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观察诊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观察诊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尝试 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 康利伟 内容摘要: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本次历史新课程改革追求的首要目标。新课程实施以来已取得的阶段性成效和实质性进展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仍存在着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因此,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巩固课程改革成果、推进课程改革持续深化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试从运用“观察诊断疗法”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粗谈自己的一点认识。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性 观察诊疗 元认知 课堂教学一个永恒的主题就是追求其有效性,有效历史教学的过程背后必定蕴涵着鲜明的教学价值倾向:如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基本策略的运用、教学目标的达成度等。而实现这种有效教学价值倾向的载体必然是教学的双主体——教师和学生。笔者尝试着借助“观察诊断疗法”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观察诊疗”法的提出什么是“观察诊疗”法呢?孔子曰:“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就是指用观察法来认识人。反映在历史教学上, “观察诊疗”法就是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观察教学的主体对象——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过程中存在哪些“病症”,并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作出“
诊断”,然后对“症”下“药”,实施“治疗”。课堂教学是个整体的教学实态,其有效性的生成取决于学生“学习质量”的实现度,它回应的不仅是教师“教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了什么”、“学会了什么”、“会学了什么”;它追求的是我们能否在尽可能真实的情境中使学生基于已知去探究未知从而获得新知。所以我们必须对真实的课堂场景进行准确观察,针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归因“诊断”,实施具有实际操作效果的“治疗”方案,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所谓“眼中形势胸中策,学海无崖我独攀”,要具备如此教学气度,尚须我们对“症”下“药”,不断自我完善。 二、“观察诊疗”法的运用教师都希望自己的课堂教学给学生以震撼力,引起学生共鸣,使教学达到余音绕梁的效果。但实际教学中却往往出现令人困惑甚至尴尬的现象:很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同身置庐山却识不得真面目。课堂教学又该怎样实施“观察诊疗”法来提升教学有效性呢?(一) 教师要做好自我“观察诊疗”
首先,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前不久的一次课堂教学展示中,笔者看到这样一个案例:教学内容是《辛亥革命》(2009年6月第4版人民版教材),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按照新课标学科指导意见的教学指导思想,关于辛亥革命的背景不需做过多补充。然而授课教师却煞费苦心的把课改前老教材的关于辛亥革命背景的相关知识内容都拿出来灌给学生,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如此,为了表示自己对教学有创新,课堂教学提升了高度,授课教师还把《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人教版选修4课本)一课的相关内容搬过来,结果喧宾夺主,后面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匆匆了事,最后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此案例中教师主观意图是想创新,但实际上教师并没按照新课标要求设计教学,其教学设计也就违背了新课改的理念,实际效果仍是新瓶装旧酒。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必须要真正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在实际教学中真正贯彻新课标的理念。同时还需教师重新审视并明确定位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认识到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教学中师生是合作者和学习伙伴,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调控者,促进、指导、激励学生学习和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帮助他们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才是教师的任务。 以这样的教学意识做支点,撬动有效课堂教学这个大球就不难了。其次,教师要充实自身的知识储备。不少教师可能会有这样的认识:只要适应新课改的理念主要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是否有了改变观念的思想认识就一定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请看下面的案例:某教师在执教《罗马人的法律》一课时的教学片段:史料1(教材选用的学习思考部分):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天主教),第三次则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德国法学家耶林格《罗马法的精神》问题设置:结合史料回答(1)你是怎样理解罗马前两次对世界的征服的?(2)相对于罗马对世界的前两次征服而言,耶林格为什么说罗马的第三次征服也许是“最为平和、最为持久”
的?这段史料对历史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对学生而言却因为缺少知识背景往往难于理解,教师既未把问题分解开来,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课前显然也没做好知识铺垫,结果学生的回答不尽人意,教师的解释学生也未能完全理解。思维敏捷点的学生反而向教师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问到教材没提到的《民法大全》是不是就是《查士丁尼法典》,结果因为这部分内容教师也不熟悉,知识盲点也较多,弄的教师难于解答学生的提问,很是狼狈。观察上面的案例,笔者认为案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也是当前很多教师共同存在的问题,即知识储备不充足,导致在课堂教学中不乏存在着有些教师“根据订单(教材知识)进货”(储备和添加历史知识)的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笔者认为一个好的历史教师应该是一个大杂家,须具有深厚底蕴。这不可或缺的底蕴是“水”,但它不是“自来”的,“弱水三千”近在眼前,远在昆仑。教师只有不断开源纳川,才能引进“源头活水”,使学生的“一瓢饮”受用终身。当然学生的“一瓢饮”不一定会在“弱水”里取,但教师是一定要准备“三千弱水”的,否则恐怕是“一滴饮”的供应也成问题。底蕴除了积淀别无他法。每个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知识盲点,但却不能中断学习,中断学习就等于断了自己的弱水源头。学会学习,就等于找到了通往弱水源头的路。第三、教师要强化自身对有效教学策略的认知。所谓“教学有法,而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 即认为教学要有方法、有策略。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作为策略的设计者教师往往只顾着做足自己的功课,按照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甚至设下“陷进”,等着学生往里跳,认为这样教师才“英雄有用武之地”。笔者认为教师更应着重于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也可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一种心智的运作,即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想学、乐学到欲罢不能的心理追求。有了这样的教学策略的认知,教师的成长及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可能在这里就有一个较高的节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教学中历史教师只有做好自我观察诊断,做到未雨绸缪、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更新教学理念,以“像吃烤鸭那样吃西餐”的态度强化理论学习,不断添加和储备更多的精神食粮,在课堂教学中才能真正“成竹在胸”,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二)教师要做好对施教对象——学生的“观察诊疗”教学诊疗过程中除了注重教师自身的发展,更要注重观察教学策略实施的主体对象——学生。只有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认知策略等与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相匹配并实现良好的交互时,课堂教学才会显现出无穷的魅力。这就必须把学生的学习情况列入策略研究的视野之内。1、主体互动,指导与激活学生元认知[①]教师指导学生元认知的实现过程,即是诊疗学情的过程。鉴于学生在众多的讯息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比较薄弱这一学情,有些教师又仅仅注重强化对试题中材料题的解读和分析的实际情况,笔者做了这样的尝试:以教材已有的史料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增强对史料的元认知,提高解读和分析史料的能力。如在学习《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中关于“市”
