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试论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
试论历史教学中的人格教育渗透李双新(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056700)【中图法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1008—3073(2005)03—0193—
02【关键词】 历史教学;素质教育;人格教育人格是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教育条件的作用下形成的,是每个人个性、需要能力和价值观的表现,主要受个人的需要、动机、利益和价值的左右。一个人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所受的文化熏陶不同,就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心理和个性。当今所倡导素质教育之一的心理素质中,人格居于主导地位。未来社会中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努力扮演好自己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尊重他人,能自我反省,具有民主、多元意识等。针对当前教育中因急功近利而重智力发展轻人格培养的倾向,北师大金盛华教授认为:必须明确,在影响人的成功的诸多因素中,人格的作用大于智力的作用。大量事实证明,在开放和变化迅速的时代,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人才的人格能力中,独立、理性地选择价值观的能力、主动适应的能力、抗拒压力的能力、耐受挫折的能力与创造力的人际关系的调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建构健全的人格,专家认为:与遗传、家庭、社会环境相比,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需要家长、社会、个体的多方配合、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作者就历史教学谈点粗浅认识。1 应用历史知识教学来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教学过程中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等,以期考试得高分,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养成的教育和建塑,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人格缺陷,如缺乏进取心、心理素质差、不能正确对待困难、战胜困难或自私自利、唯我独尊、无法与他人沟通等,这些人格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阻碍了个体内在潜能的发挥,也影响了全民素质的提高。费尼克斯说过:不经学问的陶冶是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借助于知识的点滴积累,才能培养出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离开了具体的知识环境,人格教育是无法收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从而达到推动学生人格的建塑,完善教学目的。教学中结合“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名言锦句的教学,通过秦桧、汪精卫、贝当、李完用等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而遗臭万年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针对学生崇拜名人、英雄的特点,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帮助其养成矢志不渝的顽强意志,如介绍李四光、茅以升、哥白尼、伽里略等人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真理的奉献精神。另外在教学中有目地培养学生有条、有序的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严谨规范、认真缜密的思维品质。还要有意识地指导历史事件的纵横向联系和比较,从而拓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于挖掘个体的内在潜能是十分必要的。2 利用新的教学手段来引导学生建构优良人格优良人格需要反复的磨炼、修正、健全,在历史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从而加强对学生的人格建塑。教学中,首先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可适当让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评价。如怎样评价朱元璋这个人物,可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阶级性的分析,绝不能简单化、唯成分论、一刀切,最后由学生得出阶级是不会改变的,但个人是可以转变的结论。教学中还可让学生自己设置计图表、整理知识、构筑知识框架,从而有利于促进学生树立独立探究科学知识的独立人格。其次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为人先的优良品质。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一剂良药,是推动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对帮助学生形成勇于拼搏、正视人生、勇攀高峰及坚韧的人格品质是大有益处的。3
以身作则运用情谊教育影响学生优良人格的建构心理学教授指出:教师素质好可以使本来具有人格缺陷的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教师素质低,也可以使学生的人格被扭曲。人格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用人格来塑造人格。台湾学者陈伯璋先生认为:在现代社会里要使学生的人格具有开放、多元的特质,教师首先要有一种相对的观念。另外,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指导学生建构优良人格的一条重要途径。情谊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本身就是一个情谊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首先是信赖,教师要信赖学生,相信学生的善性和发展的潜能,学生才愿意表示出他们真实的感情和思想,因为他们知道教师会接受他们;其次是自由,自由的气氛可以使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和潜在智能;最后是尊重,要使学生感觉到教师不是在批评他们而是在了解他们,如此才能培养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精神,不断建塑和完善人格。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大量的人格教育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多种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连续对学生施加人格影响,是可以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效果,帮助学生构建起优良的人格的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人物课题:初中历史《近代科学技术》执教:上海市大同中学韩春玲点评:上海市黄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冯常丽案例背景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开放意识,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我希望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把这些要求和目标不着痕迹地“融化”进学生头脑中,并希望通过对牛顿生平、经历及其成就的讲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课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作业,在课余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下牛顿,然后到课堂上与大家一起分享。案例过程叙述片段一:上课伊始,我先介绍了一下“近代科学技术”的背景,然后就按照事先的教学设计,请学生来介绍他们所知道的牛顿。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发言。学生1:老师,我看到的书中说,牛顿人品很不好,而且一点都不讨人喜欢。针对谁是“
