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小学语文“层进性对话”学习方法的研究
一、对课题关键词的说明
在词典上,“对话”的意思是互相交谈,这是狭义上的理解,从语文教学角度看,除了你问我答这种典型的形式外,演讲、写文章或听演讲、读文章都属于对话的范畴。语文教学尽管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语感,但各个学段的要求是呈螺旋式上升的,即使在一节课中,每一个环节以及环节之间都体现了层进性的特点。所以“层进性对话”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体现了新课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二、理论根据
1、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堂就应该是学生对话的场所,对话的过程也应该是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
2、对话理论的始祖、前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指出::“一切莫不都归结于对话,归结于对话式的对立,这是一切的中心。一切都是手段,对话才是目的。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
汉语言的特点也证明了对话是最可行最有效的学习方法。
3、王尚文教授在《语文教学对话论》中说:“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对话关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对话实践,而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一种对话能力。”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主编郑国民教授在谈到阅读教学时积极倡导采取自读加交流的模式,而多层次多形式的学习交流实际上也就是包括学生在内的各种主体间的对话。
三、实验原则
1、平等性;20世纪德国最有影响的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这样说:“教学对话是师生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等立场,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共同学习的方式,各方内心世界的敞开是对对方真诚的倾听和接纳,在相互接受与倾听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相通。”可以说,任何“对话”的前提都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但由于传统习惯中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和化身,再加上相对于成熟的读者,学生自身有很稚嫩一面的现实,更需要我们教师在设计组织对话时,多关注学生,多尊重学生。尽量做到各种对话主体,特别是师生之间能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的基础上达成双方视野的交融。
2、层进性;根据课标对学段的要求及各自教学实际,以学生自主与文本对话为主线,辅以学生和教师及同伴间的有效对话,层层递进,直达阶段目标。
3、实践性;传统教学注重的是“与训练动物相似(雅思贝尔斯语)”的训练,注重的是教学的结果。这样做存在很多弊端,长沙电力学院教授李维鼎在《语文言意论》一书中就传授型的阅读教学轻过程重结果的具体表现进行了如下描述:“一是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二是咀嚼不足,结论说出太快;三是讨论不足,分歧消解太快;四是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五是整合不足,阅读结束太快。归起来便是过程展开不足,结论得出太快。”而对话则强调的是重视实践,重视过程。就语文学科来说,只有通过长期、大量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才能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多元性。课堂上对话的主体包括学生、教师、文本以及以隐形身份存在的作者、编者。我们要研究的主要是学生如何做好同其他主体的对话。
四、不同课型的对话层次设想
(一)阅读教学
阅读是语文之根,学习之源,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支点。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
1、学生与教科书的对话。这是最关键的、最基础的环节,要创设情境,留足时间,切实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是为一下环节的合
作学习做准备的过程。这个层次包括学生和文本及教科书编者的对话。王尚文教授说:“读解作品,就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在对话中全方位、多角度相互交流的过程,在读者的感知、悟解中,作者、文本和读者真正打成一片,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整体。”面对文质兼美的课文,学生的前理解相对贫乏,这就直接影响了学生和文本对话的效果。所以,老师要要引导和鼓励他们运用平时掌握的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我们的建议是低年级重在朗读,对每篇文章都能读得正确流利,直至有感情。高年级则要注意引导学生学习并学会默读、浏览等。在自读的同时,要用较为规范的符号在书上批注,比如,给生字注音、圈住新词、标出段落序号、结合查词典及上下文解释词语意思、针对课后习题试着找出相应的答案等。到了高年级要学会写随堂笔记,借助摘录笔记、提纲笔记、心得笔记等,追寻作者的创作缘由,思考为什么要写;把握语言的表达形式,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再想想自己从中读出了什么等。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可组织学生笔记的交流,这也是一种非常适用而有效的对话形式。和教科书编者对话,过去都是教师的事情,我们提出要学生和编者对话,目的是让学生能通过更多的信息,使学习更有针对性,更有效果。但刚开始做这件事,教师要耐心地引导,从点滴做起,比如让学生扩大阅读范围,试着从课文前后获取相关信息,看看单元主题、导读提示、课后习题等,在和文本对话时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不断提高对话的质量。
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较高境界是人格与精神的对话、阅历与经验的对话、知识与文化的对话、艺术与审美的对话。教师要带领学生经历体验的过程,享受收获的快乐。
2、学生与教师及同伴的对话。学生和教师的对话是以文本为媒体的。在这个环节的对话中要培养学生倾听的能力,因为倾听是理解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对话态度,是一种语文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话实际上是从听开始的。如果班级人数较多,可采取组长负责制下的小组交流形式,注意分工合作,组长要注意收集整理组员意见,汇报时选择合适的角度和口气,同组其他成员可对组长的发言补充,但尽量不要重复。其他小组汇报时,只对本组与已发言人的观点相同的地方进行补充,对自己要否定的意见进行纠正说明。小组长要经常轮换,给每个人以锻炼的机会。所有学生在听取别人讲话时要认真倾听,专心思考,及时记下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学生间的对话主要是合作交流,例如课文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读了课文有哪些所得和疑问,课后习题各自是怎样理解的?笔练的内容还有什么不足等。教师是教学的先行者,在课堂教学前已经和文本进行了对话,课堂上作为特殊的参与者,应顺学而导,给学生以方向和方法上的帮助。比如创建适宜的学习情境、提供简单的方法提示,在评价中进行指导等。
3、学生和自己进行对话。这个环节主要指反思和总结,也包括自我拓展和补救等。
(二)习作教学
写作就是用笔说话,既是和所写文章的对话,也是与自己的表达意向、表达意图的对话。写作就是在“他人话语”的基础上建筑起“自我话语”。
1、学生和编者对话。在每一个单元“语文天地”的“笔下生花”中都设计了与单元主题及课文密切相关的习作练习内容,或命题,或话题,都有三两个供学生选择。课堂上,学生先要从单元整体入手,认真地对其阅读分析,在老师的帮助下,审清题意,抓住要点,根据自己的优势选定适合自己的题目或内容。
2、学生和自己对话。契诃夫说,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他应当具备三个头脑,一是天生的头脑,一是生活的头脑,再一个是书本的头脑。在习作时,要引导学生回忆与题目要求有关的学习及生活素材,回忆在阅读中学到的方法,然后设计提纲,进行习作,还有个人的初步修改。
3、学生和其他人的对话。主要包括教师的评价、同学之间的相互修改及评价,对话的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