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渗透创新理念,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
渗透创新理念,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岳阳楼区五里中学 谭 军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渗透创新理念,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应该是每一位课改实践者研究的课题。本文论述的关键着眼点是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学会质疑才能读得深、读得透。培养学生质疑能力,首先要解决的是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其次在于怎样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关键词: 创新理念 阅读教学 实 践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师一个重要职责就是要努力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渗透创新理念,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初中现代文是白话文,没有阅读障碍,通俗易懂,但教学现状是现代文阅读花时最多,费力最大,收效却甚微,令人困惑。那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笔者的浅见认为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最为关键的。正如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张载说:“学则须疑。”
质疑是指能提出问题。会质疑,才会释疑;能质疑,才能思考。因此,只有学生具备了质疑能力,他在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因此,是否具备此能力也就成为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一、要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已经习惯了在备课时精心设计一整套问题,把阅读教学变成一个由老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学生连续不断地紧张地应对教师提问的过程。这些问题有“唱答式”的,由学生集体回答“对”与“错”;有“猜谜式”的,学生必须答出教师已经准备的标准答案才算对,否则一个问题决不罢休;也有“启发性”的问题,但教师又往往舍不得在课堂上花费许多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它、争论它。往往一个合作探究丢下二分钟、三分钟便草草收兵。这种在我国中小学课堂上普遍上演的“教案剧”,我们已经看惯了,已经习以为常了!但究其实,这种课堂,教师是追求表演效果的主角,学生是教师的配合者,甚至一直是听众。因为,教师提出问题固然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但学生总是被动的,只有学生经由思考提出的问题,才是最积极的。说到底,教师精心设计一套问题,还是希望学生按照教师的思路去思考。但这样一来,却限制了学生自己的思路,回避了学生真正的疑点,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因此,这种方法仍然不能算做启发式教学,因为这样会造成如下情况:1、在课堂上阅读时,多数学生不能积极地动脑筋想问题。2、在阅读时,问题的主要来源是教师。3、学生遇到问题,很少自己去解决,主要依靠教师,习惯于详细记录问题的笔记。阅读中的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对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对于语文课来讲,学生自己提问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学生学习一篇课文决不是从“零”
开始的。我们的学生是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母语;是在已经基本上掌握了口语的前提下,学习书面语的。因此,他们在初读一篇课文之后,大体能够了解课文的大部分意义,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更何况大部分课文的内容和意义,可以和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体验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可以唤起学生种种不同的联想或回忆,可以引发出各种不同的态度:赞成的、反对的、热烈的、冷漠的……由此看来,阅读教学面对的决不是“零度空间”。如果阅读教学能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体验为前提,从而保持一定的高度、难度和广度;那么,阅读课或许不会给学生一种“上不上都一样”的感觉,或许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常学常新、欲罢不能的喜悦。可见,让学生提问题是很重要的。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关键是要培养学生学会生疑。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就是对阅读的内容,包括材料、观点、语言、写法等的真实性、真理性、合法性产生怀疑。也就是指为了深入地、准确地了解和把握所阅读的内容,脑子里不断出现“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之类的问号。为了使学生学会“生疑”,从而学会质疑,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尝试着做出如下努力:(一) 教师要为学生作示范,使学生懂得怎样提问题。 叶圣陶同志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课文时,其实也是在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分析及鉴赏文章的能力,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又如何在字里行间寻找问题的答案,并通过课堂提问,提高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和综合表达能力。因此,课堂教学中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到答案的途径,这样的示范多了,学生就会在模仿中去学习如何质疑。因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师创造能力的发挥”。 1、我在《故乡》一文的教学中,首先与学生进行了这样的问答:“如果你现在将要离开你的家乡,到别处去读书,而且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你此时的心情将会是什么样的呢?”生:“我会依依不舍,因为我的家乡太美了。”“我们再看看《故乡》里的迅哥儿就要离开他的故乡了,他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呢?(最好用课文中的原话回答)”生:“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为什么‘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呢’?”生:“因为故乡已经没有值得‘我’留恋的东西了。”“能再说具体一点吗?”生:“现在的故乡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故乡了,这从文中几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来;现在故乡的人也不是记忆中的人了,闰土、杨二嫂、还有‘我’的邻居,他们都变了。”“也就是说,‘我’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的原因是因为故乡变了。”生:“是的。”“不错,故乡变了,故乡的景变了,故乡的人变了,回故乡的心情也变了,究竟故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章。”如此一来,利用恰如其分的问题进行启发引导,师生唱和,入题快,效果也好。2、笔者教学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时,先播放了《好汉歌》,让学生品析选出最欣赏的歌词,再让他们自由发言并予品评,最后教师总结:“路见不平一声吼”——
