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浅谈数感的培养
什么是数感?顾名思义,就是对数与数关系的一种感悟。具体的表现在对日常生活中的数和运算有敏锐的感受力,能有意识的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解释、思考问题,善于捕捉一般问题中潜在的数学特征。它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把数感作为一个全新的数学内容,并摆在首要位置,可见数感的重要性。数感在具体形式上主要表现为:1、理解数的意义;2能用多种形式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4、能用数表达和交流信息;5、能为解决问题选择适当的算法;6、能估算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那么,怎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感呢?一、联系生活,获得数感的启蒙。生活是知识的源泉,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相应的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把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采撷“生活实例”,让学生感觉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 例如,在教长度单位时,可以带领学生去操场走走、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米、50米、100米、400米的实际长度;教学重量单位时,可以让学生称称、
掂掂、1粒黄豆、两袋盐、20个鸡蛋、8个水果等的重量,让他们感受到象黄豆、药片、橡皮等细小物品用“克”作单位,而体重、水果等用“千克”作单位。还可以在教学数的认识时,让学生说说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字及作用,如你今年几岁?全校有多少位同学?火警电话号码是多少?校园面积有多大?全国有多少人口?或提供一些实际例子,如广场上有1000只鸽子,公园里有380人,天上用肉眼能看到的星星有六七千颗……
这些数据都来自生活实际,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接受,在愉快的气氛当中不知不觉就获得了数感的启蒙。二、创设情境,获得数感的体验。充满诱惑的教学活动情境是激发学生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元动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创设与学习生活相关的实际情境,使学生产生共鸣,获得数感的体验。如出示盛有豆子的杯子,先让学生估计杯子里有多少粒豆子,学生肯定意见不一,这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让学生数一数10粒豆子,放入另一个同样的玻璃杯,让学生体验10粒豆子有多少。再让学生参照这10粒豆子,重新估计那个杯子里的豆子大约有多少粒。由于有参照物,学生估计的数目会更接近准确数。最后,再让学生数一数豆子的实际数目,来验证谁的估计比较准确。这样,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有根据地估计,避免了盲目地瞎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认识大数目时,要多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获得感受和体验。如估计一个操场大约能站多少人,一个剧院大约能容纳多少人,看一段足球比赛的录像,感受一个体育场有几万人,一万人大约有多少;一个班50人,全校19个班,在一起做操要多大的操场?……这样一些具体的、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可以使学生对数、特别是大数形成一个鲜明的表象,当再次遇到相似的情境时,在头脑中就会有一个具体的参照物,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猜测、判断、推理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三、合作学习,获得数感的交流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的科学,数学教学应紧密联系生活实际,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鼓励学生尝试用数学去刻画他们所熟悉的事物,这不仅有利于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还能培养集体主义精神,人人获得成功的喜悦。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的交流和发展。例如,可引导学生进行类似“幸运52”之类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多媒体出示彩电、冰箱、空调等,让其中一人猜测它们的价格,其他小组成员可提示其回答是低了还是高了,(生1:彩电价格3000元。生2:高了。生1:2500元。生2:低了。生1:2600元。生2:低了。生1:2700元。生2;低了。生1:2800元。生2:高了。生1:2750元。生2:正确。)如此猜字游戏,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把握数字大小的本领,又滲透了“区间套”逐步逼近的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数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调查实践,获得数感的强化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继而确立应用数学的信心,是形成良好数感的重要条件。鉴于此,教学就
打破从概念到概念,从课堂到课堂的数学应用僵局,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分析、理解、解决生活问题,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感的体验。如:教学“简单的统计数据分类整理”后,有位教师这样组织:1、 呈现问题:学校将举行“六一”游艺活动,组织什么游艺活动比较受欢迎呢?2、 搜集数据:以你们班作为学生的代表,调查了解你们喜爱什么游艺活动,数据记入原始记录表。 学号 喜爱活动 学号 喜爱活动 学号 喜爱活动 3、 分类整理:从原始数据表中,不容易看出同学喜爱的游艺活动的情况,需要将这些数据分类整理。4、
作出决策:同学们喜爱哪几类游艺活动?每种活动有多少同学参加?你估计,学校组织什么游艺活动比较受欢迎?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数感的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中,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在一个个完整的统计过程中学习知识,一次又一次地经历或了解数据处理的全过程,使学生深刻体会了统计思想,领悟了统计方法,也在调查实践中强化了学生的数感。五、深化运用,获得数感的升华数感说到底是一种心智技能,是人的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作用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特别是在新授过后,良好的数感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以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要达到这样一个境界,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让现实问题生活化,使学生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中解决问题,获得数感的升华。例如:在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有位老师设制了如下题目:(1)再现改写成24时计时法后的电视节目时间表。 7:30 金色年华 9:00 动画城 13:00 儿童英语 19:04 小鬼当家 19:30 阳光剧院 21:00 电视新闻(2)选择:①《小鬼当家》节目最多可以播放多少时间?A、20分钟 B、30分钟 C、26分钟②从《动画城》节目开始到《阳光剧院》节目开始经过了多少时间? A、12小时 B、10小时30分 C、10小时10分③星期六,小明7:30起床,他想准备收看《金色年华》节目,最多还有多少时间?④
起床后,小明必须完成三件事:刷牙洗脸(5分钟)、烧早饭(10分钟)、听早新闻(10分钟)、小明能准时收看《金色年华》节目吗?你能不能替小明想个办法?生1:不能准时看,因为完成这些事要25分钟。生2:电视里要播放广告,小明有可能准时收看。生3:万一没有广告呢?我想可以在烧早饭时刷牙、洗脸,这样节约了5分钟,小明就能准时收看了。生4:可以在烧早饭的同时听早新闻。生5:可以边烧早饭,边听早新闻、边刷牙洗脸。……总之,数感是一个崭新的内容,它的形成不是通过一天、两天、一节课、一个单元的教学所能完成的,而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逐步体验和建立起来的。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实践等活动中获得数感的启蒙、体验、交流、发展和升华。在新课程标准指引下,让培养学生的数感——这个不起眼的话题再次成为数学教育论坛上一颗闪耀的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