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其他论文之试论现代学校“立体管理”模式
作者姓名:冯忠荣
工作单位:四川省德阳市第八中学
内容提要:
现代社会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成多极化、多元化、交互作用的“立体社会”,“立体社会”需要“立体人才”,“立体人才”来源于“立体教育”,“立体教育”必须“立体管理”。现有的三种学校管理模式,即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人的需要模式,价值观模式,已不能充分地调动教师积极性。现代学校呼唤“立体管理”!学校“立体管理”模式是建立在现有的三种学校管理模式的管理理论基础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顺应现代学校管理的需要而创建的全新管理模式。
关键词 学校教育 立体管理 模式
社会、教育、人——是一个互动的立体大系统,是一个发展变化着的有机整体。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现代社会是一个“立体社会”,“立体社会”的建设需要“立体人才”,“立体人才”来源于“立体教育”,“立体教育”必须建立科学系统的“立体管理”模式。
一、学校“立体管理”模式的界定
学校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学校的管理已成为对“人
——学校——社会”这个立体系统的管理。从本质说,人都是立体的,学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不管是从角色上、年龄上、学识上、人生观上都是多层面的,立体交叉的。学校的管理,关键是对教师的管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就找到了学校管理的支点。怎样去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呢?我们首先要正确把握教师的主要特点,教师是知识分子,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精神产品的创造者。在物质和精神的需要上,他们更重视精神需要;在生存和发展上,他们更重视发展;在今天和明天的选择上,他们更重视明天;在利和名的问题上,他们更重视名气的心理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积极性主要是来自于深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
由此必然产生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立体管理模式——以社会主义人生观为主导,辩证地使用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人的需要模式、价值观模式,以关心人、关心工作、校园文化为空间立体坐标,交叉、系统管理为特征的,在深层次认识人生意义的基础上,调动教师积极性的一种管理模式。
二、“立体管理”模式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需要
现有的三种调动教师积极性的管理模式,即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人的需要模式,价值观模式,与现代学校管理的现实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三种模式的管理力度越来越小,其有效性正在降低。
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改革开放以后从国外引进的人的需要模式都曾在我国学校管理的历史进程中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思想政治工作模式源于我国革命战争年代创立的思想政治工作,后经广大教育工作者在社会主义教育实践中探索、总结而发展起来的。这种模式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是人对社会的义务、责任和权利深刻理解的结果。在我国,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始终是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基本模式之一。但是,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中多元化所有制的出现,这一工作模式却面临严峻的挑战。整个社会的思想政治工作被削弱,学校调动教师积极性中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有效性在降低;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转轨以及素质教育的实施给学校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状况出现了多元化趋势。
人的需要模式认为,要调动教师积极性就必须从人的特点出发。人是有理智、感情、需求和欲望的,人的行为准则是受这些社会心理因素的支配。因此满足人的需要就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但是,各国的管理实践证明,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文化背景下,人的需求是受各种传统文化影响的。在国外某种特定价值观体系中所应用的人的需要模式,在我国出现了明显的价值观冲突,人的需要模式必须本土化,使之符合我国国情,才能使其有效性得以发挥。
价值观模式是管理理论进入丛林阶段时期,我国学者总结研究我国近些年管理实践经验提出的模式,它以价值观为基础和中介,综合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和人的需要模式之优点,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模式。笔者认为这一模式体现了我国不同学校管理文化要求、反映不同学校管理文化风貌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是建立在校园人共同认同的基础上,以校园文化的形式体现出来,学校管理者的旗帜就是共同的价值观。这种模式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一个较封闭的系统是比较有效的,也是一个较理想的、既能解决教师中表层认识的问题,也能解决教师中较为深层次认识问题的模式。但是,现代学校是一个立体“小社会”,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校园人的价值观是复杂的、多层次、互相影响的,这种模式的现实性和有效性也是有限的。更何况价值观只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人们最根本的世界观是人生观,而不是价值观。在市场经济条件中,“地球村”人们的世界观也不可能是共同的,因为各种社会制度是共存的,人们的价值观只可能在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旗帜下去统一。
从以上三种学校管理模式与现代学校管理现实滞后性可见,“立体管理”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
三、“立体管理”是现代学校最新的管理模式
1、学校“立体管理”模式是革命导师管理思想的体现。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给我们确定了培养“立体人才”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奠定“立体管理”坚实的理论基础。全面发展的人就是立体的人,只有立体的人,才能适应“立体社会”的需要。“立体人才”来源于“立体教育”,“立体教育”必须“立体管理”,这是不必争辩的逻辑事实。早在共和国建立初期,革命导师毛泽东就提出了“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同中国的教育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体现学校“立体管理”的思想。邓小平同志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高瞻远瞩,站在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去认识教育,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早在一九八三年就提出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掌握了现代科技的“现代型人才”,与国际惯例并轨的“国际型”人才,能管理和建设未来世界的“未来型人才”,“三个面向”的人才,就是“立体人才”,“立体人才”只能来源于“立体教育”,“立体教育”必须“立体管理”!
