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4-28 发布

其他(心得)之工作学习化,教学研究化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工作学习化,教学研究化 ‎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实现自身价值,谋求自我发展已成当代教师的内在需求。实践证明,在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实践性知识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只有立足教学实践,立足于本职工作,把专业成长与日常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工作中学习,在教学中研究,业务素质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从而实现由“经验型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的质的转化。‎ ‎  一、工作学习化 ‎  1、由“困”析因,因“困”而学。‎ ‎  《学记》分析教与学是“学学半”的关系,一般认为教学各“半”,即 “在教学中学习能增长一半学识。”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必须加强自学。所以教师也是教人和自学两方面的结合。这以二千年前的教育思想,深刻地揭示了教学与学习的关系,与我们当今讲到的终身学习、实践反思的教育理念可谓一脉相通。‎ ‎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学习、勤于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规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全面推进的阶段,对教师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无论是满怀教学热情的中青年教师,还是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课改中都必然会遇到种种新的问题。究其原因,是教学理念层面的问题,还是教学设层面的问题,或者是学生学习方法方面的问题。要揭示问题的本质,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良策,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不断学习教学理论,以教育教学理论形成自己的内在支撑,才能站在较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教学,拓宽自己的视野,激活自己的思考。且愈学兴趣愈高,眼界愈开阔,也就愈感到自己的贫乏,从而发奋“自反”,求得长进,使自己的教学技能一步步走向“清如许”的境界。‎ ‎  2、以“生”为“师”,“教学相长”‎ ‎  韩愈曰:“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子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教学本身是个双向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不断学习,除了学习书本,师生还要互相学习。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教师的思维能力并不是时时超前,孩子的见闻所得很多时候胜于教师。教师要注意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共同提高。所以,我们的讲台也应是个合作的地盘,这里既需要教师的知识,更需要孩子的智慧,教师跟孩子一起探讨的过程就是共同学习进步的过程。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又促进教师的教。所以,一个好教师,不师云亦云,不固步自封,不强迫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搞一言堂;一个好教师,课堂上会给学生充分发言的空间,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会听到更多不同的声音,这些声音让课堂百家争鸣,其乐融融,让老师更加理解学生的思想和思维方式,让老师增长教学智慧,提高应变能力,正所谓“教学相长”。‎ ‎  3、以“同伴”为“师”,相得益彰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周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因年龄不同,所经历的生活不同,社会阅历不同,自然文化层次与知识结构就有着不同的差异。其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炯异。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年轻教师思维活跃,富有开拓精神,敢想、敢为,勇于接受新事物,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水平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中老年教师教风严谨,作风稳重,扎实务实,他们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课堂常规管理能力强,是学校的宝贵教学资源。二者在“新”“旧”观念与思想的碰撞中,在教学切磋中优势互补,各自求得长进,相得益彰。所以说:“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  二、教学研究化:‎ ‎  教学是一门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去研究,去探索。‎ ‎  1、目标意识 ‎  当今,仍然有不少教师教学目标随意,有比较严重的“脚踏西瓜皮”的现象,有的教学目标太多: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一节课力图解决许多问题,甚至把问题较多的课上成了“麻雀解剖课”;有的教学目标设定得十分空泛,诸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等,把一些长期内要完成的隐性目标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可测度。所以,要研究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与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的关系,与整个教材教学目标的关系,与整个学年教学目标的关系,与整个小学阶段教学目标的关系;要思考课堂教学目标怎样突出学生智力的发展,创造潜能的开发;要设计教学目标适宜的难度,分析自己学生的智力水平,让学生适时的超越,这些都是教师必须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  2、问题意识 ‎  教师要研究的问题来自自己的课堂,它是教师“自己的问题”,而不是“他人 ‎  的问题” ,它是教室里发生的“真实问题”,而非“假想的问题”。