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4-28 发布

历史(心得)之比较类试题的特征及解答技巧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比较类试题的特征及解答技巧 ‎ ‎  渭滨中学      钱海燕 ‎  内容提要:基于历史比较类试题在现行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的重要地位,摘选2012年度高考典型试题示例剖析,以期考生理解何谓比较类试题、呈现特征如何、解答技巧总结和如何应对。‎ ‎  关 键 词:比较类试题问题指向、设问指向、答题指向 ‎  纵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历史材料题,涉及比较类试题的考查屡见不鲜。以2012年为例,新课标全国卷第46题第(1)问“概括指出材料一、二中有关国民政府组织方面规定的不同之处”、 第47题第(1)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广东卷第39题第(2)问“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山东卷第29题第(1)问“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斯大林的经济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福建卷第38题第(1)问“据材料一概括两人共同的救国主张”等,均是比较类历史试题的典范。‎ ‎  一、何谓比较类历史试题 ‎  比较类历史试题,是通过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认识进行类比或对比,归纳出相同点、不同点或者发生的动态变化。由此,界定比较类历史试题的依据,一般而言根据设问指向即可判断,如“概括指出……的不同之处”“概括指出……的共(相)同之处”“概括指出……的异同”“概括指出……发生的变化”等。“不同”与“变化”均揭示了动态过程,即由初状态到末状态的过程中出现了状态的变化,而“相同”则体现了由初状态到末状态的过程中一种静态的稳定。‎ ‎  比较类历史试题,从考查的角度看,其类型大致包括比较背景和原因类试题、比较过程和内容类试题以及比较作用和影响类试题等。从解题思路看,比较类历史试题的作答要求,按照比较对象呈现的方式可分为集中阐释型和分别阐释型两种;按照比较分析的具体要求可分为共同点阐释(对静态的描述)和不同点阐释(包括“变化”,均是对动态的描述)。下面试举几例,期许我们对比较类历史试题的特点及解答有一定的感悟吧。‎ ‎  二、比较类历史试题典例及解答 ‎  【典例1】(新课标全国卷,47)二十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培育,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 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  ——据[英]凯恩斯 《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6分)‎ ‎  【分析】本题是一道典型的“过程和内容”类比较的试题。首先抓住设问指向“不同之处”,判断问题解答属于动态概括;其次,抓住问题指向“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设定“凡尔赛和约规定”是“初状态”,那么“凯恩斯的主张”则是“末状态”;然后,抓住答题指向“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明确对“不同之处”的动态概括,既需要“根据材料”又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才能做出准确的动态概括;最后,认真阅读和比照材料,发现材料并没有介绍“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德国赔款问题,说明“凡尔赛和约规定”需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即《凡尔赛和约》关于德国赔款问题规定“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德国”,而材料介绍了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即“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据此,分别阐释即可。‎ ‎  【典例2】(‘12广东卷39)词语和概念的变化,可以为探究历史提供重要信息。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问答问题。‎ ‎  材料一 在中国,对science的翻译经历了从“格致”到“科学”的用词变化。中国古代本有“科学”一词。如宋人文集中有“处科学之兴,世为士者往往困于一日之程文,甚至于老死而或不遇”之句。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 致知”的影响,时人将“science”音译为“格致”。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 ‎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  (2)19世纪中叶以后,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12分)‎ ‎  【分析】本题材料一涉及第(2)问“变化”及“变化的原因”,属于典型的“过程和内容”、“背景和原因”类试题的综合比较考查。 首先抓住设问指向“怎样的变化”,判断问题解答属于动态概括;其次,抓住问题指向“从’格致‘到’赛因斯‘,反映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依据时间信息设定“19世纪中叶”的“格致”是“初状态”,那么“19世纪末到民国初”的“赛因斯”则是“末状态”;然后,寻找答题指向,本题的答题指向并没有明确指定,一般可依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答;最后,认真阅读和比照材料,发现材料论及“19世纪中叶后,’研格致,营制造者,乘时而起‘,’格致‘一词大量使用”,即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可概括为技术、制造之类的西方“器物”层面。材料并且介绍了“19世纪末,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民国初,学界还将science音译为‘赛因斯’,意在强调科学的理性精神”,即“从事科学,讲求政艺”“科学的理性精神”,可概括为“民主科学”。由此,分别阐释即可。‎ ‎  至于“变化的原因”需要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抓住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领域的变化,从鸦片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戊戌变法政治主张、辛亥革命后果缺陷和新文化运动主张等方面集中阐释概括作答即可。‎ ‎  【典例3】(‘12山东卷28)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 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二  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 ‎  ——严复《原强》(1895年)‎ ‎  (2)据材料二,指出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6分)‎ ‎  【分析】本题材料二涉及第(2)问“有何进步之处”, 属于典型的“过程和内容”类比较题。首先抓住设问指向“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意即严复与洋务派的主张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与洋务派观点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即为“进步之处”,判断问题解答属于静态描述与动态概括的综合;其次,抓住问题指向“严复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设定“洋务派对’自强‘问题的认识”是“初状态”,那么“严复对’自强‘问题的认识”则是“末状态”;然后,寻找答题指向,本题的答题指向“据材料二”,可以获取“严复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信息,而“洋务派对’自强‘问题的认识”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最后,认真阅读和比照材料,严复主张“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治标”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增强军事实力,“治本”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治标”是他与洋务派的相同点,“治本”是他与洋务派的不同点。据此阐释即可解答。‎ ‎  三、比较类历史试题的解答总结及应对策略 ‎  通过以上比较题的解答示例,其解答总结可以归纳如下:首先审读试题,依据“问题指向”‎ ‎,明确比较对象的比较点,即在哪一或哪些方面进行比较?即判断试题属于比较背景和原因类还是比较过程和内容类?或者是比较作用和影响类?其次,依据“设问指向”,明确比较方向是静态描述(相同或相似)还是动态概括(不同或变化)?如果是动态概括,就需要设定比较对象的“初状态”和“末状态”;然后,依据“答题指向”,明确比较点是“根据材料”阐述还是“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或者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根据材料”阐述,就涉及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而“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就必须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最后,从每个比较点出发,对各个比较对象的相关信息进行对比分析,求同存异,进行集中阐释或者分别阐释,由此表述成文即可。‎ ‎  比较类历史试题的“答题指向”往往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因此,要做好比较类历史试题,对于“根据材料”阐述,在平时训练中需要历练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而“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因为必须调动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所以后期复习需要我们注意对以下考点进行比较式的梳理,方能提高我们的归纳比较能力。‎ ‎  1.中国古代史:主要朝代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度以及选官制度的变化及时代特征;唐宋以降商品经济发展、繁荣在农业、手工业、商业、外贸和市镇兴起等方面的表现,以及以儒学为主线的传统主流思想演变等。‎ ‎  2.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近现代化进程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主要表现和本质特征及其深层原因、国际背景和相互关系,如近代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各种救国救民思想包括改良、改革和革命思想的演变和实践,全球视野下清朝前后期比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视角下的抗日战争等。‎ ‎  3.世界近现代史:近代西方主要国家不同政体形式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工业革命对经济生活、社会结构、政治制度以及思想观念等各方面产生的深刻影响; 1500年以来,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的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领域的多样化表现。‎ ‎  4.中外历史关联与比较: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地理、时代等方面相近相似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及其背景原因的联系与对比;中国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与西方民主制度形成与发展的比较;中、西方近代化的背景、起因、进程、内容、结果的比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