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进一步加大读写力度,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
一、对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
新年伊始,教体局下发了《关于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通知》的2008年16号文件, 明确指出, 加强中小学生课外阅读是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坚持先进文化方向、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更是广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引领学生阅读精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是小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说,以任务为导引,搞好课堂阅读,是下应保底的工作,那么,引导学生拓展阅读空间,是上不封顶的事情。
(一)加强课外阅读的必要性
1.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定了性,也定了量。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课标还提出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小学阶段应保证在145万字以上。
2.自古以来,我国就有热爱阅读的传统,总结出了很多阅读方面的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就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读书的重要性。好多经典的书籍伴随着历史的足迹,影响和造就了一代有一代人。“读书人”三个字一直是人们对有品味、有修养的人的尊称。
3.爱阅读,多阅读,是世界文明国家的一个重要标志。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因为4月23日,是伟大的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和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逝世的日子,也是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洛丽塔》的作者纳博科夫等著名作家的生辰或忌日。为了纪念他们,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体大会上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以此来号召人们向伟大著作和它们的作者致敬;鼓励大家尤其是青年人去发现读书的乐趣;唤起大家对这些为人类的社会和文化进步做出了不可替代贡献的伟人的再次敬仰。在英国,当地的庆祝活动可说是搞得最全面,他们把阅读日提早到3月6日举行,单是学校、图书馆、书店所举办的庆祝活动便已超过1,000项。在西班牙的加泰隆尼亚,当地有一个传统,每到4月23日那段期间,当地便会举办许多大大小小的书展,街上也会有许多摊档,十分热闹。读者每购买一本书,都可获得一枝玫瑰花,所以在世界阅读日那天,你会看到很多人拿著玫瑰在街上走,就象是情人节一样,十分有趣。在日本,东京政府颁布法令,指定4月23日为儿童阅读日,并以培养儿童在语言、想象和敏感度各方面的能力,以助他们更深刻地“体验人生”
为长远目标。在香港,去年,全港市民一同参与“全城阅读10分钟”活动,在4月10日至4月30日期间,每天或与任何一天抽出最少10分钟时间阅读课外书(杂志、报章、漫画书及娱乐周刊不包括在内)。
(二)加强课外阅读的可行性。
有两个很典型的人物,为我们开展课外阅读提供了很好的经验。
1. 朱永新和他的“把阅读进行到底”。
从2003年开始,苏州市副市长朱永新,每年两会都提出设立“国家阅读节”的提案。他说,之所以坚持“把阅读进行到底”,是因为他坚信阅读对中华民族非常重要。有人称,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
在谈到阅读的意义时,朱永新认为阅读的重要性主要在于四个方面。第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能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相,但能改变人生的气象。第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与阅读的水平”,阅读是我们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事情。民族的竞争力取决与精神力量,民族的精神力量取决与阅读力。正如《朗读手册》中所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第三,“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通过阅读,向学生传授人类普世的文明价值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新教育实验首先要做的就是拯救阅读,特别是儿童的阅读。第四,“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美丽的城市”,最优秀的城市应该拥有最善于阅读的市民。
