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论文之高中地理应加强国情意识教育
高中地理应加强国情意识教育 摘 要:构建了新形势下人均资源意识、生态忧患意识、区域差异意识、绿色经济意识、人地和谐意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国情意识体系,提出在高中地理教育中实施国情意识教育的对策。关键词:高中地理,国情意识,策略国情是指某一国家某个时期的基本情况,是指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文化历史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国际环境等多要素多方面的总和,是国家制定大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国情意识是国民对国情知识有一定认知的前提下,所形成对祖国的一种带有感情道德色彩的心理觉悟和思想观念。国情教育是形成国情意识的重要途径。国情教育是向国民(包括各级各类学生)系统传授祖国基本情况的知识,并培养其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报效祖国的坚强信念,促使人文素养不断完善的教育过程。在这教育过程中除了传授国情知识外,更重要的是使之形成适应当前人类社会发展新形势的各种新意识、新理念。国情意识是青年一代学生应具有的德育素质最基本的组成部分,能帮助学生客观地认识国情,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更透彻地认识和理解国家的战略方针和政策法规,所以开展国情教育培养国情意识不仅有利于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学生作为“人”
的全面发展。然而,由于受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教育中没有重视国情教育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国情意识的主要内容体系以往学校国情教育是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为主线的基本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世界经济快速发展呈现一体化趋势、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被世人普遍接受、科学技术与人文化浪潮兴起、我国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恶化及加入WTO等新形势下,笔者以为国情意识教育也须相应地注入新内容,重视培养关注人类现在和未来的各种文明意识。1、人均资源意识。我国人口众多近13亿,而且年净增1000万以上。我国国土广袤、有多种资源储量或产量列世界首位或前列,可谓“地大物博”,但计算人均值的结果是“人均地少物缺”
。我国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国土超载),人均自然资源大体是世界平均值的1/2(自然资源极度贫乏)。国土面积世界第三,人均耕地却不及世界人均的一半;45种主要矿产的人均产量不到世界平均的1/3;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的1/5,被列为世界13个贫水国之一;人均海域面积只有世界人均的1/10;人均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世界人均的1/2;等等。使青年一代学生形成人均资源意识有利于客观地认识国情。2、生态忧患意识。人口的总量和增长、经济总量和态势、技术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的三大影响因素。预计我国人口达到零增长还需30~40年,未来的10~20年经济仍将持续高速增长,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还需要较长的时期,这使得我国未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从总体上还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要继续,而且遏制的难度将越来越大。我国大气污染程度居高不下,600多座城市,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水体污染加剧,我国江河湖库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7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我国近岸海域赤潮发生频率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出现了“垃圾包围城市”的局面,且向农村蔓延。同时,我国生态破坏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40﹪,4亿人笼罩在荒漠化的阴影之中;生物多样性下降,我国已有10~20﹪的动植物种受到威胁,高于10~15﹪的世界平均水平。联合国《2002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环境问题使中国损失GDP的3.5~8﹪
。我们必须满足学生的环境知情权,真实地道明生态环境的严重性,引起他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注意和关切,生态忧患意识就会油然而生。3、区域差异意识。人类生存的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构成了统一的整体,然而,无论在何时,任何两个区域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要素结构、开发历史等方面的差异,决定了区域差异存在的必然性。但我国的区域差异之大是其他大国所少有的。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差异显著,各种社会人文现象更是各有特色,使得我国区域分异异常显著。从大尺度来看,东西差异、南北差异、平原与高原山地的差异尤为明显,并形成一些规律,如地势从西向东逐级下降,降水量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人均自然资源丰度自东向西增大,人口密度东南大西部小、交通条件东部比内陆腹地优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从东向西递减,城乡差别大,二元结构明显,等等。这些都是我国重要的基本国情,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对这些要有清醒的认识。4、绿色经济意识。绿色浪潮席卷全球,发展绿色经济是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生产企业和个人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确保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绿色经济主要有绿色产业、绿色技术、绿色消费等内容。要引导中学生正确认识到各行各业与绿色经济的联系,教育学生学会恰当合理地利用人力、时间