所以要“学会困惑”,就是要学会在教学中发现问题。教师一旦有了问题意识,就意味着已经在研究的道路上迈出了可贵的一步。新课程实施以来,每位教师在教学中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很多问题凭借个人的经验是解决不了的。并且这些问题因为是在教学中遇到而又无法逃避,不能偷懒,自然就要面对,要解决。要对问题进行“追踪”,并以“借鉴他人经验来解决”。“追踪”和“借鉴”是建立在“问题意识”上,要克服职业倦怠感,增强对问题的挑战性,形成追踪问题的习惯,从而增添工作的丰富性和形成教学的敏感性。‎ ‎  3、策略意识 ‎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当我们的课堂教学由以往过度的关注教师的 “教”而转变为更关注学生的“学”‎ 的时候,就必然要探索研究建立在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策略。教师为完成教学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中,对课堂教学策略要做总体构想,才能科学性地选择教学方法、选用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策略制约方法,方法体现策略。教学策略对教学过程设计起着统领作用,对教学策略的思考和探索,有助于提高广大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水平。‎ ‎  教学策略在宏观上要活,微观上要实。‎ ‎  从宏观上,教学策略中教师首先要研究创设适合于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使用适合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措施来完成个体的认知建构。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还需要充分考虑到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合理运用,把教学策略转移到让学生发现、探究为主的轨道上来,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与方法,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与精神。‎ ‎  从微观上,首先要研究适应学生学习的心理需要,即学生的动机、思想、感情和愿望,他们的潜力。让每个学生自己经历一个探索知识、发现知识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包括练习设计的层次性,循序渐进性,反馈调控的运用,以及对教学做出怎样的评价也是在制定教学策略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要针对不同层次学生、不同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境施教。各种教学策略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有其适用的范围,教学不同的内容,实现目标的不同,采用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也不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72年的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学生没有独立学习能力,势必在人才竞争中落伍。可见采用有效教学策略,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  4、反思意识:‎ ‎  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摆脱自身狭窄的视野,站在一个高度去俯视自己的工作,审视自己的行为。研究表明:“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一个教师或许工作20年,但如果没有反思,也只是一年经验的20次重复。而一个反思型教师总是在分析批判前一年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走完不断进步的20年。因此,教学反思是教师取得特定实践成就、实现专业发展的工具。没有反思的教育是不深刻的教育,没有反思的教师难以成为学者型、研究型教师。我们每位教师要有“反刍”意识:‎ ‎  一是在认识层面上,要充分意识到反思对自己主体性的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不断强化反思意识;二是在实践层面上,要知晓反思内容,‎ ‎“思”之有“物”, 一堂课的教学特色是什么?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精彩”教学片断在哪里?教学的偶得有哪些?上完一节课后“缺失”在何处?一个阶段的教学包括教学观念的更新、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学效果的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等。通过“自问”进行梳理,求得改进;三是在策略上,一是教案当中要留“天窗”,留“空白”,下课之后要补充,学生问什么问题,处理效果如何,下课要补记(用红笔),课后小结,反思成功及存在问题,困惑写下来,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生需要调整教案,以学论教。二是“用钢笔录象”。一次教学结束后,用钢笔详细回顾并记下自己的教学全程进行分析反思。 三是听课评课。不定期地邀请学科骨干教师光临自己的课堂,课后认真、充分地与他们对话,让他们指出自己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并积极感悟。因为在与他人对话时,可以使自己的思路更清晰,反过来对方的反应又激发自己作更深入的反思;四是讲述自己的教学故事/教学事件,在“言说”中反思——“我的‘口述史’”;五是写反思性教学案例,对教学中精彩片段的赏析,教学的不足,学生的独到见解,以案例分析的技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加以分析阐述,以补充和完善自己的教学,可拓宽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  通过反思,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进而对教学现象和问题形成独立的有创造性的见解,从而提升教学活动的自主性、目的性,克服被动性、盲目性。‎ ‎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应当成为当代教师的一种职业生存方式。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将先进教育教学思想和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在教学研究中在不断反思提高和完善自己,才能使自己在改革的滚滚浪潮中“识得水性”,“自如弄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