朱永新还认为教师在阅读方面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他说,一个老师为一节课,精心地去准备,读一点书,可以把课上得很烂熟,很精彩,像演戏一样的。但是他很能很难让每一堂课都有底蕴,让每一节课都能打动孩子,很难能够把课上得那么自然。那么真正的好教师,就是善于阅读的教师,只有善于阅读,用你的阅读,才能去打动孩子的阅读,去影响孩子的阅读。特别是我们语文老师,对孩子读书兴趣的养成,读书习惯的养成太重要太重要了。当然不仅仅是语文老师,我们书香校园提倡所有的学科都要为孩子的读书负责,都要引导孩子去阅读。所以阅读的问题,对教师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爱读书老师,老师才能培养爱读书的学生。而读书也是教师成长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在我们的新教育实验学校,我们不仅仅要求学生读书,同时我们要求老师读书。
2. 姚晓静和她的读书实验班的经验
姚晓静是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的副校长兼实验班语文教师,她从2001年的夏天,接了一年级实验班的25个孩子。从此,她便带着25个孩子开始了读书之旅。
看到一年级的孩子太小,还不能明辨是非,姚晓静就先选择了苏霍姆林斯基那通俗易懂的《做人的故事》,每天清晨一个小故事,让故事来说话,来感动孩子,培养他们的道义感,从故事中学习无私、正直、同情弱小、向往自由、尊重他人的劳动、仁爱之心等。在每天的倾听之中,学生们兴趣渐渐浓厚,她便带着学生走进书店,帮学生选择了《格列佛游记》、《格林童话》等妙趣横生的儿童读物,教给学生自己读。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又着手将课堂根植于读书之中,及时地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如学习《小狮子爱尔莎》,她就每天给学生读上一段原著;学习《月光曲》,她就向学生推荐《名人传》;学习《草船借箭》,就向学生推荐《三国演义》……并及时开设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交流的空间。她像一位书的使者,带学生走进了书的世界。从2001年到现在,6年下来,班里形成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她与学生一起读书近百本,写读书笔记一年人均两万字。师生一同在书海中漫步,领略着书的神奇和美妙。
6年了,25个学生在《爱的教育》、《时代广场的蟋蟀》的读书报告会上,在书香弥漫的书香小报评比中渐渐长大。而读书也像涓涓细流,经过6年的积聚,终于汇成生命的河流,托起了学生的求学之舟,滋养着他们的生命之树,让这个小班化实验班的同学成绩优异,在各项竞赛与测试中名列前茅。姚晓静也终于实现了她最初的愿望——让25个学生的童年因读书而快乐,让自己的课堂因读书而生动,让师生的文章因读书而精彩。6年下来,班里形成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她与学生一起读书近百本,写读书笔记一年人均两万字。师生一同在书海中漫步,领略着书的神奇和美妙。40分钟内一气呵成一篇佳作已是全班的习惯。
(三)课外阅读如何检测需要我们一起来研究。
我的看法是,我们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好由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的过渡,对教材中的典型课文要有意识地指导方法,给学生尝试的机会。在“加强读写,内外并进”、“任务导引教学法”等课题实验中,我们都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请大家相互学习,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北师大版教材主编郑国民博士在西安会议上提出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可以给老师借鉴。他说,是否可以这样组织教学?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交流课文主要内容,解决生字新词。(交流)2、摘录自己喜欢、应该积累的词或段落(交流分享),写一写,背一背。3、让学生提出问题,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两、三个进行讨论、交流。4、再次读课文,新的认识、感受,说一说,写一写。教师统一要求积累的做法不利,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的应是最高质量的。当80%学生举手想说,这时能不能让学生写下来,哪怕一两句都行,然后再交流分享。
有人问,这样厚的书怎样检测呢?美国学校在检测课外阅读时是这样做到,只了解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简单谈谈个人观点。
五月份,我们计划对部分年级的学生读写能力进行检测,设想是参与面要尽量广,内容是突出学生个人的独立读写能力。
二、对改进写作教学的建议。
从课标要求和我们的教学实际来看,小学生的习作教学要重在兴趣培养,重在多练,重在方法的指导。对课标中一些关键词句我们要好好领悟,比如,第一学段的“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第二学段中的“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不拘形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第三学段的“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等。
