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新课程改革下提高中学历史教师素质的必要性
当今,国际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而这种竞争主要是以经济、科技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决定综合国力的根本因素是国民素质,这又主要取决于基础教育。因此,教育的战略地位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出现了世界性的教育改革浪潮。许多国家把发展教育看作是决定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大事,竞相增加教育投资,超前规划教育的发展,并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目前,世界的教育改革有以下一些共同特点:
第一,各国都十分重视普及教育,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世界上许多国家近年来在培养目标上有一个很大的调整:过去仅着眼于培养少数“尖子”,而今天更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水平,提高整体教育的质量,特别是把重点放在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上。例如,美国近年来的种种教育改革方案,都以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为重点。
第二,重视教育要求的综合性。为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各国对教育的要求不仅是使受教育者掌握多少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培养他们运用知识探索未知、解决问题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各国要求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专多能的“通才”或多能一专的“专才”;在课程设置上体现文科与理科内部多学科的有机结合和文科与理科的相互渗透。
第三,建立继续教育体制。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知识更新成为现代教育必须解决的问题。因此,继续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时兴起来,成为一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
第四,重视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第五,重视教育手段的现代化。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现代化的教育手段,使教学的组织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伴随着世界性教育改革,这就必然要求作为教育第一线的教师包括中学历史教师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否则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
二、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我国强调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基础教育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根本上提高全体国民的整体素质,在此基础上,培养出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来应对21世纪的巨大挑战。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而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支柱,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教育水平的高低。然而,目前我国近1500万各级各类教师,在整体上存在着学历层次偏低、教育专业课程学习不足等问题,相当数量的教师不能适应素质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日趋突出。因此,关注教师的发展和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每一个国人的要求。例如,在一些经济和教育比较落后的农村和山区,整个学校缺乏一个师范专科或本科及其以上学历的历史教师,许多都是其他学科的教师来上历史课,特别是在初中阶段表现比较突出。当然,我在这里并不是说其他专业的教师就上不好历史课,学历史专业的教师就一定比学其他专业的教师上历史课上得好,而是说这种现象是不能适应我国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
从2004年秋季开始,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省区开始实行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我省普通高中从2006年秋季也开始实行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改革一方面给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提供了大显身手的机遇;但同时,历史新课改也给历史教师带来了挑战。例如,高中历史新课程分为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中又有许多小专题。有些内容对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要求比较高,特别是“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选修模块,对一些历史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必须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否则就不能适应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就要被社会所淘汰。
三、师生关系和谐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总体上具有“尊师重教”和维护“师道尊严”的传统。最典型的就是唐朝的韩愈给教师的职业定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进入现代社会,人们又有了“园丁”、“蜡烛”、“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对教师角色的种种定位。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教师角色定位的局限性开始凸显。
(一)强调教师的知识传递,忽视知识的创造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维定势和习惯的影响,“传道、授业、解惑”往往被看做是教师的全部责任,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同时,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和考了多少分为主要标准。这就制约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展开,使学生的知识面非常狭窄。未来社会需要高度创造性、个性化的建设者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教师需要在今后的教育中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二)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忽视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传统的教师角色定位中,强调教师的地位权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中心,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不容质疑。这是单向的,从而严重阻碍了学生学习并创造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也容易造成教师自身知识的封闭,满足于自己已有的知识,不给自己“充电”,不能适应目前知识日益增长的需要。
(三)强调教师的社会责任,忽视教师个体的生命价值
长期以来,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蜡烛精神”
和奉献自己全部时间与精力的“园丁精神”已经成为教师传统角色和素质的精髓。这种对于教师的社会责任和献身精神的高度强调,有利于教师全身心地关注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优秀人才。但是,目前从总体上讲,教师特别是历史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都比较低,这是一种非常反常的社会现象。同时,现代社会“素质教育喊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抓得踏踏实实”,教师整天围着中考和高考转,这也是不利于历史教师专业知识的扩展、增长与身心健康的。所以,我们在高度强调教师社会责任的同时,也应该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
(四)强调教师的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忽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目前,大部分中学历史老师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即只熟悉历史专业的知识,而对于跨学科的知识则掌握较少,不能全面、真正地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困难。从教师的素质构成来讲,历史教师不仅要掌握历史学科知识,还要掌握政治、地理、语文、哲学等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更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和较高的教育教学监控管理技能等。因此,教师的历史学科素养和教学技能仅仅是历史教师素质构成的内容之一。历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