本数学思想的掌握情况,有利于提高教师自己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过程的分析,把握教学调控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之间通过提问、讨论,能够学会他人分析问题的思考方法,澄清自己模糊的认识.这样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及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4、引导学生“写数学”课堂交流大都时间是以语言进行交流,教师还可以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写数学”,就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学习数学的观察发现、心得体会、反思和研究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交流,如让学生写知识小结,在新授课教学中,每学完一单元、一章节之后,让学生写单元知识小结与章节知识小结。复习总结时,让学生写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知识结成网络、形成板块。也可让学生写某道题的解题分析、解题体会,还可以是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等等,也可让学生写解题反思,或学生在作业、测试过程中,有不少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让学生写下来,不但可以加深印象,而且通过交流后,教师也可以从中也可看出教学中应注意改进的方面,其他同学也可以受到启发。也可以让学生写调查(实验)报告和小论文,在教学中,可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进行社会调查,开展小课题研究等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写数学日记、学写调查报告与研究报告。另外,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平时学习中的独到见解与体会写成小论文,办班级数学杂志、墙报,编数学故事等,丰富书写数学的交流活动。5、在数学作业中交流数学作业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们一般将数学作业定位在:巩固学生数学学习、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教师通过数学作业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可以表述为:数学教师(布置)→数学作业(未完成)→学生(思考)→数学作业(已完成)→数学教师(批阅)→
数学作业(含有教师的反馈信息)→学生(翻阅)。这个过程也是师生交流的过程和途径,教师可以把自己的要求、目标通过数学作业向学生表达;还可以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反馈:肯定学生的进步、发展,表达希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索的方面等。学生也可以把自己的理解、想法通过数学作业向老师表达,是自己展现自我、创造的舞台。师生合理地利用好数学作业,对彼此的发展都是有利的。这需要教师在数学作业上创设宽松的“作业环境”,比如在反馈用语上,应有针对性(针对此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该学生的用语)、鼓励性(学生从老师的反馈中,感觉到一种被关心,感到温暖和获得学习的动力)、交流性(教师的反馈语言促进学生将自己的再思考、认识书写在作业上,希望能再与老师交流,这需要老师在批阅此次作业时,顺便再看看上次的作业,看学生是否有留言和老师交流)。六、注重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培养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认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各种定义、法则、公式、性质都是通过数学语言表述的,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就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因此要进行数学交流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学习,丰富学生的数学词汇,培养学生正确理解数学语言表述的数学内容,并逐渐学会怎样由日常语言转化为用数学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数学概念.因此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是提高学生交流能力的根本。此外,数学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学生的表率。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教师的数学语言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数学语言。因此教师的语言必须力求用词准确、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前后连贯、逻辑性强。这样通过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施以良好的影响。七、注重学生参与交流的情感培养1、让学生充分体验交流成功感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得到更大,更好的成功,他们总是想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许,当他们正确回答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或解决了一道比较难的题目,都会从心底下升起一股兴奋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以便从这种情感中产生和形成一种情绪――即强烈的学习愿望。”小学生如果在数学学习中经常获得了成功,就会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如果经常失败,那么他就没有学习兴趣,情绪消沉,缺乏热情。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给他们满足的机会,使他们获得成功,板演或提出的问题要让学生尽量体面,自豪地解答出来,课堂作业也要考虑大多数学生有成功的机会,让学生品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
的喜悦心情。2、在交流中培养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数学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数学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它并非一个人真实的数学能力,而是一个人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评估和信心,是在数学活动中对自己的数学能力进行衡量和评价的结果,而这种结果又转而调节人们对数学活动的选择、投入努力的大小、以及遇到困难时的坚持性,并且决定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数学自我效能感意味着在投入努力之前对从事数学活动的成功可能性的一种判断。
影响小学生参与交流的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首先,小学生在数学交流方面的成败经验影响最大。成功的交流经验能够提高数学自我效能感,多次的交流失败会降低之。其次,替代经验。看到与自己相近的同学成功能促进数学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增加了实现同样目标的信心;但看到与己相近的同学失败,尤其是付出很大努力后的失败,则会降低数学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成功的希望也不大。第三,言语劝导。缺乏事实基础的言语劝告对形成数学自我效能感效果不大。在直接经验或替代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劝说、鼓励,效果最大。第四,情绪反应。平静的反应使小学生镇定、自信;紧张、焦虑则容易降低小学生对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判断。这四种因素常常综合起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形成与改变,是因人而异的。八、做好交流后的及时评价与激励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对有效交流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应视差异为常事,不能苛求学生在数学学习上获得同样程度的成功。不能急于给学生个体下结论,应着眼于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作用和价值挖掘其潜能。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在交流中对数学学习的积极姿态,关注其能否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同时要注重鼓励,教师应对每位学生持有热情和期望,坚信每位学生都会成功,对学生的数学交流不是因为与自己的想法有异而一棍子打死,对学生的新认识、新发现,不管是对还是错,都应对以恰当的评价。特别是平时数学交流困难的学生,如其有点滴的进步,甚至有创造性的因素时,更应该给予肯定与表扬,如发现学生交流有误,应加以启发性的评语,诱导学生找出原因,正确解题。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必须自己学会评价,学会合理的评价别人的观点和想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纵向、横向比较。把评价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负责,学会自我调控数学交流的过程。结论
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四点结论:
1、有效交流理论是有效教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交流的核心思想是提高交流的效益,使师生均有所进步或发展。3、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交流的方法和策略很多,但都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平等交流原则、自主交流原则、有效引导原则和积极评价等原则。4、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有效交流离不开学生的数学自我效能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