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科学论文之让科学课堂教学回归生活——让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探讨科学与生活
内容摘要: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小学科学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以探究为核心,注重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情景,通过调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激发思维,使课堂情境趋于生活化,使学生获得更多更好的生活经验。关键词:科学课堂 生活经验 实践操作。 《科学》课程要求,学生是学习科学的探究者,教师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选择适当的探究方法。通过引导、激励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因此科学课的教学必须贴近自然、贴近经验、贴近生活、渗透于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那么如何上好《科学》课?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一、联系生活,巧导妙问,激发学习兴趣 在教学《热胀冷缩》的时候,我先给学生展示一个瘪了的乒乓球,再用热水浸泡一段时间后,瘪了的乒乓球神奇地恢复了原样,这些简单的科学应用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师通过瘪了的乒乓球恢复了原样的现象,让学生说说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空气热胀冷缩的概念;很多学生都碰到过类似的事情,但并没有认真地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引入到课堂上以后,一下子成为了学生关注的焦点。又如,在教学《热传导》一课中,老师提出:“
有一个婴儿肚子饿了,哇、哇地哭着,老奶奶想冲一杯牛奶来喂小宝宝,但牛奶太热不能马上喂;你们能不能帮老奶奶想一个好办法,让小宝宝快一点喝到这杯牛奶啊?”生活中学生也有泡过牛奶、咖啡的经历,情境的感染下同学们都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前来献谋献策:“用筷子不停的搅拌能够使牛奶快一点溶解,快一点冷却。” “倒放在大不锈钢盘子中,吹风扇。” “用两个杯子把牛奶倒来倒去……”从生活情景引入到课堂的教学中, 学生有了生活化情境的引导,学生就会感到科学不是那么深不可测而是和他们非常接近,对实验设计也就会感兴趣了。再如在讲授《各种各样的叶》时,我给学生提供了几片不同的植物叶子,让学生根据叶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叶脉、边缘、叶柄粗细、长短、含水量、光滑、毛的多少等,找出叶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时我还启发学生从看、闻、听、摸、尝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叶子。促使学生找出了叶子薄厚程度、叶尖形状、品种、气味、声响、味道等不同。根据以上的情况引导学生分辨哪些叶子可以作为书签,哪些叶子可以运用在插花艺术上等等;并由此推断这些叶子的生长环境。鼓励学生多想一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思考、争论中,能有效地激发和保持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二、贴近生活,利用材料,探究科学 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必然要借助一定的探究材料,这是学生实现科学探究过程的必要条件。《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是一种实践的过程,一种体验的过程,也是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要提高科学探究效率,有效选用探究材料是基础和关键。“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尽量采用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材料,学生生活中的矿泉水瓶子、橡皮筋、弹簧、可乐瓶、地上的树枝、家里的油、盐、酱醋、米和生活用具等等都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实验的好材料。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的时候,先用几个盛有不同水量的杯子弹奏曲子,让学生感受杯子发出的声音,激发学生探究声音产生的意识;除了杯子能发出声音,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都能发出不同的声音。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在生活中寻找一些材料,比如塑料直尺、纸张、小树枝和小碟子等常见的材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想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来;再和音叉发出声音的现象对比,寻找它们的共同点。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寻找的材料制作风铃,然后在课内展示,再次探讨声音的产生。创造性地开发和运用生活材料,有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科学知识、技能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科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从而对生活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产生对科学探究的浓厚兴趣,形成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获得真正的发展. 三、体验生活,实践操作,培养能力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
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我们通过学生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次科学发现、科学探究、科学创造的过程。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课堂实验和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方式,学生产生了兴趣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去思考、研究。如我在上《物体的分类》中,先用课件展示几种金属、塑料、木材和纸品,引导学生积极观察、辨认物体的种类、用途等,让学习进行讨论、争论,进行各种分类。然后让学生对自己书包的物品分类,有的同学按大小形状分类、有些同学按科目类别分类、有些按作业和书本种类分类等。最后引导学生在家里整理自己的房间,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使用的方便进行科学地分门别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宣传垃圾分类投放,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对家里的垃圾分类投放。又如在《磁铁之间相互作用》一课讲完“同极互相排斥,异极互相吸引”的性质后,我在课堂中设计了这样的实验:将两块标有磁极的环形磁铁同极接触,一松手两块磁铁马上自动分离;再将一块磁铁变换磁极,异极接触,“啪”的一声,两块磁铁吸引到一起。我布置学生课后回家实践“当把门磁的一边反方向安装,然后观察门会有什么变化。”学生汇报:当把门磁的一边反方向安装,门板就不能固定,而且随风摆动。通过课堂上的实验及生活中的观察使学生对“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的结论确信不疑。科学体验和实践只有学生自己获得亲身体验的时候,才能真正获得知识,才能为学生终身享用。通过科学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意识,陶冶学生的科学情感,培养学生对科学的严谨态度。有利于学生将认识付诸于行为,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四、回归生活,拓展延伸,尝试创新 在许多小学生看来创新是神秘的,是遥不可及的,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创新的涵义,体会到创新并不神秘,让学生敢于尝试创新。在教学中经常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如詹天佑发明“人字”火车轨道,鲁班发明锯子等等;及一些青少年小改小革的成果,如东莞市长安镇乌沙小学的戴玉环同学发明了智能温控电风扇,并在广东省第21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得小学组技术发明类金奖。 让学生明白创新并不神秘。在科学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种启发式教学氛围,鼓励学生不断去探索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珍视创新的灵感,将会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教学必须回归于生活。这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课程内容要向生活贴近:二是教学要走出课堂,向生活空间拓展。可根据实际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潜力,组织学生搞好小发明、小制作、作小科学报告、写科学小童话等。一些高难度的我们做不来,就依据教材内容就地取材,利用废旧物品、简便材料等组织兴趣小组进行许多小制作活动,如学生学习了《弹力》时,了解了弹簧、橡皮筋的弹力后,制作了弹弓、简易测力器、橡皮筋动力船等等…
这些制作虽然比较粗糙。但能使学生茅塞顿开,能使让学生惊叹不已,使他们信心倍增,能给学生充分的、更多的、想象创造的机会,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们还要理解和保护学生的创新行为。对于酷爱科学实验课的学生来说,课堂四十分钟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有些学生在家里搞起了“破坏”,如把家里的闹钟拆开来看一看、琢磨琢磨;会在烈日下用凸透镜聚焦取火,这些类似爱迪生孵鸡蛋的“蠢”行为实际上就是学生创新的一种体现,也是学生创新能力形成的重要过程,我们应该给予积极的保护。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鼓励学生不断创新。如四驱车拼装活动,学生通过将散装零件拼装成整车的过程,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到了很多新知识。科学课程是丰富多彩的,包罗万象,从周围的动植物到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都能从其中找出。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科学课培养、发展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利条件,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在教学中开展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认知和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用科学的能力。让科学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能使学生在具体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一系列探究活动中逐步体验科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科学知识就蕴含在平常生活之中,体会到科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参考文献:1、《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2、张宏云
《浅谈小学科学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实践的研究》,http://www.360doc.com/content/10/0828/14/2660000_49421978.shtml 3、汪虹《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点滴体会》, http://www.ghshu.com/teacher/ShowArticle.asp?ArticleID=6574、周家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http://gz2010.qlteacher.com/Article/view/76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