2.“立体管理”模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1) 现代社会是“立体社会”。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的报告中指出,“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现代社会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社会,是一个优势互补的社会,是一个多种社会制度并存,经济互惠互利,文化、生态、社会等领域相互交流的社会,是一个立体、交叉的现代社会。现代战争是陆、海、空多军种兵种互相配合的立体战争,是国家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政治实力、文化实力、社会管理实力、生态实力、科技实力的综合较量,最终也是“立体教育”所培养的具有全面素质的综合性“立体人才”
的较量,海湾战争、南北争端、阿富汗战争、巴以冲突、叙利亚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2)“立体社会”需要“立体教育”。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国家的强大,实际上是科技的强大、是教育的强大,是人才的强大。我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科教发展的措施,特别是“一纲四法”的贯彻落实,使中国的基础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与市场经济共生的素质教育正在全国向纵深推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更有利于我国“立体教育”的发展。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全体学生“三商”全面、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正在我国逐步全面落实的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终身教育,就是中国“立体教育”的雏形。
(3)“立体教育”需要“立体育人”。“立体育人”的教育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旧时的启蒙教科书《三字经》中的“昔孟母、择邻处”就是“立体教育”思想的朴实体现。在我国全面、深入、系统、持久实施的素质教育,就是现代中国“立体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们要重视社会大环境“现实育人”的决定作用,利用家庭“亲情育人”的积极作用,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主导育人作用。特别要充分发挥学校“立体育人”六要素——人、财、空间、事、时间、信息等办学资源的积极作用,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立体育人”的最大功能。
(4)“立体育人”必须“立体管理”。现代社会是“立体社会”,只有“立体人才”才能管理和建设好“立体社会”,也只有“立体人才”才是“立体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现代管理是“立体管理”,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种社会要素的综合管理。就学校管理的整体而言,是对与学校有关的人、财、空间、事、时间、信息的管理,是一种“立体管理”。单就学校管理的人而言,就有对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直接管理,和与这些人有关的人的间接管理,如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和引导,使其形成对学生的教育合力。其它各要素的管理也是多重的、立体的。
从以上论述可见,对现代学校实施“立体管理”模式是现代学校管理的需要,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
3、“立体管理”是学校管理模式理论的发展。
“立体管理”模式是综合思想政治工作模式,人的需要模式,价值观模式的优势,以人为本,以人生方向、价值取向、人生目标、人生意义、社会主义人生观为导向的,立体、交叉、系统地使用三种现有模式的一种新型而深刻的学校管理模式。这种模式有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原理、原则、特征和方法。
(1) “立体管理”模式的规律是:以社会主义人生观为旗帜,综合应用三种现有模式,使校园人全身心地投入到祖国和人民的教育事业之中去,为体现各自的人生价值而尽职尽责尽力尽心地去工作和学习。
(2)“立体管理”模式的原理是:一是以人为本原理。学校的管理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校管理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人,对学校各要素的管理,核心是对人的管理,其它各要素都是为对人的管理服务的。二是人生观导向原理。把校园人的一切人生观引导到社会主义人生观上来,以社会主义人生观为校园人导航,以社会主义人生观为标准,取其三种现有模式的合理有效部分为“立体管理”模式服务。三是立体交叉原理。学校管理的各要素都是立体、交叉的,管理者的管理思想、方法、措施都应该是立体交叉的构想。
