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体育论文之体育高考中考生心理状态分析及调整
[摘 要]针对目前每年体育高考中考试项目的不断变化和考生考试心理等一些问题,以体育心理学及有关学科原理为依据,根据自己多年的训练和比赛经验,研究了体育高考时考生考试心理对考试成绩影响的问题,对考生获得高考胜利或对教练员科学地教学和训练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体育考试,心理状态,分析和调整
1 前言
自从恢复体育高考制度以来,我省每年都进行了体育高考,而且考试的项目一直在不断变化,今年的考试项目由基本素质(占60%)、辅项(占15%)和专项(占25%)组成。笔者多年从事高三体育考生的训练工作,认为考前学生的心理素质的训练和心理状态的调整相当重要。有些考生在比赛中往往出现成绩反常,技术走样,最后导致失败;而有些考生在考试中发挥正常,甚至超水平发挥。因此,体育教师在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时,要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找出这几类考生差异的真正原因以及缩小差异的有效方法。
2 四类考生不同心理状态的分析
2.1 稳定型考生心理状态分析
稳定型是一种最佳竞技类型,这类考生对考试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对考试作过冷静客观地分析,对自己充满信心,情绪饱满、神态安祥、全身放松、兴奋适度、动作协调、举止有序、乱中能静、判断准确、处理果断、头脑清醒、精神振奋、一鼓作气。这种状态才是考生和教练应该共同达到的最佳境界。
2.2 兴奋型考生心理状态分析
考生在考前产生一定的兴奋是正常的,但有的过分兴奋则不正常了,兴奋达到狂热和难以抑制的程度就更不正常了,其表现为求战心切,敏感疑虑,举止忙乱,注意力不集中,听不进指导,这种过分激动状态如不及时缓解,还可能产生一系列生理变化,如发高烧、失眠、尿频、心动过快、拉肚子、出冷汗以及记忆力退化等。但到了考试之后,所有的症状又莫名其妙的消失了。
2.3 冷漠型考生心理状态分析
冷漠型考生对考试严重丧夫信心,情绪消沉,四肢乏力,反应迟钝,动作僵化,甚至不想考试,主要原因是自己平时成绩很差,训练时间比较短。
2.4 盲目型考生心理状态分析
盲目型考生对考试的困难与复杂性认识不足,对自己估计过高,盲目自信,缺乏冷静,言行浮躁,内心空虚,侥幸成功。
3 消除考试前不良心理状态的基本调整方法
3.1 形成正确的考试动机,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教师和家长要正确认识考试的目的和意义,教育学生人生的奋斗目标不应只停留在考试这一关,要树立“一颗恒心,两种打算”的思想准备,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考试动机,教育他们在考试中力求发挥自己的水平,期望适当合理,只要真正付出努力,成功与合并不重要。不要向学生施加压力,要做好考前、考中、考后的思想教育和指导工作。
3.2 正确估计自己的实力,树立必胜的信心
考生要充满信心就是不畏困难和强手,敢于拼搏,以气势压人,表现出对比赛的向往,对战胜对手的渴望,能够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对自己的训练成绩予以肯定,能高度地镇静,对考试投入。要防止考生考前产生盲目自信心理。
3.3 适应考试的场地和考场气氛
考生如果对这种大规模的考场气氛没有良好的情绪体验,对主考、场地、器材、观众、嘈杂声均很陌生,易导致过度紧张,不能适应考试。
在平时训练特别是临考前的训练计划中,教师应给学生增加一些模拟练习,如模仿考场气氛,安排一些势均力敌的同学同场竞争,教师充当考官,其它学生充当啦啦队呐喊助威,教师记录成绩;定期安排学生到师大去适应考试场地等。这样才能缩小学生考前与考中的心理差距。
3.4 考生自我心理调节
第一,调整呼吸法。做腹式深呼吸缓解紧张情绪。
第二,闭目静坐养神法。人为地隔绝外部刺激干扰,把思想集中引伸到身体内部,调匀呼吸,镇定心率。
第三,肌肉放松法。过分紧张时,颈后部肌肉群会僵硬,双肩会耸起,可采取一方面用意念放松,一方面轻微活动或按摩的方法予以调节。
第四,自我谈话法。用积极的语言暗示自己,使自己从困扰中解脱出来。
第五,气功法。适当做点各种动静气功,对排除干扰,稳定情绪,积聚精力等均有积极作用。
3.5 考生应从心理上主动接受考试
教练应教导学生首先从心理上学会接受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考试和考场这些客观现实,化被动适应为主动地接受和挑战,教导学生一些语言暗示法。如“我很高兴在这里考试”、“这种考场同我母校的考场没有什么区别”、“我在这种考场一定能考好”等等,以清除学生不良心理状态,提高自信心,增强勇气,激发情绪等。
4 良性心理诱导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4.1 自觉自愿原则
心理训练不同于药物治疗,主要强调主观因素,即人的自我调节能力、自我控制的作用,如果学生内心不愿意配合或勉强接受训练,效果会很差。因此教师事先要对学生讲清心理训练的作用和意义,使他们对心理训练抱主动的态度。
4.2 重视个体和项目差异
人的心理品质和个体特征千差万别,如外向型性格和内向型性格特征的学生考前的情绪兴奋程度不同,往往内向型更难激发。有些项目,如排球辅项和100米跑在兴奋水平的激发方面也不同等,因此应因人而异。
4.3 持之以恒的原则
心理训练是一种慢性治疗,三五天,一二次不会很明显,需要经过长期的良性心理诱导和专门心理训练相结合,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切忌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4.4 心理训练应结合运动实际
体育运动心理方法训练的直接目的在于促进运动技术的提高和战术能力的发展。体育心理训练的应用都应在运动训练、比赛和考试中进行,因此,尽量使体育心理训练在结合技术、战术的前提下进行是完全必要的。这样不仅可以加快心理训练的应用过程,而且可以丰富和改进运动训练的方法,使学生注重心理训练的调节和控制的作用,不致因忽视心理训练而造成考试或训练失利。
综上所述,体育高考成绩与考生心理状态的差异有很重要的关系,考生只有在体育教师科学地指导下,注意心理状态的良性诱导,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的成绩,最终获得考试的成功和比赛的胜利。
参考文献: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