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探讨
历史论文之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探讨
历史论文之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探讨
历史论文之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探讨
广州市第二十五中学 政史地科 王珊指导老师:李芳清副教授摘 要 历史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具有培育人文精神、影响学生人格的独特功能,也是新课程改革后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意义重大。当前,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存在评价标准绝对化、忽视学生特殊性、无视学生能动性等问题。实施垂范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是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 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 ABSTRACT: Carrying on the values to educate in the historical class, foster humane spirit , unique function of influence student's personality , it is the ultimate goal of affective education after a new course reform too, of great significance. At present, historical class values is it have evaluation criterion think in absolute terms , ignore student particularity , ignore student dynamic role issue to educate. Hang down normal form teaching , question type teaching , cooperation type teaching , probing into type teaching, it is the realization way that the values of historical class educate. KEY WORDS : Historical class ,The values educating 】 目录前 言……………………………………………………………………………………(3)1、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3)1.1、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具有培育人文精神的独特功能………………………(3)1.2、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具有影响学生人格的独特功能………………………(3)1.3、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是新课改后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4)2、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的存在问题…………………………………………………(5)2.1、评价标准绝对化…………………………………………………………………(5)2.2、忽视学生特殊性…………………………………………………………………(6)2.3、无视学生能动性…………………………………………………………………(6)3.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6)3.1、实施垂范式教学…………………………………………………………………(7)3.2、实施问题式教学…………………………………………………………………(7)3.3、实施合作式教学…………………………………………………………………(7)3.4、实施探究式教学…………………………………………………………………(8)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问题探讨 前言过去我国长期把价值观教育的任务赋予政治课堂。近代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把价值观教育的任务交给了历史课堂,并形成了一套颇有成效的教育方法。我国刚实行的新课程改革,也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进了历史课堂。本文谨就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存在问题、实现途径进行粗浅探讨。 1.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历史课堂中进行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1、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具有培育人文精神的独特功能。价值观是人关于事物价值(即事物对人的作用和意义)基本观点、基本看法。简单说,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价值观不但影响个人行为,还影响群体行为和整体组织行为,进而还影响社会的治乱安危。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不止一次地要求党“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①,多次强调要加强历史教育,特别是要在青少年中普及中国历史的基本知识,以使他们学习掌握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精神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激励他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奉献力量。历史作为人文科学的基础学科,蕴涵着极其丰富、生动、形象的人文资源。从总体上讲,她在体现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方面,有着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学科以及经济学等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独特的功能。 我国的历史教科书,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而编写出来的;我国历史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同样自始至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这就使我国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总体上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具有正确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能够成为我国社会和人民的精神导向与灯塔。因此,为了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用历史进行价值观教育,用历史指导现实,帮助全体人民形成正确、健康的思想意识,这事关中华民族的复兴,事关国家的兴旺发达。