(3)“立体管理”模式的原则是:
①以社会主义人生观为主导原则。校园人有各种变化着的人生观,人生观影响价值观,导向校园人的行为。学校管理者要把各种人生观引导到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上来,因为我们办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学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也就是说,学校管理者对校园人都要打上社会主义人生观的烙印,要用适合于社会主义学校的方法去管理学校的各要素。
②
系统性原则。学校是一个立体交叉的系统,对学校的管理必须是系统的管理。把学校管理的各要素都纳入有序的系统之中。如对校园人管理,就必须是一个系统的管理,要体现管理的整体性、层次性、交叉性、有效性。在现今学校管理体制中,我们要建立以校长为中心的校务委员会,以书记为核心的支部(总支、党委)委员会,同时要建立工会委员会。校务委员会(实行分工合作原则)直接领导行政办公室、教导处、政教处、总务处、安全办公室、教科室等中层管理机构的工作,接受党组织和工会的保证和监督,使校长的“中心作用”、书记的“核心作用”、工会主席的“人心作用”有效地统一到学校工作这个“重心”上来。政教室直接管理各个班主任,教导处和教科室直接管理各个教研组,教研组直接管理各位教师,可见班主任要同时接受政教室(中层)和教研组(基层)的管理;年级组要同时接受行政办公室、政教处、教导处、教科室、总务处、安全办公室的管理;各教研组要接受教导处、教科室的双重领导;同一班级的学生要接受班主任和各科任课教师的管理;……总之,学校是一个立体、交叉的系统,必须按系统性原则去管理。
③可控性原则。学校是一个可控系统,学校要建立:“开放办学,封闭管理”的机制,做到活而不乱,闭而不死。也就是说,学校办学要“三个面向”,得到社会最广泛的关注和支持,与社会进行有效的交流;同时,学校的管理是一个封闭系统,对大社会的一切信息都要进行“过滤”;在学校管理内部,要形成“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的闭合系统。
④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原则。对校园人的管理,一切都应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中心。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都要坚持“两全一主动”
的思想,如对教师的管理,要面向全体教师,让他们全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去发展。
⑤因人制宜原则。校园人是多层次的、复杂的、发展变化着的立体的人。他们都有其自己的成长历史和现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背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肯定有差异的。然而,我们都是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大背景下,我们的人生观必须统一在社会主义人生观的旗帜下,在具体使用调动校园人积极性(关键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的管理模式时,要因校制宜,因人制宜。就教师而言,如对物质生活条件较好,成就感较强的教师,要引导他们成名成家,著书立说;对物质生活条件较差的教师,要尽力满足他们的低层次需要,同时要激发他们从事教育事业的光荣感和使命感,充分肯定他们所从事事业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树立高尚的人生观;对青年教师,要以价值观模式为主,辅之以人的需要模式和其它两种模式,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价值观模式和人的需要模式对他们的影响较大,他们对人生观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对思想政治工作较淡漠,他们是更加“务实”的一代。
⑥最优化原则。“立体管理”模式是建立在“旧三论”和“新三论”理论基础之上的,同时使用经典数学、统计数学、模糊数学为管理评估的计算工具,它所使用的管理方法和评估方法都是较“模糊”的,同时也是最科学和最优化的管理,这种方法更适合于对教师的管理。
⑦发展性原则。任何一种管理模式,都应该是发展着的模式,学校“立体管理”
是一种全新的现代学校管理模式,它是建立在对发展变化最快的现代学校有效管理之上的,理应更加强调它的发展性。我们要在对现代学校立体管理的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其理论和操作方法。
(4)“立体管理”模式的特征是:
①把学校作为一个开放发展的系统,广泛而全面地接受学校系统内外的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过滤”,把这些“过滤”了的信息统一到每一个校园人的社会主义人生观上来,使之发挥持久而深刻的作用。
②把学校作为一个可控制系统,把校园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一到学校发展的目标上来,有针对性地、综合地运用三种现有管理模式,在封闭的管理系统中使每一个校园人在原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③把学校作为社会的子系统,使学校在社会大系统规定的轨迹上有序而优先运转,并与大系统和相关子系统进行最大的能量交换。
