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0 KB
  • 2021-04-28 发布

化学(心得)之“互动—探究”教学法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尝试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化学论文之“互动—探究”教学法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新尝试 ‎ ‎  [摘要]:21世纪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要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应当为人的一生幸福做好准备,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终身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习者更多地掌握学习的方法与途径,真正使他们渐入“会学”镜界,学会学习。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采用“互动----探究”教学法,其步骤分为“(1)创设情景,(2)引导探究,(3)答疑点拨,(4)变式探究。”四个阶段。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能充分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  [关键词]:互动探究、化学教学 ‎  一、“互动----探究”教学法的提出 ‎  长期以来,中学化学教学普遍采用“传授式”‎ 课堂教学模式,以教为中心,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遏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我们应当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革课程实践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不断创新、不断实践。‎ ‎  新的课程理念就是要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主动参与、师生双向互动、探究创新为主的教学模式,努力培养新世纪的创造性人才。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我尝试采用“互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二、“互动----探究”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  “互动----探究”教学法有着坚实的理论依据,理论的主要指向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主动性、合作性和创造性。‎ ‎  1、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认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的过程,学生不应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应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探究者,学生要利用教师或教材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 ‎  2、合作教育论提倡师生之间应互相尊重、相互合作,完全排除对学习的强制手段,培养民主、个性,教学中应尽量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延缓对学生的评判,允许学生对某些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从而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优势得到良性发展。‎ ‎  3、罗杰斯教学观主张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的潜能,并能主动地发展其自身的潜能。学生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与教师一起探索、研究和发现,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  4、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会存在或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而无实质性交往的“教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 ‎  三、“互动----探究”教学法尝试的措施和步骤 ‎  根据上述理论,“互动----探究”教学法应以启动、联动、能动和创新为主线,以学生的探索活动为主体,以教师点拨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为中心,以优化教学过程、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以动脑为核心,进而辐射到动口、动手、动笔等诸多互动因素,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强调交流提问、变式探究等教学环节,从而引导学生发现新知。‎ ‎  1、基本阶段 ‎  2、尝试步骤 ‎  (1)创设问题情景,引发认知冲突----启动阶段 ‎  问题情景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是实施 ‎“互动----探究”教学法的前提。问题情景的设置就是要促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激烈冲突,激化学生意识中的矛盾。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应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关系和谐、学生求知欲旺盛。其过程应生动直观,富有启发性,要善于运用直观演示、实验探索、多媒体动画、趣味实验等手段,努力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深奥原理形象化、枯燥知识趣味化,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发现问题的欲望和探究问题的热情。‎ ‎  (2)引导学生探索,自发交流提问----联动阶段 ‎  联动阶段是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在引导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铺设若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子问题,放手让学生动脑思考、动口讨论、动手实验,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操作时要注意保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对探索过程中的不同见解、疑难问题,在讨论交流中能各抒己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又要注意对学生的讨论及时进行恰如其分的启发,因势利导地调控讨论进程。‎ ‎  (3)教师答疑点拨,适时强化拓展----能动阶段 ‎  能动阶段的核心是通过教师当场答疑,将所解决问题中失败的思路暴露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成功之路,看到思维的全过程并启发他们联系讨论的内容及思维方法,做出适当的引申与拓展。‎ ‎  (4)展开变式探讨,自我体验归纳----创新阶段 ‎  知识只有在应用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学生也只有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时,才能把知识学活,才能提出新的问题。为此,教师应精选例题与习题,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展开变式训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等形式,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并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答新情景下的问题,真正体现“学中用,用中学”,从而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在学习和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不断提高。