1.2、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具有影响学生人格的独特功能。价值观教育通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了解、判断,使学生产生正确的价值评价,形成健全的人格,明确的社会定向与道德定向。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社会和道德定向,完全是由他的个性和人格决定的。没有明确的生活方向和追求目标的人,也很难说这些人有什么健全的人格。价值观教育使个人的行为具有了明显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个人成为一个积极能动的社会活动者,这便是个性定型化的重要标志,也是人格健全的重要标志。价值观教育通过观察、引导、评价学生在参与历史课堂过程中的外部行为特征,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在健全的人格的支配下,学生便会有健康的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一个人的人格决定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追求什么或不追求什么,因而直接支配和调节着他的生活形态。可以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个性和人格,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学生在某个生活环境中,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时,由于对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了一些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他才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确立了自己的个性与人格;同时,也正是由于他的个性与人格的形成与确立,他才能更好地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使之更加完善和稳固。这两个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同时完成。一个人的个性、人格是否正确、高尚和坚定,又直接关系到他的价值观能否得到顺利的发展和完善。一个人的个性、人格正确、高尚和坚定,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便会正确、深刻;学生通过伟大历史人物崇高品质的感悟和理解,可以抵制和克服外界的各种不良影响,保证个性发展的正确方向,使他们的个性朝着正确的、高尚的方向发展,保持已形成的优良的人格品质,并发展新的人格品质,从而确立正确、稳定的价值观;人的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过程,也是人不断吸收和学习的过程,而这种吸收和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人的价值观的明确性和坚定性是相一致的。具有明确、坚定的个性、人格的人,会经常主动地去吸收和学习别人的优秀品质和高尚行为,把它接受和内化为自己的个性品质,从而促使自己的个性不断完善化,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内部依据,即便外界没有对人发生影响,他也能够根据自己的价值观,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他就会倾向于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人总是想把自己塑造成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那种人,他的个性也总是在他为自己确定的方向上得到发展。 1.3、历史课堂的价值观教育是新课改后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情感态度是基础,价值观是上层建筑。为什么这么说?个人的价值观的形成是以个人的生活的情感体验为基础的。一个人的价值观决定着他的道德定向和社会定向。所谓情感,就是人对现实的对象和现象是否适合人的需要和社会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态度与内心体验,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与愤怒、乐观与悲观等两极性特征,其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所谓价值观就是在情感信念和情感态度基础上形成的高级性社会情感,是个体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和评价的最高层次,是系统化、理论化、观念化的情感体系。
价值观反作用于情感。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方面具有个独特的作用,因为它有助于学生成长为一个合格公民,并形成积极参与社会、承担自己应尽义务的态度。情感态度是一个人价值观内化的结果。是否具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国民意识、民主意识,这源于学生是否具有正确的、稳定的价值观。历史教育涉及的价值观教育小可谓处世原则,大可以到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其中所渗透的主要价值判断,诸如平等、公平、公正、健全、尊重,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等等,并不总是包含一切的无限上纲的准则。新课程在培养目标上,提出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等。这些情况表明,价值观和情感、关系是辨证的。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发展个性,规范和指导自己的行为。历史课堂中的价值观教育是新课程改革后情感教育的终极目标,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的存在问题新课程改革之后,我国历史课堂在实施新引进的“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2.1、评价标准绝对化。价值评价标准就是对事物价值的质和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尺度。价值评价标准可以是“多元”与“一元”的统一。所谓“多元”,就是从多角度对人物和事情进行评价。但现在的价值评价陷入了形而上的二元对立观点。在历史课堂上人物的形象的讲述,过于鲜明,要么就是完美的英雄人物或者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要么就是不值一提的民族败类、汉奸,但是就是缺乏凡人的标准。甚至站在了共产主义的角度看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人物。如曾国藩、李鸿章、秦桧这类人物,在学生心目中都是“奸臣”。我们往往把“是与非”、“公与私”、“好与坏”、“忠与奸”等放在对立面上,甚至把他们推向了极点。这是极危险的,我们应该还记得“左”与“右”的政治斗争,文革期间就把极“左”的思想推向顶峰。因此,学生接受的价值评价应多角度、多元化。所谓“一元”