、金钱和原料等资源。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培养中学生的绿色经济意识既有利于我国绿色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绿色消费主流模式的形成。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消费模式,追求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均衡协调,鼓励适度消费、购买绿色产品,使自己的消费对他人和自然尽可能少地造成危害。可以说,在当前买方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消费者的任何一位公众,其绿色消费活动就是个人直接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爱国行为。5、人地和谐意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矛盾关系,其中人是认识的主体,人通过自身的生存方式即文化机制对自然环境发生作用。然而,人类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强调人是自然界的主宰,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任意掠夺与破坏自然生态,从而导致人与环境的尖锐对立。要从根本上扭转这种对立和冲突,必须着眼于文化深层领域的革命,着力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确立人地和谐意识。可持续发展是人地和谐的理想状态,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当前被世人普遍接受,它关注自然的承受能力限度,但又不拘泥于这一限度,而是从人的角度出发,通过调整人类自身行为,遵循自然规律去利用、调整和适应自然,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人地系统的持续生存和不断发展。可以说实现人地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一切活动的目的和归宿,人地和谐意识是人文精神的精髓,理应让学生认识并接受它,尤其是在我国当前人地关系矛盾尖锐、国民素质还不是很高的形势下,在高中开展人地和谐意识教育,提高一线劳动预备军的人地和谐意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二、高中地理开展国情意识教育的策略国情教育要素多涉及面广,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开发及学校和社会环境状况都是影响国情意识教育的重要因素。高中地理中开展国情意识教育主要策略方法有以下几种。 1. 备课中渗透国情教育的方法。国情意识教育在不可能单独设课的情况下,渗透法应成为主要方法。(1),可以利用课本中已有的活动,比如:“我国东.西部地带的发展差异又反映出沿海与内地,经济较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差异。”还有比如“我国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复杂多样”“优势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2),注意联系实际:比如我国地理建设的新成就,新成果,新问题,如:青贮铁路的修建,南水北调工程,海水的污染与赤潮,过渡捕捞与休渔等等,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渗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同时也要使之了解存在的问题,树立一定的“危机感”和“急迫感”
,增强民族的责任心。地理教师在传授本学科知识过程中渗透国情意识教育,寓国情意识教育于地理教学之中,使得地理教学与国情意识教育同步进行,这要求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地理学科中隐含的国情意识教育因素,备课时,结合教学内容主动寻找国情意识教育的切入点;教学中,恰倒好处地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出国情要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国情意识2、专题探讨法。就国情意识教育的某一方面或某些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深入地专题教学。(1)可以通过电视,录象或地理的专题讲座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望,比如:环境破坏严重:播放图片:污染问题(大气,水体,噪声等),下酸雨(河里的鱼只剩下一堆骨头),臭氧层破坏等,(让学生去查找相关方面的内容,如:约有80%的地区降过酸雨,600万公顷耕地因水源不足不能灌溉,154个城市有不同程度的缺水,有的地方出现地面下沉现象等等。)可使学生就环境破坏问题获得更深刻的认识和教育。(2)注意时效性和典型性,要善于从当前的社会经济热点问题发掘有国情意识教育价值的专题。如西部大开发,了解西部地区的优势和限制性因素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意义。又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新路子。又如春季我国北方沙尘暴肆虐时,选择有关沙尘暴的危害、成因及防治的生态环境专题讲座,又如绿色消费专题、四大工程专题、“三农”专题等等。
激发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继续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其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并坚定的探求真理的品质。3、实践法。实践活动多是高中教育的一大特点,尤其是在各中学大力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背景下,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课内,课外教学的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而必要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到国情意识的教育。比如:进行社会调查,如调查某河流的污染状况,写出调查结果及解决方案。调查某工厂的宏观或厂内微观布局是否合理,若不合理,应如何修正等等。给予学生自己去获得材料,证据,写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调查报告,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也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考察、旅游、实习等活动课或实践课,如我们在讲授气温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野外进行爬山活动,既可以使学生亲身体会到气温确实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人地和谐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主动地鞭策和督促自己加强学习,加强修养,不断地完善“人之在所以为人”的人文精神。此外还可以利用网络的方法,板报、主题班会、讲演会、国情画廊、自办小报、撰写小论文等多种形式,进行国情知识和国策的宣传教育,营造处处有国情意识教育的氛围。参考文献:王永江,聂得林主编.中国国情教育教程[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陈新文.论高职教育人文精神的缺失[J] .教育与职业.2002.10.22-25.杨帆.中国经济增长的生态视角与环保产业[J].特区展望.2002.11.4-7.牛文元.我国生态环境能力建设任重道远[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3.1.10-13.
相关文档
- 地理(心得)之精细化行动在调研测试命2021-04-283页
- 地理(心得)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 将2021-04-284页
- 地理(心得)之浅谈地理“兴趣引导”教2021-04-284页
- 地理(心得)之《初中地理》“行政区划2021-04-284页
- 地理(心得)之地理课改教学面临的几个2021-04-286页
- 地理(心得)之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之教2021-04-285页
- 地理(心得)之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分2021-04-282页
- 地理(心得)之浅析渗透法在中学地理教2021-04-286页
- 地理(心得)之教师在中学地理研究性学2021-04-287页
- 地理(心得)之纸上谈兵----“地理探究式学2021-04-28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