微积分第一人”这一问题,他和另一个科学家互不相让。牛顿利用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威望,率先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谴责那个科学家剽窃他的成果。说实话,学生这样的介绍与评论确实超出我的“预设”。原先设想学生了解的内容应和我所了解的内容是一致的:基本上是关于牛顿如何勤奋,如何为人 类作贡献的正面事迹,而之后的教学也是建立在这个“预设”基础上的。教师:这个观点是从哪里了解到的?学生1:霍金的《时间简史》。教师:这位同学兴趣广泛,阅读面也很广。今天课后老师一定找来这本书好好读读。但是通过他的介绍,我也想到了一些问题:第一,也许牛顿在个人品性上有些欠缺,但并不妨碍他成为科学史上具有丰碑意义的人物。可以说,牛顿是个有缺点的伟大人物,而这些缺点是否使牛顿离我们普通人更近,从而显得更真实呢?第二,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经常会因各种原因产生纷争,到底孰是孰非,可能还需要更多的事实与证据来说话。霍金是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他在书中这样叙述和评价牛顿自然有他的道理,那么我们也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辨认这一观点。对人物的评判要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和证据的基础上,我们在认同一种观点的同时一定要有“拿证据来”的意识。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多去了解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在下节课进行交流。片段二:学生讲述了牛顿的一些小故事。教师在表示了肯定和赞赏之后,开始介绍牛顿之前的科学家们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牛顿的创新。教
在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力学三大定律之前,已经有很多科学家在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了。他们是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成就大家都比较熟悉,不作更多介绍了。我们主要了解一下第谷和开普勒的成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通过肉眼观察,积累了丰富的天文资料。但他不善于计算和推导,所以其成就只停留在了资料积累上。临终前,第谷把自己的成果毫无保留地交给了学生开普勒。开普勒擅长计算,他通过多次繁杂的计算推导出了行星运动的规律。而牛顿所做的事是立足于好几代从事科学研究的累累成果之上的。牛顿的巨大成就一经典力学体系,就是把其他学者在天文学和动力学上的发现加以总结,再加上自己的创见才完成的。那么,结合刚才几位同学向我们大家介绍的关于牛顿的小故事,以及老师所讲的从哥白尼到牛顿的这个科学发展过程,大家有什么体会和感想吗?学生2:我认为很多发明成果应该是全人类的财富。比如中国很早就有了四大发明,但传到欧洲的时间很晚。如果大家能早点共享,经过共同努力,不断改进、更新,可能会加快人类历史的进程。而且我认为各民族的发展不同,且都各有所长,如果大家能有一种互补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后把这些能量聚集起来,我们就会有更好的生活。教师 这位同学具有国际视野及乐于与人分享劳动成果的意识。学生3:我觉得牛顿的成就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没有其他科学家们的努力,牛顿也达不到如此高的成就。教师:对。正如牛顿自己所说,“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与牛顿同时代的人有很多,他们却没有在科学上取得同样的成就,没有作出如此大的贡献,这一点又说明什么呢?学生4:牛顿很勤奋刻苦,非常善于思考,能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发现问题,所以才会有如此高的成教师:说得好。当有人问牛顿如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时候,他回答道:靠不停地思考。正是这种奋发好学,勤于思考,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才使得他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成就不是单靠灵感和天才,而是凝结着辛勤的汗水和永不停歇的奋斗。教师反思关于片段一,在这个“突发”事件的处理中,我始终把握住一个“真”字。首先我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来让学生感悟治学与做人何为“真”:然后引导学生区分品性道德和科学事实,更“真”地认识牛顿的全貌。学生所提到的牛顿的缺点,在我看来,其实也是人性的缺憾和弱点,而这些弱点与缺憾是很真实的。就如钱穆先生所说的,“必愈富人性之我,乃始为最宝贵之我,即愈具普通人性之我,乃为愈伟大而愈特殊之我”。我想学生能从这节课中发现一些史学研究的方法。总体来讲,德育目标和史学方法交融在一起,这样的处理对学生做人、做事求“真”、求“实”的示范与引导应该是有效的。关于片段二,和片段一不同,这一段的德育目标是我事先设计好的。主要有两个目标:“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开放意识,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牛顿勤奋刻苦、善于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借学生之力稍加提炼就完成了。这种“顺水推舟”的做法,不但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根基之上,而且用“更上一层楼”的方式肯定并强化了学生的正确意识,对其他学生的正面引导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片段一的“突发”事件实际上涉及到整体德育目标的一个方面:学做真人。教师用自己的教学智慧与人格魅力向学生示范了“真”的真谛,而且又把历史学科特有的人物分析方法穿插其中,实际上是在培养一种宽容、理解的意识。片段二的德育目标实践也很巧妙,用“顺水推舟”的做法,恰到好处地强调了人类文明的传承及牛顿身上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很容易被学生接受。关于牛顿科学精神的分析与其品格上的不足看似矛盾,实则一体两面。牛顿是一个伟大的平凡人。他有伟大人物的品质(奋发好学、勤于思考等),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同时他也有普通人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我们应宽容、理解,并且引以为戒。唯此,我们对人的认识才更加全面、真实。教与学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5年第5期付 鑫(鞍山市第二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辽宁鞍山 114001)关键词:历史课程培养目标教育观念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社会的转型、教育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要求历史课程的内容必须在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的基础上重建。它必须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和学生经验有机联系起来,把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会使学生乐于理解和接受,从而使学生先实现“学会”
,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下一步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传统教育观念强调强调知识本位论,要求强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历史教师要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注重推行创新教育,以更好的实现这一培养目标。1.关注每一名学生,形成宽松的支持性氛围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乐于学习,先“学会”知识在授课过程中,要关注每一名学生的不同情况,利用分组讨论有意创造宽松的支持性的学习氛围。这可以吸引每一名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进行创造活动必不可少的竞争与合作精神。2.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发展鲜明的个性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实现“会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恰当的学习、交流、展示、提高的机会如:在课堂上提出难易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情况,钻研教材,分析并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逐步体验学习、创新、成功的快乐,使之以学为乐,积小成而为大成,掌握学习方法,达到“会学”。3.改进教学方法,拓展灵活的创造思维传统的教学认为,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因而重视对“教学生学会” 的教法,而忽视“教学生会学”