,也就是要让学生认清社会的全面进步即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是评价一切事物、工作的根本标准、最高标准、最后标准、客观标准。 2.2、忽视学生特殊性。历史发生的时间离学生生存的现实太长远,现在一些教师只和学生讲史实、谈理论,根本没有从情感上触动学生的心灵,引不起学生的反映,也就更不会引起他们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做出价值评判。历史课堂进行价值观教育时,不能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点和经历,不注意仔细观察、分析学生的思想动向,不能有针对性地去广泛搜集、深入挖掘、妥善处理与学生生活周围环境相联系的教育素材,使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密切联系现实,其教育当然只会收效甚微。只有把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密切关联,选取具有典型性与鲜明性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学生的信任、重视与共鸣,内化形成学生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从而达到情感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引导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选择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到时代感和历史感的交融。 2.3、无视学生能动性。现在历史课堂进行价值观教育的时候,往往由老师“苦口婆心”
包场说到尾,采取把观点强加于人的教学形式,不尊重学生体验和参与的权利。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老主角,往往无视学生的个体和主观能动性。教师的经历和学生的经历不同,但并不是学生的价值观一无可取。师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并不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而是一种平等的交流与相互启发的关系。教师总把成年人的价值观标准硬套在学生的身上,是难以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的。我们必须承认个体价值观存在的差异,进行价值观教育不能搞一刀切;我们应该提出师生间相互学习、交流。要让学生“如沐春风”,就要避免生硬的说教和武断的灌输,坚持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努力给学生创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氛围,努力发挥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使他们进行坦诚、和谐的情感交流与价值观交流。这样,历史课堂进行的价值观教育才可能更有成效。 3.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历史课堂价值观教育的实现途径,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3.1、实施垂范式教学。价值观是情感的上层建筑,是行为的主观选择。每个人的价值观选择,是在个人成长过程中,通过周围环境和人的情感体验逐形成的。价值观不能像“知识与技能”那样手把手“教”
,只能靠不断地言传身教去进行潜移默化的培养。在选择中学习选择,在参与中发展自我,在体验中认识社会生活,是每个学生主体发展的必由之路。老师往往是学生的模仿对象。教师本身是否信奉诸如平等、尊重、公正等价值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都显在或隐性地传送着价值。学生关注老师的一言一行,关注他们的穿着形象。不管教师是否自觉地意识到,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尤其对于心智没有成熟的中学生,教师言谈行为中所实际表露的德性品质和价值观影响是深远的。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欣赏老师,学生对学科的投入程度会加深。因此,建立在情感体验之上的价值观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师以身垂范,用自己的情感、人生态度与价值选择去影响学生。教师要有个人情感投入,要提高自己的情操,对学生要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要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和善于聆听、接受学生意见,尊重客观史实;教师要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尝试选择、参与、体验和评价的机会,让他们在这种学习的实践中形成个人的价值观。 3.2、实施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的问题应该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运用分析、类比、抽象、转化等思想,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运用已获得的经验与知识,对其作出判断、评价。这样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认真分析进而作出判断的能力。问题式教学可以创设真实任务情境,着眼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以创设若干问题,适当运用历史记录片真实再现历史情境,从情感体验开始,让学生作出选择、判断。例如,在《秦王扫六合》一课中,可以播放关于秦始皇建造古代长城,反映当时平民受压迫生活的记录片。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你觉得秦始皇是一个好的皇帝吗?为什么?”
问题提出以后,书上没有准确的答案。学生通常会根据自己已有的情感、积累的知识去作出分析、判断。老师在得知学生的答案以后,作出适当的评价,无论对错,要鼓励学生。然后,老师可以运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分析,对此问题的答案再作出分析和评价。这样,就可以逐渐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独特见解,发展良好的价值观。问题式教学可以运用角色模拟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价值观具体化。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问题情景探究,可以学习如何处理人类关系。通过这种途径,学生们可以学习情感、态度、精神观念及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个人来说,角色扮演可以帮助个人在社会当中找到自己的价值,通过学习者的互相帮助解决个人的困境。对于集体来说,它使个体聚集起来,通过正当、民主的方法,一同分析并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人际交往问题不可忽视。这种角色模拟是集体完成的设计方案。因此集体中的个人必须有集体意识、协调合作的能力。角色扮演则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独特的社会情景。通过这种情景,帮助人们学习解决个人和社会的问题。角色扮演也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活动形式之一。角色扮演在历史教学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确定研究活动的目的;了解他人的情感;在民主制气氛中提供体验的机会;培养创造力,保持兴趣,因此激发对学识的渴求;为教师提供观察学生行为的极好机会。