‎ ‎  3、化学教学示例 ‎  在高三化学胶体的概念及性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运用“互动----探究”教学法设计了教学过程:‎ ‎  (1)化学新课的导入创设三个情景,引导学生探索。‎ ‎  情景一:展示FeCl3饱和溶液和Fe(OH)3悬浊液,观察颜色、状态,比较两者的差异,引入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三个概念,并强调两点:A、溶液和悬浊液是常见的分散系;B、溶液和悬浊液的本质区别是分散质微粒直径的大小。溶液中溶质分子或离子直径的小于10--9m,而悬浊液中固体小颗粒是大量分子或离子的集合体,它的直径大于10--7m。(培养学生的归纳、比较能力。)‎ ‎    ‎ ‎   情景二:展示NaCl溶液和Fe(OH)3胶体,观察颜色、状态,比较外部特征。直接告诉学生,它们属于不同的分散系,为什么?然后指导学生演示丁达尔现象的实验,使学生明确两者确实有差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  情景三:教师演示淀粉和NaCl混合液的渗析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Na+、Cl--可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而淀粉不能透过。再借助多媒体动画演示半透膜的原理,围绕分散质粒子大小不同这一主线引出胶体的概念。‎ ‎  (2)化学知识间的自然衔接 ‎  在引出胶体的概念之后,学生普遍觉得胶体很陌生、很抽象,此时可简单介绍一些胶体知识的运用,提出三个问题:A、我们使用的钢笔墨水属于胶体,大家都知道,不同牌号的墨水不能混用,否则就会使钢笔堵塞,这是什么原因?B、豆浆是胶体,豆浆里放入盐卤或石膏,为什么可制成豆浆?C、血液也是胶体,实验时,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从急救箱里取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原因是什么?‎ ‎  这样拉近了“胶体”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胶体并不抽象,其实胶体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  (3)化学教学难点的突破 ‎  在自然过度到胶体性质的教学之后,为突破本课时内容的教学难点,可采用“互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层层铺垫,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  在讲解布朗运动的原因时,可采用这样方式进行教学:‎ ‎  提出问题→能否观察到胶体中分散质粒子的存在?‎ ‎  ↓‎ ‎  A、肉眼观察:看不到。‎ ‎  学生讨论→B、低倍显微镜:还是看不到。‎ ‎  ↓C、高倍显微镜:看到了。‎ ‎  多媒体演示→布朗运动的原因:胶粒小,受水分子撞击,‎ ‎  ↓瞬间改变方向。‎ ‎  归纳小结→布朗运动是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  在探讨电泳现象的实质时,可通过这样方式展开化学教学:‎ ‎  提出问题→若向胶体中通直流电,胶体粒子将如何运动?‎ ‎  ↓‎ ‎  多媒体演示→胶体粒子定向移动。‎ ‎  ↓‎ ‎  学生讨论→胶体粒子带何种电荷?‎ ‎  ↓‎ ‎  归纳总结→胶体带电的原因:胶体粒子小,表面积大,吸附能力强,吸附离子而带电。‎ ‎  在学习胶体凝聚的方法时,可通过这样方式进行探究:‎ ‎  提出问题→能否将Fe(OH)3胶体转变为Fe(OH)3沉淀?‎ ‎  ↓‎ ‎  教师启发→A、中和电荷;B、加速胶粒运动。‎ ‎  ↓‎ ‎  学生分组实验→A、Fe(OH)3胶体中滴入MgSO4溶液;B、Fe(OH)3胶体中滴入H2SiO3胶体;C、给少量Fe(OH)3胶体较长时间加热。‎ ‎  ↓‎ ‎  归纳小结→胶体凝聚的方法:A、Fe(OH)3胶体中滴入MgSO4溶液;B、Fe(OH)3胶体中滴入H2SiO3胶体;C、给少量Fe(OH)3胶体较长时间加热。‎ ‎  四、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法的感想和体会 ‎  1、要真正立足于发展,努力体现师生的发展性 ‎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法,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两个方面。第一,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理念,立足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来设计教学,从有利于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要相信学生,大胆放手,因为学生只有通过亲自动手、动脑等活动与实践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掌握知识技能,第二、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开放性的思维,也必然促进教师视野的开阔、思维的拓展、观念的变化和知识的更新。‎ ‎  2、要恰当运用分组讨论努力体现教学的全体性 ‎  课堂讨论是实施“互动----探究”教学法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教学形式。在全班集体讨论时,往往可能有一部分同学没有发言的机会,这就需要通过分组讨论来弥补。分组讨论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采用同一层次的与不同层次的分组方式交叉进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以防出现讨论不起来或某些学生没有发言等局面,应该尽可能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讨论,使全体学生受益。‎ ‎  3、要积极营造融洽、合作的教学氛围,体现课堂的民主性 ‎  教师要关爱每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宽容大度,摒弃师道尊严,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和谐的师生关系、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涨的学习情绪、竞争的学习机制已成为现代教育理论所要求的教学过程要素。事实证明,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打开思路,勤于思考,敢于探索,也只有这样的教与学才能共融互进。‎ ‎  4、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努力体现化学的实验性 ‎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功能。不仅要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而且同时又要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问题情景、验证假设或猜想等环节中的作用,激励学生改正实验方案,参与实验设计,引导他们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  “互动----探究”教学法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作为新世纪的化学教师,我们应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使中学化学教学走上素质教育之路。‎ ‎  [参考文献]:‎ ‎  1、张咸海: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互动----探究”模式的构建《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5‎ ‎  2、陈志刚:“引导自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化学教学》,2003.1~2‎ ‎  3、潘玲:化学教学中的“五程序教学法”《广西教育》,20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