(一)教师最好少点“指指点点”。
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在“指导”的名义下,不断地挤占学生的课堂空间,总认为作文是“教”出来,总在不厌其烦的、由浅入深的给学生以帮助。我个人觉得,精要的有效的指导是必要的,但一定要建立在对课标的准确把握上,一定要建立在对学生的全面了解上,比如课标指出:对学生的能力不要高估,也不要低估,否则都会影响教师的行动。我们指导时往往低估,总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教师很累;评改是往往是高估,总是在用一把百分的尺子在衡量,与预想有差距,教师总是很生气。
那么,到底指导什么?试着提两个建议,一是明确目标,二是找好起点。无论如何,“引桥”
一定要短。关于目标,现在的教材都提的比较清楚,只是在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时需要我们注意,每一个单元的习作常常是提供了两个以上的题目让学生选择去写,这无疑是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但几个题目看起来有好似联系不紧密,所以,有些教师就纳闷了,不知道指导时该侧重于那个题目。我和一些老师商讨过这个问题,我的看法是,不管是几个题目,都要放在单元主题中去考虑,咱们来看个例子,也许会明白一点。
第二单元的“笔下生花”里有两个题目:1.写一写你最喜欢的声音。2.听声音编故事。首先可以看出,单元主题是声音,两个题目的共同之处都有声音方面的要求,对声音的喜欢以及感兴趣,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但指导时不能老在题目上打转转,要做外围工作。这次习作怎样指导呢?我曾对一位老师提过这样的建议:先提供一种动物的声音,比如青蛙的叫声,让学生去仔细听,看能听出什么来,可能的结果是“是谁的声音”、“声音的特点”等,根据这样的可能,教师应鼓励围绕青蛙去想象,如声音的美妙、周围的环境等。接下来,我们可以给学生抽象点的东西来想象,比如提供一组象声词,增大难度,这也是本单元“语文天地”里的要求,慢慢向写过渡。如“丁零零”、“丁零丁零”、“丁丁零零”等,有上面青蛙声音想象和表达的引路,学生也应该能由词语想出点什么来,最起码能想出本单元学过的课文《掩耳盗铃》来吧,如果这样的话,不是把声音和故事就开始联系了吗?然后再播放一组声音,如“百鸟朝凤”什么的,给学生习作的依托。由读到写,由说到作,学生也就可能完成本单元的任务了。
关于习作的起点问题,我想绝不是在老师的指导上,而应该在阅读,在生活。如果认同这样的观点,教师的指导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阅读是长期的积淀,生活是无意识的积累,我们不能在习作时再去读相关课文,再去进行生活体验。对于学生来讲,当他们有了目标,有了起点,习作就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最好少点“你言我语”。
一般情况下,口语表达先于书面表达,从说到写是自然语言向社会语言过渡的阶段。但是,并非在每一节课上都要让学生经历在这个过程。我们现在的习作课堂上,学生对某些章节的再研读、选材交流、好段落展示,再加上教师的情景创设、大段指导,学生真正用在“作”上的时间还是很少的。苏教版专家高林生老师就说过,习作就是要“纸上练兵”,潜台词应该是少说些话,因为习作质量的高低体现在文字里。低年级学生受各方面限制,说也不长,写也不长,说一说,写一写,是合理的。但到了中高年级还是这样做,就有好多弊端了,一是好学生的好作品会影响其他人没有了主见,二是占用了写的时间,三是口语和书面语言还是有区别的。我在一个学校听课,一位三年级学生由声音编故事,足足讲了三四分钟,如果把这些写出来,能肯定是好文章吗?即使非要学生说,那也只能是说片断。
再拿一个例子说说怎样操作好,北师大版教材三年级上期的第八单元,习作的内容是“写一写在自己成长经历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我看是否可以这样做,“畅所欲言”专门放一节课说,鼓励引导学生讲最满意、最伤心、最想做的一件事,允许学生习作时可以以这个为基础。另外,从本单元的阅读方面再开阔学生的思路,比如:“
丑小鸭在变成白天鹅的经历中最难忘的会是什么?”学生一定有话说,别人欺负它,伤心忘不了,天鹅帮助它,感激忘不了,妈妈疼爱它,母爱忘不了,农民救助它,恩情忘不了。又如“《不愿长大的小姑娘》,她在长大的过程中难忘的是什么?”有了这方面的讨论,学生再想自己难忘的事情应该说不再是难题了。
(三)课堂最好少点“精彩展示”。
通常在习作课堂上见到的展示包括学生的选材展示和成文展示。选材时教师要尽量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只肯定大的方向,不要因过于偏爱某些内容而大加称赞,这样会形成不利的导向。我们经常进行成文展示,其主要用意是侧重于榜样的树立,给其他人以进一步的引导。但在展示前,教师要做好了解工作,一是在小组间先交流,选出优秀作品,再代表组员在全班展示;二是教师巡回察看,对学生的习作进展情况有较好的掌握,并让好的给大家做示范。有时根据需要也可能展示部分有问题的文章,其目的是通过有共性的问题分析,给更多的人以自改的提示。在让这部分人展示时要千万慎重,除非是经过本人的同意,否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对于学生的优秀习作我们可以放在课外以其他形式进行,课内最好给学生个人留下足够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