(5)“立体管理”模式的方法是:
①建立对学校“立体管理”的社会宏观系统。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依据,以对学校的督导评估为手段,各级党委、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含教育业务部门)对学校办学效益的“立体管理”,社会各相关部门对学校的交叉管理,以社会的有效管理促进学校的发展。
②建立对学校自身“立体管理”的学校中观系统。以学校部门目标为依据,以阶段性考核为手段,对学校各组织进行“立体管理”
,以提高目标的达成度。学校各组织功能的最大发挥,是学校工作目标实现的组织保证,对这些组织必须实行有效的立体交叉管理,使它们各负其责,互相合作,协调发展,尽量避免内耗的发生。如对政教室和教导处的管理,校务会直接管理,党组织和工会要配合管理,特别要协调好它们交叉结合部的工作,避免管理的“真空区”和“重叠区”。
③建立对校园人“立体管理”的微观系统。对学校领导、教职员工、学生都必须建立“立体管理”系统。如对校长的管理,就包括对他办学思想的管理,政策水平的管理,领导能力的管理,同时也包括对他教育教学水平、能力、实绩的管理,这实际上是一个立体管理,既包括对他作为领导者的管理,也包括对他人作为一个教师的管理。如对教师的管理要区别不同类型的教师(老、中、青,不同个性),对他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管理,而不是仅仅对他教学质量的管理。如对学生全面素质的管理,并对他们在不同空间、时间等要素的立体管理。
④对与校园人有关的其他社会人的管理。如对学生家长的指导,引导教职员工家属、子女对学校工作的有效配合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社会“现实育人”,学校“三育人”,家庭“亲情育人”的最大合力。
⑤
应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办法,对每一个校园人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全面管理。如对一个教师的管理我们既要对他今天的静态进行管理,也要对他明天发展的动态进行管理;不但要管他的工作,同时也要管他的学习和生活。因为以上因素是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的。
⑥对校园人采用行政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经济的手段,同时应用非权力影响力进行“立体管理”。
学校“立体管理”模式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充分的事实依据,是学校现有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现代学校管理的呼唤!
主要参考文献
1、安文铸主编:《学校管理与研究专题》,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年版。
2、滕纯主编:《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专题》,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3、张诗亚主编:《教育科学学初探——教育科学的反思》,西南师大出版社1998年版。
4、姜国栋主编:《滋兰九畹 江水长流》,天地出版社1998年版。
5、陈安福主编:《教育管理心理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6、林昌华主编:《教育管理原理》,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7、黄济著:《教育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8、鲁洁主编:《教育社会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9、盛纪宽主编:《学校管理学》,湖南教育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
10、王德清著:《现代管理学原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作者简介:
冯忠荣,男,1955年出生,1974年参加工作,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现任四川省德阳市第八中学校长、书记。大学本科毕业,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结业。现已有数十篇著述在各级报刊发表,《试论学校“立体管理”》一文发表于《德阳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中学校长提高班论文集,此文在结业答辩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获一等奖。德阳市知名校长,德阳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教育学会会员,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