3.3、实施合作式教学。合作式教学不是简单的组织学生课堂讨论、发言,老师进行总结。合作式教学蕴涵一种价值取向,一种人生态度。换句话说,合作并不只是一种学习方式,而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方式,是一种价值观。教师希望学生能接受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作为一种价值观的合作式教学,注重的是学生合作品质的培养、合作精神的养成。它意味着我们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把同舟共济作为自己的努力目标,意味着我们要求学生能以一种合作者的眼光来分析人、观察人,同时也意味着我们希望学生在面临“合作”或者“单干”的二者择一的情境中能够更多地选择合作。教师使用合作式教学策略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价值观。通过组内合作,让学生懂得人与人需要互相尊重,互相依存。合作式教学,对于加强学生的社会化、合作化技能,以及改善同伴间的相互联系,是非常有效的教学策略。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提高同伴关系的质量,有助于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彼此的尊重。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生直接学习到了学习态度、价值观、技能和各类信息,而这些一般都不易从成年人那里直接获取。合作式教学的一个重要效果就是:帮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并不总是站在自己立场上思考问题。合作式教学的优点是:其一,教给学生学会如何一起积极地合作学习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其二,确保每个学生懂得自己是如何进步的,不要忘记自己对合作学习的责任;其三,与所有学生一起合作学习,没有哪一种学生不能进行合作学习;其四,创设合作式的班级和学校。合作式教学不是一种权宜之计,而是渗透于学生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和工作的途径。
澳洲的一所公立学校在历史课堂组织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以及二战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分析时,就运用了老师和学生一起进行的合作式教学。老师把全班分成分别代表德国、意大利、日本三个轴心国和美国、苏联五个组,各组又分派任务,分析本国的地理状况、制作主要领导人的简历或海报,影响美国、苏联参战原因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认清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背后隐藏的集团、领导者以及其他各种原因。这个案例的设计让学生通过组内的合作学习,获得参与集体工作的经历和体验,又培养了从多角度判断、分析人物或事件的能力,并内化为了自己的价值评价标准。
3.4、实施探究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主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不仅促进学生智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也使价值观得到发展。探究式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发掘教材,联系现实生活,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实践,通过参与构建自身的体验。历史课堂应特别重视将当今发生的重大事件引入课堂,引起学生注意,产生共鸣。美国在历史课程标准中也首先强调了历史教育对有教养的公民的重要意义,认为历史知识是政治智慧的先决条件,是公民有效地参与政府的民主过程,在全体公民身上实现美国民主理想的追求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美国的历史课堂进行的探究式教学注重联系社会现实和国际环境,并且利用重大的节日和历史博物馆、建筑物等历史遗产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宣传美国的价值观。我国在历史课堂进行价值观教育时,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收集资料,形成心中的总体形象。教师应联系现实,密切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的动态,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仔细观察、分析学生的思想状况,深入挖掘、收集可运用到课堂上的素材。只有学习那些与学生的实际密切关联、具有典型性与鲜明性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学生的信任、重视与共鸣,从而达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教师可以针对最近发生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国内外大事进行社会调研。例如北师大附中的一位老师在学习有关“20世纪的中国科技文化”的内容时,就打破了原有的教材章节结构,结合近年来中国大批学生海外留学的情况不归的情况,将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归国的科学家“请”到一起来,先后查阅了《辞海》《百科全书》等资料,并上网查询,制作了一张表格。事实胜于雄辩。让学生先对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做出反应,老师和学生再一起交流意见进行价值评价,最终便起到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结语 我国在历史课堂进行价值观教育研究的时间还不长。要实现新课程改革中“价值观教育”这一培养的终极目标,必须多借鉴国外的经验,也必须结合中国本土的实际情况。以上是本人的观点,不当之处,请同仁们指正。 注释: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人民出版社 参考资料:1、魏授章.《历史课堂教学艺术[M].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2。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M]. 人民出版社,1997.7。3、周小山 、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与教学模式》[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2.7。4、周小山 、严元先.《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 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5、赵亚夫.《国外历史教育透视》[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郑国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观建设》[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5.12。7、魏贤超.《价值与教学》[M].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3.5。8、司马云杰.《价值实现论》[M]. 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9、丁家永.《现代教育心理学》[M].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张廷凯.《新课程设计的变革》[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7。11、金相成.《历史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4.1。12、刘婉华、罗朝猛.《聚焦研究性学习》[M].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2。13、【美】大卫·A·威尔顿. 吴玉军等译.《美国中小学社会课教学策略》(第七版)[M]. 华夏出版社,2004。14、刘济良.《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研究》[M].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