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50 KB
  • 2021-04-28 发布

语文(心得)之巧用表演提升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巧用表演提升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 ‎  在推广新课程改革和教学革新的过程中,追求的本质都是让学生所获得的进步或发展。课堂作为教学科研的主阵地,课堂的“有效教学”尤为重要。‎ ‎  “有效教学”要求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教学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激发学习兴趣,高质量完成学习任务。表演,无疑是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一种学习形式。什么是表演呢?表演是指采用艺术手段(包括艺术的语言、表情、动作和道具)使教学达到审美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中的角色性质,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分别扮演角色,并在课堂上进行表演,通过对各个角色的性格、语言、动作等方面的把握,把这个角色演绎出来,从而达到更深刻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促进学生对课文人物进行切身感受的有效手段,也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  “表演”是一种与教学有密切关系的形式。教学中的“表演”‎ 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性直观能力,也可培养其概括抽象思维的能力以及感悟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表演能力和协作能力等。课堂表演兼顾教育目标三大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意领域和身体运动领域,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恰当地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能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文本内容转换意识形态,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获得真切的感受。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表演,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词句、再现文本的情节、体验文本中人物的情感、展示文本人物性格,提高的不仅仅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程度,而且是整体的语文素质。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不同体裁的课文,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表演性,非常适合学生演艺。‎ ‎  教学中,学生对“表演”形式普遍感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无论是什么创新,如果学生觉得是枯燥的那么是无法取得成功的,而课堂表演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对教学中的表演形式有浓厚的兴趣。小学生有很强的想象力和表现欲,总是乐于扮演角色,展示自己,所以非常喜爱表演课文的活动。由于学生很少接触这种全身心全投入式的学习方式,对此产生的新鲜感,从而具有了浓厚的兴趣。学生为了表演好情节,他会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积极思考、探究,从而发现要学习的原理或结论。让学生演一演,说一说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这样课堂表演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和理解课文的内容,包括故事的情节,人物的情感、个性,作者的思想倾向,也包括具体的词语和句子。课堂表演能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知识,锻炼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不同的文本,其表演目的也应有所区别,表演之前,备课之时,教师应该心中有数。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生对一门课很感兴趣的时候,哪怕是一些枯燥的内容,学生也会认为很有意思。一节课的表演时间不在长短,因为成功的表演能让学生在接下来的教学时间内始终保持对该课的兴趣心理,从而圆满的完成教学任务。‎ ‎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适于表演的课文不少,为此,我做了这样一些试验。‎ ‎  如《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所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的事,不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 ,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拉近距离,我让学生扮演五位壮士,表演痛击敌人的场面。学生的兴趣一下就会高涨起来,他们以小组为单位,组员分别扮演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和胡福才,文中“指挥、命令、吼、抡、瞄准”这些对五壮士痛击敌人时动作的描写,“沉着、绷得紧紧、全神贯注”‎ 是对五壮士痛击敌人时神态的描写,他们都尽心尽力地表现了出来,使同学们真切感受到了班长的沉着、副班长的勇猛、宋学义的老练、小战士的严肃专注以及战士们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同时,也把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在愉悦的气氛中传授给了学生。表演是为学习语言服务的,表演的过程就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那么表演才不是在浪费时间、喧宾夺主,本教学环节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与互评,在生生对话的过程中互相启迪,看起来是在关注表演,实际上是在帮助学生深入体验文本。这能让学生从中体会上课的新鲜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使我的课程充满新的内容。‎ ‎  又如《毛主席在花山》一文,让学生扮演毛主席和警卫员,通过对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一些关键性的,比较难懂的句子、词语等,通过小组学习,学生的表演与互相评议,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的能力。表演时,观看的学生把台上形象与自己创造的形象进行对照,把别人对形象塑造表现的技巧与自己的努力结果相对照,不断调整充实,使形象更为丰富,台上台下,交流创新成果,共同提高语文素养。参与表演,情景交融是愉快教学的主旋律。不论是参加表演的、还是旁观的同学,都可以通过表演者的语言、神态、动作来掌握知识、体验情感、深悟文韵。“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在课文的阅读理解中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让学生走近毛泽东,去感受他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改编后进入表演,个人的创造性发挥达到巅峰,围绕剧情的推进和人物性格的表现,动作、表情、对话都达到高度的个性化。课本只是教学生的一个引子,我们不能为教书而教书,要能利用课本并超越课本。因此,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敢于超越课本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中通过生生互评,使表演更恰当、词句的理解更深入、情感的体验更丰富,使评价表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载体。‎ ‎  总之,表演是一种培养学生能力比较好的手段。但切忌不可滥用,否则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会使学生觉得是无聊、审美疲劳,学反而对学习造成的不利影响。‎ ‎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语文课上的表演,不能图一时热闹,活跃气氛,也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它应该是边读边演,它增加了朗读和背诵的情趣,帮助学生逐步达到学习目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对文本知识进行创造,让学生从中有所悟,有所发现,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自然生成。通过表演,在学生自主阅读和感悟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准确深入,实现了新课标提出的“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