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数学课堂提问五大策略
课堂上,有效的提问能够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及时讨论和交流,提醒教师合理调整教学步骤。
防止低效性提问
所谓低效性提问,指教师的提问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能很好地促使学生产生思考、质疑、探索,导致课堂出现“启而难发”的局面。
在小学二年级《认识乘法》一课上,一名教师为了创设情境,投影出图片后问道: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课堂上立即热闹起来。有学生说,图中小鸡和小白兔在野外玩;有学生说,图中有大树和草地;还有学生说,水中有小鱼在游……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五六分钟过去了。
是这幅图片有问题吗?并不是,而是教师的设计有问题。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没有让学生发现图片中动物数量的关系,所以才出现上述情况。因此,教师要避免这类低效性提问。
设计开放性提问
所谓开放性提问,指思路较为广阔、答案不唯一的提问。在教学中,教师提出开放性问题,不仅会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为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使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的想法。在开放式提问的推动下,学生必然会展开多角度、多方向的思维活动。
例如,在教《角和直角》一课时,我请学生找出图形中的直角。学生发现圆中没有直角,我顺势问道:谁能制造一个直角呢?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工具进行尝试,哪怕是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非常乐意去尝试。
用好追问性提问
层层追问不仅是课堂教学最为真实的表现,也是对课堂生成的有效利用。
比如,在教《倍数与因数》一课时,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这样去教。教师说,请找出2的倍数。有学生答,2、4、6、8。教师问,你是怎样找的?学生回答,2的1倍是2,2的2倍是4,2的3倍是6,2的4倍是8,所以2、4、6、8都是2的倍数。教师追问,还能找出哪些2的倍数?有学生答,10、12、14、16。还有学生补充说,18、20、22、24。教师接着追问,你们找得完吗?学生恍然大悟,根本找不完。
于是,教师接着追问,你能用一个词表示2的倍数的个数吗?学生回答,无数个,无限多。教师接着追问,2的最小倍数是几?最大的倍数呢?学生回答说,2的最小倍数是2,没有最大的倍数。教师就是用这种一次次的追问,让学生对倍数问题有了基本的理解。
把握适度性提问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要注意深浅适度,防止过难或过易。浅显的、随意的提问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超前的、深奥的提问又会使学生不知所云,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
例如教师提问,将三角形按角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学生可以毫不迟疑地回答,分为3类——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这种几乎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信息量过小。但如果把问题改为,将所学图形(三角形)进行分类,想一想可分为哪几类?各按什么分类标准?拿到此题,学生需加以思索才能回答。这种提问扩大了问题的广度,更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概括能力。
慎用不明确提问
教师提问的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如“看到此题,你想到什么”,这样的问题学生就不好回答。又如“观察这两个数列,你发现了什么特点?”这个问题学生也很难回答,究竟是问每个数列相邻两项之间的数量关系,还是问两个数列对应项之间的数量关系?
提问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比如,有教师教“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时问道:“1/2与1/3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学生答:“都是真分数。”还有学生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并不明确。如果教师改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到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为什么要通分的算理。
还有,在提问时,对句子较长的问题或较难理解的问题,教师应适当重复一遍。而对一般的问题,则应提倡只说一遍,以免让学生养成不注意听讲的坏习惯。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如皋市丁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