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00 KB
  • 2021-04-28 发布

数学(心得)之让信心在思维发展中增强----《因数和倍数》评课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让信心在思维发展中增强----《因数和倍数》评课 ‎ 让信心在思维发展中增强----《因数和倍数》评课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因数和倍数》我听后认为存在以下几个优点:1、挑战自我——你敢不敢?用四年级的孩子上五年级的课,这不仅仅是对学生的一个挑战,也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虽然,《因数和倍数》这节课不需要好多的知识作基础,与四年级以前所学的知识关系不太大。但是,教材编写专家们把这节课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肯定还是有着“儿童的心智发展”这个因素在里面。四年级的孩子能理解吗?效果能像五年级学生学得那样好吗?如果课堂出现了多种预设外的事情怎么办?这不仅仅挑战的是四年级孩子的知识与技能,更挑战的是老师的课堂调控艺术、教育应变机智。所以我认为“你们敢不敢”是对师生双方的挑战,“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是对师生双方的要求和鼓励。2、引导模仿——你能不能?虽然新课程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 ‎,这并不是说数学学习就不要模仿。模仿也是一种能力。《因数与倍数》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在以往的数学教材中,一直把“数的整除”概念编排在这一单元的起始位置,再把《因数和倍数》编排在“数的整除”之后,对于“谁能被谁整除”“谁能整除谁”这样拗口的说法,有时连我们老师都会“迷瞪”,更别提学生了。新教材删去“整除”一节,也许我们老师教起来觉得很不习惯,但学生学的负担减轻了,学起来也轻松多了。怎么教学“因数与倍数”的概念?古人云:将欲取之,心先予之。老师采取让学生模仿就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模仿先是“套”,学生在“套”之后会“想”,以前所学的“因数、积、谁是谁的几倍”等知识就会被唤醒。在“想”之后对于“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就会在模仿中理解了,从而达到了一种“能”的状态——会说请“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3、促成建构——你想不想?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因数和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这是学生后继学生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等要领的基础。怎样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呢?以往我们教学时,多数由教师告知学生,学生虽然会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了,但是学生的能力——主动学习、主动研究的能力将会在久而久之的被动接受中“香消玉殒”‎ ‎。我们知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老师在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时,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愤、悱”状态,始终对于眼前的学习“跃跃欲试”。“你能找出12所有的因数吗?”“你还想找谁的因数?”“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倍数?”一个个问题,看似漫不经心,却又是那样“深思熟虑”。时时处处表现出一个“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四、内化提升——你会不会?前几日,洪山头小学组织教师学习了著名教育专家潘小明老师的讲座。潘老师在讲座中说:学生学习的低要求是学会,高要求是会学,而高境界则是乐学。“学会”是被动接受,“会学”是知道方法,而乐学是内心的需要。通过前面几个环节的教学,学生已经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对找一个数的因数和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知识是否真得被学生掌握了,如果掌握了,还应有一个知识内化提升的过程。老师设计的“猜数游戏”“填数游戏”不仅让学生处于一种乐学的氛围,而且帮助学生把“因数和倍数”的学习有效地进行了拓展。我教学的一个特点:不放过一个渗透数学思维方法的机会。如本节课,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学生先是找的杂乱无章,但达到了“准确”的要求,我引导学生在“准确”的基础上达到“全面”,达到“全面”就可以了吗?当然不是,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能够“有序”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如此一引导,学生就会循着“准确、全面、有序”‎ 的思维方式去找一个数的倍数。整个教学过程循序渐进、环环相扣,让学生在激励、建构、内化、提升等活动过程中领悟数学思维方法,从面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这节课固然有这么多的优点,但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数和倍数》一节,在公开课中少见,因为它太平凡,易于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太少太少了,课不容易上出彩来。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那么对于概念性的教学内容,到底该怎样上?评价一节概念课教学的好坏,该以怎样的标准或底线去评价呢?以上评价,纯属个人观点,敬请专家和同行们多多指教。‎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