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 KB
  • 2021-04-28 发布

其他(心得)之课堂教学批评“五步走”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课堂教学批评“五步走” ‎ ‎  教学中的批评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批评,它是一种教学行为,所以必须遵循一定的教育和教学规律,不能盲目地使用,依笔者的体会,教学批评一般可分为五个步骤:‎ ‎  第一步,错误确认。既然批评是对学生的“错误”的批评,那么确认学生的“错误”就显得十分重要。在教学中能否合理地确定学生的错误,是能否恰当地实施批评的根本。很多教师批评不当就与对学生错误的确认不当有关,比如学生没有回答出某个问题或考试不及格,不能说是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师就没有充分的理由实施批评;而对违反学生守则,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就要坚决给予批评,绝不姑息。实践证明,这一步是批评教育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笔者曾经历过一次缺乏错误分析的失败批评。一次,我们班门口的玻璃碎了,我和劳动委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结果毫无头绪,如何严明纪律呢?根据班里的制度,我就拿擦门口玻璃的学生开刀,对他进行了批评,但却忽略了对他应承担责任的分析,于是麻烦接踵而至,学生委屈,家长也生气地找到学校和我理论,这件事在学校引起了负面轰动。痛定思痛,如果我当时能把对家长的解释首先明白无误地向学生分析,使他清楚依班里制度,他作为管理者,有“监护”玻璃的责任,这样就可能更好地达成批评教育的效果。‎ ‎  第二步,提出批评。确认学生有错之后,就要对学生实施严肃批评,批评不能是随意的和无关痛痒的,否则就会纵容学生的错误,损害纪律的严肃性。对学生提出批评,重在指出学生错误的性质及危害,陈述有关教育教学规定,批评的严厉程度和具体场合的选择要视错误的性质及其危害程度而定,对于有些无普遍意义的偶尔犯的小错误,可进行个别批评:对影响较大的错误则要提出严厉批评,并当众指出其错误的严重程度及危害性,对故意违反规定,扰乱教学秩序的行为更要严厉批评,使其受到强烈触动。同时,提出批评时要注意语言上的恰切,不愠不火,既不要对学生进行挖苦讽刺,也不能使批评程式化,注意就事论事,批评尽量少带或不带情绪化的因素。‎ ‎  第三步,陈述道理。陈述道理主要是向学生阐释错误的性质及其后果,重申一些规定的重要性和不容触犯的严肃性,从正面帮助学生明确改正错误、遵守规章制度的必要性,进而培养学生自觉遵守有关规定的意识。多数情况下,学生犯错误是因为不了解规章制度或对规章制度认识不够深刻造成的。也有些明知故犯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就要具体分析其性格品质和错误性质,并且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态度和其犯错的原因,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性,表明对待错误严肃认真的立场和态度。‎ ‎  第四步,提出改进策略。常听一些“过来”的学生讲:“某某老师好,他批评我那是为我好。”‎ 学生能理解,关键是教师落实了对改进策略的提出。教学批评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能简单停留在告诫或禁止学生的层面上,应该给学生指明正确行为的方向,告诉学生怎么做才是正确的,该如何去做,等等。这里的怎么做,一方面包括如何去更正错误,纠正不良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包括如何才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避免学生再次犯错误,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错误为其提供一些改进策略,从正面引导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把改正错误落到实处,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提高认识,改进行为。试想,一阵春风化雨般的告诫、一颗真诚友善的心灵、一种从学生角度设身处地的分析、一番循循善诱的指导,必将会把批评这种教育方式更好地推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为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起到更大的作用。‎ ‎  第五步,观察学生的后继情绪和行为反应。从性质上讲,批评毕竟是一种带有消极情绪的教育手段,因此难免会产生一些消极因素,我们的批评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并不是总能按我们的想象进行,如果产生偏差,不但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反而会有极大的负面作用,有时甚至可能因此使学生发生意外事件。教师对学生实施批评后,要密切注意学生的各种反应,尤其是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目的是为了检查批评有没有产生预期的效果,避免批评产生消极后果,发生意外事件。学生受到教师的批评后,如果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教师要高度注意,避免学生的情绪和行为走向极端。‎ ‎  对于批评这种有一定消极影响的教育手段,教师不能滥用。在运用教学批评时不要轻易对一个学生的人格和品行下不好的结论;尽量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批评视为教育的手段,而不是惩戒学生的手段;批评时用语要准确、恰当,不能带有侮辱性质和歧视性质;尽量避免过度的情绪反应,不能夸大学生的错误,更不能“株连”无辜。平时注意加强师生间的沟通,重视对学生的教学规范教育,培养学生自觉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创造性地组织活泼、紧张的课堂教学活动,减少学生犯错误的机会,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和它尚未萌芽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