一目时,笔者引用了教材(人民版历史必修2)课后阅读材料:《唐会要》卷八六记载:“贞观元年十月敕:五品以上,不得入市。”原问题:这样的规定说明了什么?学生很难直接得出结论,笔者同样对问题进行分解引导设:材料指中国古代哪个历史时期的现象?当时政府作出什么政策规定?为什么作出这样的规定?这样的规定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分解后就为引导学生联系课本内容和所学知识强化对材料的解读做了铺垫,学生比较容易依据材料和课本知识得出结论:材料背景是唐朝时;唐政府对官员入世即官员经商作出限制;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在政策上则突出体现为“重农抑商”;从另一个层面则反映出唐朝时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商品经济的发达,关于这点学生不难理解,课本可以找到依托,即“草市”作用显著和“夜市”繁荣充分证明了上述观点。同时也反映出唐朝政府对商业的控制依然比较严格,进而引申政策的调整和制定在阶级社会里更多的体现出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利益。笔者顺势又引导学生思考并提示:既然唐政府“五品以上不得入市”的政策规定本质上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那么当时五品以上的高官为什么还要在做官的同时入市呢?这样以一个简单的材料,几个简短的设问,尽量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就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自然水到渠成地加深了学生对唐朝“市”的了解: 官员入市当印证了当时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商人获利丰厚,以致官员都想依仗其手中的权力从商业中获利。有了这样的铺垫,笔者又作了延伸
——这对理解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权钱交易”现象有帮助吗?这样学生的认知思维再次活跃起来:这实际就是历史中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再现。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思维,从材料中得出观点,让学生体会“论”从“史”出的方法,提高其认知水平。2、个体开发,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中国有句古话“非不能也,是不为也”。有效历史教学还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科学的学习观和治学态度,提升“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知,即强化学生的反思性,做学习的自主者。为引导学生加强对自己的认知,笔者引用了一位倍受争议的中学历史教师的真实案例:他生于四川农村,毕业于一所普通的中学。1992年高考时以状元进了北大历史系。他是家人和乡亲的骄傲,当时他的同桌对他说:“你应付考试那么厉害,要是当老师,肯定能教出很多考上名牌大学的学生!” 然而到了北大他受到很大震动……他发现那个考上北大的分数实在没什么意义,北大没有了题海,突然间他觉得自己的优势不仅全没了,而且在某些方面还很无知,很无能。不会唱歌、跳舞,也不会踢足球!英文歌曲和摇滚闻所未闻;米兰,昆德拉等这些人的名字都是他所不知道的。真正使他傻眼的还有北大的国际马拉松冠军;全国围棋、田径和乒乓球比赛的冠军;有父母是大学教授从小家学渊源读书很多的人;有能独立举行舞蹈和钢琴专场演出的学生……
一般意义上的组织社团活动、组织晚会与他无缘。看了这个案例你有什么感受?对你今后的历史学习有何启示?学生踊跃谈了看法,很好的起到了引导学生及时反思自己的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效果。3、关注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施教这一理念已为大多数教师接纳。但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具体调查(包括一些公开课),笔者了解到,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往往只对着几个颇有灵性的同学进行着课堂交流,仅仅只有几个同学在积极思维,忽视了教学对象的差异性。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其独特性,只有注重学生个性差异和个体独特性的培养和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双主互动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认知程度的层次性导致其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批判性和灵活性都有不同的差异,这种差异并非一朝一夕能够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更多观察诊断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了解其中的差异这样在课堂预设和教学过程中,才能有的放矢,针对学生面对问题时思维和反映的不同找到切入点,层层设置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全体学生的认知策略逐渐优化,让全体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认知结构和方式都在得到改变,进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主动性,提高有意义学习的成分。三、“观察诊疗”法的作用1、促进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观察诊疗”教学法即是一种有效教学策略和教学艺术的尝试。通过自我“观察诊疗”,教师找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探求新的解决方法,正是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不断的更新,知识储备也得到丰富和充实,教学策略更加适应教学实际,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提升。2、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正确运用“观察诊疗”
法改善课堂教学,加强教师对学生元认知过程的激活与开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动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阅读、分析、理解史料和信息的能力;交流、表达和动手实践能力;质疑创新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更有“后劲”。3、有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观察诊疗”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展现的也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和策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从苦学转向乐学,从被动转向主动;使教师从苦教到引导,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师生间的交流是开放的、双项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明显提高,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总之,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从观察发现问题到诊断原因,再到实践改进与“治疗”,不是一条简单的流水线,而可能是一个不断出现和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螺旋式演进的过程。正是对这一过程的重视和发展,才使有效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渠道和空间拓宽了,使我们的历史教学真正的发挥了可持续发展的功能。参考文献:①《历史课堂教学实录分析的价值与操作》,赵亚夫。②《课堂教学诊断改进系统的重建》,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胡庆芳③《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尝试》,内蒙古乌审旗教体局 王宏英、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系 舒励 ④《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若干策略》,历史风云网。⑤《行思笃学录——历史教学的思想者》,李惠军、周飞。①
元认知即指个体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识和意识,实质是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和监控。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