的学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它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要求教会学生抓住利用各种机会不断更新、深化和完善知识,学会学习,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核心和关键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带给我们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素质教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世纪的文肓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学习是终身的,不应在某一个阶段就终止了。因而,作为学生也要转变学习方式——将接受性学习转变为研究性学习,学生要学会合作、自主学习。课改的基本目的就是让教育适合学生。让学生“学会”,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和前提;而让学生“会学”
,则是学生持续学习的保障。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实际上是处在知识和学生的中介位置上。传统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不重视能力的培养、素质的提高,只管机械灌注,不看学科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性抹煞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不能反映教学的本质规律,当然就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现代教学则既重视知识的传授,又重视能力的培养。学生也应转变学习观念,不要只重接受而不思主动学习。否则,无法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所谓会学,就是指学生掌握了系统的学习方法,能够独立的获得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充分运用教材中的情境、情理、情趣诱发学生情思,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时,学生应有意识的积极响应,主动学习,去探索发现、寻找结论。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群体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保证新形势下,教育观念的更新在使教育理念不断充实、不断完备。环境教育和群体影响的作用不容忽视。古有孟母择邻而居,今人更是注重良好学习环境对人的熏陶。教师要善于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进而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了浓厚兴趣与热情。教师要对枯燥的知识进行旁征博引,以清晰的解释或其他科学领域的例子来吸引学生: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多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贴近的问题作为素材,介绍问题的背景和所达到的要求,让学生探索讨论;要掌握重点、抓住典型的现象,适时穿插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的分析、研究、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规律;还应给学生各种机会从事小组活动,通过广泛阅读、观看资料录像片、参观展览馆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所学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德育的培养,注重学生群体的优化。这对每一名学生的个体成长和进步来说,是一种有力的保证。总之,历史学科的教学要与现代社会接壤,在现代社会中寻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设定切合实际的教学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先“学会”、再“会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把“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作为情感教育的首要课程目标。这表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历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为了促进人的发展,即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人格、文明行为的发展。从人的成长来说,历史的经验对人更有启迪
因此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爱国心、进取心等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因为自信心是树立责任感的前提,爱国心是树立责任感的基础,进取心则是树立责任感的动力。1.培养自信心。自信心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或性格特征。一个充满自信的人,必然会朝气蓬勃、乐观向上,并怀有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一个有自信心的人才有可能肩负起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历史教科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材料取之不尽:近代史上李善兰、徐寿、华蘅芳、詹天佑、冯如等科学家,尽管他们生活在落后且饱受列强蹂躏的旧中国,但他们却以坚定的自信和报国之志,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再比如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时,苏联撤走援华专家,并扬言:“离开我们的帮助,你们中国人l0年、20年也休想造出原子弹来!”但中国人民就是凭着敢于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自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出了原子弹。这些史实能极大地增强学生的自信 tL,,激发他物.他们身上闪烁着耀眼的爱国主义光辉。如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而不为”
;邓世昌誓死御敌、义不独生;谭嗣同喋血街市.唤醒民众;郑成功不收复台湾誓不罢休;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钱学森放弃优越的生活工作环境、冲破美国的重重阻挠回到祖国,为发展国家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等。这些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为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利用这些史实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祖国深厚的感情.并转化为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心和使命感。3、培养进取心。进取心是人们力争取得更大成功,以超越自己、超越他人的一种性格特征或心理倾向。一个有进取心的人,会不拘泥于世俗的羁绊,戮力前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比他人学习得更好,工作得更出色,为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进取心与责任心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责任心使进取心落到实处.没有责任心支持的进取心,就会如一匹脱缰野马,莫知所之;另一方面.进取心可以使责任心不断升华,从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精神,上升到为国家为民族而拼搏的责任感。爱因斯坦不满足于牛顿的经典力学,才会提出相对论;李时珍对当时的中医药学和自己的医术水平不满意,才会花去27年的时间,多次以身试药,终于写出总结性的巨著《本草纲目》⋯⋯这些伟人们的进取精神能激发学生们的进取心,激励他们肩负起为国家、民族而奋斗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