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初探
【摘 要】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教师必须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文章从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设计的原则,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方法,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等几方面进行阐述,设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关键词】丰富多彩的活动 原则 方法 注意的问题 几十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能想;解放孩子的眼睛,让他们能看;解放孩子的双手,让他们能做;解放孩子的时间,让他们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教师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交给学生。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新编思想政治课教材,突出了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仅在每课行文中设有活动栏目”,如“探究园”、“实践与评价”,有的还增设了活动课,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中,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因此,要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教师必须要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设法让每一个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一、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设计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主体性在构成上包括: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贯彻主体性原则,首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学主体,以他们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设计。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兴趣”成了焦点,教师应围绕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设计和展开教学活动。一堂好的课,往往必须是教师创设一些有趣的活动,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使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2、过程性原则 活动教学过程突出探究,让学生大胆进行研究性学习。如在进行“磨砺意志”教学时,本人针对学生的一些意志薄弱的表现,设计了“心理门诊”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让学生提出“病症”,请同学们帮助会诊等,诸如:“有人认为,我又不是名人,名人的方法是否适合我?”先通过学生表演,让学生说出意志薄弱的主要症状,请“心理医生”诊断,然后,分小组“会诊”,找出“病因”,开出“处方”。让学生体验、讨论、探究得出“培养坚强意志的方法。”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是现代课程观的发展趋势。 3、开放性原则 活动教学内容开放性强,给学生设置了更多的思考研究的空间,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如本人在讲“自我保护”时,设置了“上实验课的时候,不小心衣服着火了,怎么办?”
等情景问题,让四人小组讨论探究自救的方法,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这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锻炼了学生的自救能力。教学活动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①课程内容的开放性。②课程目标的开放性。③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多样性。教学设计中要坚持开放性原则,首先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心态保持开放和自由。其次,要加强开放性的思维训练,如思辨力、创造力等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题,提出并解决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4、情境与体验教学原则 教学中,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和体验情境,使学生在充分参与的基础上,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到个体生命的价值。如很多教师经常采用的角色扮演法,就是结合教材内容,模仿某种典型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在角色体验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角色扮演法充分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他们自己也成了整个活动的一部分,既是活动的感受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扮演法中所展示的活动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富有感染力和实效性。 二、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方法 所谓活动课就是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它分为课堂内的活动和课堂外的活动。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要选择不同的活动方式。具体包括: 1、活动准备、搜集分析信息,让学生课前动起来。 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教学内容目标,自己制定研究方案,确定活动主题。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活动计划和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活动分组,各小组制定本组活动计划,进行任务分
配,保证活动有效性。 课前让学生围绕一个主题搜集信息,通过查看报刊、杂志、访问、调查、上网、观看电视专题等手段进行。上课时将学生课前收集的信息,在适当时间让他们展示出来。如在讲《关爱社会》此课前,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家乡美丽风景、资源和人口等问题的图片、资料,同时收集当前仍存在的环境污染情况的图片。让学生明白作为社会的成员之一,有责任了解和关注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社会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让学生在课前动起来。 2、探索研讨、模拟表演,让学生课堂动起来。 各小组围绕本组承担的任务展开活动,包括资料搜索、信息整理、技能操作、交流讨论等,小组成员互相协助、互相监督、互相交流,对活动面临的问题进行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从而获得文字理论材料和体验性认识。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把握教学内容,并把所学知识与现实加以联系,开展此类活动。采用小品表演,角色阅读,辩论、模拟法庭等形式。例如我在讲《法律“雷池”不可越》中案例研讨“谁应当负刑事责任”时,我让学生自主组合,并模拟教材设计的情景做课堂表演,引导学生讨论,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犯罪要受到刑罚处罚以及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 3、成果展示,让师生课堂活起来。
在探索研讨的基础上,各小组集中,以交流的方式对上一阶段的活动成果进行展示,这样不仅给学生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而且还可以将各小组的活动成果进行整合,解决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在开展一系列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的成果,使学生在成就的感受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和自信,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长处,激发学生活动热情,引导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获得知识、陶冶情操、发展健康完善的人格。 4、总结反思,让学生心灵动起来。 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总结,既要肯定活动的精彩与成功,又要指出活动的不足与缺憾。对每位同学在活动中的表现认真进行评价,并作为平时考查的重要依据。 活动成果展示仅仅是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但既然是活动就有失败挫折,这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也是活动教学不可或缺的教学价值。因为体验失败和挫折可以让学生获得更有价值的认识,可以磨炼意志,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总结反思既可采用文本形式,也可以语言交流或以物质形态展现。在总结反思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鼓励、引导,以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个小组、每个学生。 三、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是以活动为主要教育教学方式而产生的一种新型课型模式。教师应该自觉树立“以学生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观念,因而,教师在进行活动教学时应注意: 1、活动教学要“动”而有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感兴趣,会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学习欲望。要注意“活动”的本质,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生动活泼,又要“动”
而有效,让学生真正学会知识和技能。不能只去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使一堂课下来,学生只记得搞笑的地方,对应该掌握的知识知之甚少,更谈不上培养能力。 2、活动教学必须合情合理。活动设置的重要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条件是所设置的活动必须要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情感共鸣,所以活动设置必须境中含情,要把握住学生的情感兴奋点,将教材、教师、学生的情感统一在活动之中。在教学中设置活动只是一种教学形式与手段,其目的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所以,活动设置必须寓理其中,将教学与教育内容寓于活动中,使其具有深刻内涵,才能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否则活动设置就会失去其核心与灵魂而显得苍白无力,思想品德课也随之沦为活动课失去其实效性而缺乏教育意义。 3、活动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强、好胜、好奇、好表现是学生共有的心理特点,也是我们教学中要注意抓住的学生心理特点,只有抓住以上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活动设计,才能在课堂中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高潮迭起的目的。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各种辩论赛、知识抢答、小品表演、一分钟演讲等,这些都是很好地运用学生的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活动。一堂好的课,教师往往通过创设活动激发起学生好强、好胜、好奇、好表现的心理,使课堂牢牢抓住学生的心,然后通过学生的以上心理的不断得到满足而使课堂不断推向高潮,这样的课学生自然是兴趣高涨,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4、活动教学教师指导要适度。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在课堂活动教学设计中,要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使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津的一代新人。 实践表明,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对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多样的学习活动的展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参考文献】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教育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邵瑞珍主编4、《创造学教程》 鲁克成编 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5.《思想政治课教育与素质教育》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6、《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外国教育思想史》 田本娜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