打抱不平,是《水浒传》中最突出的民族性格,梁山好汉几乎每人都有一段打抱不平的故事,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个故事。”尔后,教师抓住选文题目,出妙问,巧设疑,引导学生从“三拳”着手,分析鲁提辖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师:从标题看,本文应着眼一个什么字?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有声有色的读读这几段。生:(读文章第16自然段,边读边做动作)师:鲁提辖这三拳分别打在什么位置?(学生纷纷寻找并抢答)打到什么程度?郑屠分别有何感受?(学生再寻找并抢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的?(学生思考并讨论后回答)师:鲁提辖与郑屠无冤无仇却三拳打死了郑屠,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鲁提辖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异口同声答:疾恶如仇)鲁达除了爱打抱不平、疾恶如仇之外你认为他还有哪些性格特点?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最后他们总结出:慷慨大方、重义轻财、性急如火、粗中有细)师:鲁达身负提辖之职,为什么不把郑屠揪到衙门去接受惩罚呢?这一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发言声讨封建官场的腐败黑暗。恰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引导性、启发性问题一个接一个,师生紧密互动,课文分析层层深入。(二) 教师要为学生的质疑创设一定的条件,给学生以启发。为了使学生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质疑的氛围。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已进行过前一节课教学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导入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该文的继续学习—— 告 示 鲁提辖,男,39岁,膀大腰圆,满脸络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镇关西,畏罪潜逃,若有人捕获前来开封
府,或首告到官,可得赏钱千贯。 经该悬赏缉“凶”的“告示”一点拨,下面的学生就来劲儿了,炸了锅一般纷纷为鲁达鸣不平,且为其辩护:“鲁达无罪!镇关西罪有应得!”在辩护过程中,教师顺水推舟,但同时在一旁掌舵、调控,最后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我注意到,学生自始至终状态积极,见解相当深刻,情绪相当愉悦,而教师只不过是稍加点拨引导,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得相当充分。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声像等手段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如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把声、像、图、文、情、境与看、思、读、写等有机结合,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优势,提高课堂效率,使教学传播信息量增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如学习课文《愚公移山》时,可在多媒体课件中,巧妙地导入流行歌曲《愚公移山》的MTV片段,当教室里出现那优美、铿锵的旋律“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任凭扁担把脊背压弯……”;当屏幕上出现一位古代老人“望望头上天外天”、“面对王屋和太行,凭着一身肝胆”那种神情坚毅的特定画面时,学生们悄然无声,心有所属。特别是最后一句“无路难,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画龙点睛,为论题做出了最好的诠释。 (三) 创造性的进行阅读指导
课内阅读是十分有限的,更多的是课外阅读,自主阅读。只有大量地课外阅读才能真正起到增长见识的作用,因此要对课外阅读进行艺术的、有创造性的指导:(1)指导学生制定课外阅读计划。(2)指导学生掌握基本阅读方法,教给他们默读深思、朗诵吟咏、背诵记忆、精读提炼、速读猎取等方法,以达到开卷有益。比如记叙文的阅读程序可以规定为:①找出此文的六要素;②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③找出写作特点。议论文的阅读程序可规定为:①抓中心论点;②找出论据;③理清论证的结构;④分析论证的方法。⑤体会议论文的语言特点。说明文的阅读程序可以规定为:①抓住特征;②理清顺序与层次;③抓住并理解关键词语。④明确说明方法。⑤体会说明语言。小说的阅读程序可以规定为:①理清情节;②归纳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分析文章是怎样刻画人物性格的;④深入分析几个段落或关键语句。阅读理解还必须做到:①根据语义情境推断语句意义;②把握作者的世界观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③整体感知全文并了解全文的主旨;④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内涵;(3)指导学生形成基本阅读能力。在阅读中必须从内容到形式,由形式到内容反复深化,并适时使用工具书。(4)阅读后要及时写出体会、心得。 三、 改革教学方法、渗透创新教育。
常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几乎抹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例如,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让学生合作回答问题,个人回答问题或解决开放性问题。(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让学生课内长骨、课外长肉。在实践中,可举办各项演讲活动,可组办黑板报、班级佳作选评等文学活动,还可选取学生学习生活中、社会和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题,确定研究主题,搜集资料,讨论分析,交流成果。四、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质疑能力质疑是以思维的形式出现的,而基本知识是思维的基本因子,知识面的宽窄是阅读思考时联想是否丰富、思想是否活跃的关键。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该从狠抓基本知识的积累做起。知识的积累,不仅指语文知识、文化常识、历史常识、哲学常识、生活体验以及音乐、美术、建筑等艺术常识,而且还包括社会学、教育学、语言学等人文科学和心理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信息论、现代通讯技术研究等自然科学领域,还包括边缘科学。近年来,语文中考试卷的阅读文选均具有丰富的“内蕴”,涉及的知识既广又深;或涉及科技领域的研究新成果。叶圣陶说:“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又说:“现在有许多学生,除了教本外,不再接触什么书,这是不对的,为养成阅读习惯,非多读不可。”因此为了丰富学生的知识,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俗话说,熟能生巧。要使阅读解题过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就要有足够的训练量和对训练的高度类型化的概括。因而局限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针对中考阅读材料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文有联系,使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同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那些内容涉及减负意识、奉献意识、创新意识、生命意识、科学意识的典范的文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良好素材。
(2)有针对性地指导阅读。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目的和水平,教师要因材施教,如集体指导、个别性指导、指导写读书笔记等。也可以推荐一些文章,让学生对照着考纲要求,自己提出问题,用老师教的方法去寻求答案,提高解题能力。如笔者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开展的“师生阅读自命题竞赛”,我认为就是一个良好的举措。培养中学生语文阅读中的质疑能力,让他们在阅读中有所发现,有所领悟,这对于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实际上是“授人以渔”,使学生在终身的学习中受益。而这一切与当前倡导的创新教育、素质教育,无疑是完全一致的。只有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才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取得阶段性的进步,语文教育之花才能开得灿烂多姿。 参考文献: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