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试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双促双发“关注生
活”之感
曾几何时,语文成了最不受欢迎的课,学生对语文失掉了兴趣。
其原因之一试教材篇目过于成旧和单调,二是教师的教学缺乏时代气息,
死板僵化,使语文与生活脱轨。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笔者认
为,要将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声有色,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提高,
必须将语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无处不生活。”语文学习不仅仅是知
识、技能的传授,更主要是精神的交流,生命的对话。教室的四壁应是
多孔的海绵,而不是水泥的隔离墙。教材应引入时代活水。张孝纯先生
的“大语文教育”就是立足于语文学习和社会生活的必然联系,主张语
文教育应突破语文课本和课堂教学的范围,把视线扩展到学校、家庭、
社会三方面的语文环境中去。大语文教育把语文教学纳入社会生活的广
阔天地,使学生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可以有意识地学语文、
用语文。
语文是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因为它是“母语”,这就提供了
贴近学生生活的最大可能。提供实现他们作为一个人的生命活动、心灵
活动的最大可能。听说读写本身就属于他们的生活形式,本来就是生命
活动、心灵活动的主要渠道,因而可以将语文教学生活化,顺水推舟地
把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自然而然变为学生的生活形式。这样可以激起学生
的学习热情,发展个人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仅为应试的语文教学必
然支离破碎、唯书、唯上、强制、灌输,缺少生命力。
所谓“语文教学生活化”,即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强调
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的
内容,进行生活教育,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
东西。”(陶行知语)在学习运用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我们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阅读教学生活化,不是教师把自己对某篇作品的感受、理
解、体验传授给学生,学生就会有同样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的。教学不
应是告知、传递、赠送,而是设计引导学生产生某种感受、理解、体验
的“碰撞”,让“碰撞”去产生它本身必然的效应。从设计的角度看,
它是教学,从碰撞的角度看,它又是生活。阅读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让
学生学。比如我在教《雨中登泰山》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一些风景名胜
和我自己游览的景点及感受,并问同学们到过哪些有名的地方参观过有
名的风景,尤其是名山之类的,有几个同学站起来讲述了他们游峨眉山、
武当山、庐山的情景。我又问:“同学们去过泰山没有?想不想去,那
我们今天就去游览。”同学们欢呼雀跃。我布置好任务,自读并理解课
文内容,试当一回导游,写好游泰山的解说词。我先作了简单的介绍,
学生兴致很高,认真地研读课文,一段段地品味、咀嚼,了解了泰山的
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最后同学们踊跃发言,用流畅而优美的语言描述
出引人入胜的泰山。将阅读教学生活化,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
会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欲望和效率。在教完茨威格《世间最美的坟墓》,
我引导学生进行了再创造活动,要求学生以一个导游的身份来介绍托尔
斯泰墓,这样就使学生自己对作品有了更深的了解,因而才有创新。
阅读教学生活化要求讲读要面对中学生生活实际,在课堂教学
中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通过具体课文的
学习,自然而然地受到灵魂的陶冶和思维训练。教师爱护学生的思维成
果,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人格,要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
来对待每一个学生,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潜能得到发挥。将教学生
活化,可以在民主的教育环境中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学生敢想、敢
说、敢做。
2、语文训练“生活化”,即要求教师的训练应着眼于学生的学
以致用,而不是学以致考。所用的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即使
是教材上的练习,也应尽量挖掘其与学生生活联系。这样,学生在接受
训练的同时,会感受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不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
且为了更好地生活。
①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去说,可以展示自己对生活的看法。
形式很多,如“三分钟演讲”、“我当主持人”、“小小辩论赛”,让学生
关注生活,用思考的眼光去观察,用多情的心灵去感悟,并组织自己的
语言,同时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②创造生活情景。有这样一道题,一位华裔美国人竞选议员,
有许多人说他是吃中国人的奶长大的,体内一定流着中国人的血。意思
是说他不能代表美国人,这位华裔美国人用归谬法只用一句话就驳倒了
对方。请你说出这句话。许多同学都按照参考答案写上了“诸位是喝牛
奶长大的,体内一定流着牛的血。”在评讲时,我请学生设身处地的想
一下,这句话是不是最恰当的?马上就有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说陈述句
不适合辩论的场合,应当用反问句:“诸位是喝牛奶长大的,体内流的
是牛血吗?”有的说作为反驳的场合,不如用倒装句来得强烈:“那诸
位体内流的一定是牛血,因为诸位是喝牛奶长大的。”通过这一题,学
生在不同的场合选用不同句式这一知识得到了强化。同时,也使学生认
识到,生活中一些答案,只有更好,没有最好,权威的参考答案也并非
是最佳答案。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就是恰当的场合说适当的话。
③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
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兴趣,让他们在生
活中学习语文——关注生活。我们每天的生活就有如一幕幕戏剧,一些
小事中常蕴涵着人生的真谛。比如同学们在聊天时就可以发现每个人都
有自己的语言特点,或思维敏捷,或幽默风趣,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
短。学生大多对电视、报刊很感兴趣,教师可以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去
摘要、积累,也可感受报刊、电视的标准化、思想化的语言,培养语感,
积累素材。老师让学生把每天的所见所感抄录下来,或摘录或日记,记
周围的事,记自己所见的奇景壮观,记自己的所感所悟;或用“蒙太奇”
的手法摄取几个镜头。记录后每周利用一节晚自习时间让大家相互传阅,
相互交流,相互评论,并评出最佳奖。这样学生的兴趣会增强,久而久
之,语文能力在逐渐提高。
④激荡学生的情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关注学生主体
情感,把语文教到学生心上。苏霍姆 斯基说:“在中学各科,特别是
人文学科(文学、历史)的课堂教学中,直接打动人的心灵。意识和良
心是教育艺术的核心。”一旦我们将语文介入学生的生活,就自然而然
地收到思想、感情、个性、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效果。《项脊轩志》记述
了与项脊轩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了人亡物在,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
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我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这种感情,找出文中最
能打动自己的句子,结合实际谈感受,然后交流。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
慢慢放开了胆子,讲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有的同学动了情,当堂流泪了。
我又讲述了自己的一些经历以及我对亲情的感悟,师生之间进行了情感
交流,课上没谈完,课后还有好多学生跟我交心。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
还受到了人文教育。
3、语文教育“生活化”,即这种教育应紧扣教学内容本身的因
素,又必须符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有位老师上语文课时,发
现一位学生在课堂训练的答题中空着两个字,便幽默地问:“是叫老师
填空吗?”学生说:“不是,我不会写‘懒惰’二字。”教师又问:“你
自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说:“可以查字典。”当老师再次过来
巡视时发现该生在空格上写了“赖惰”两个字。教师又问:“字典上是
这么写的吗?”学生红着脸回答:“我没查字典。”教师又鼓励他:“查
一查吧,看到底是怎么写的。”当第三次教师走到那位同学身边时,发
现已更正为“懒惰”。于是,教师笑着说:“仔细看看,‘懒惰’二字有
什么共同点?你为什么一错再错?”学生红着脸,仔细端详了一会儿说:
“这两个字都是竖心旁,我就是因为没用心,思想懒惰才写错的。”教
师没有批评他,反而说:“知错能改,很聪明!”这样的教育可谓潜移
默化,春风化雨。
语文教育的生活化,还应强调“语文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
中离不开语文”的观点,要求学生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在社会生
活中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在社会生活中自觉地运用语文这个生活的
工具,提高语文能力,增强现代公民意识。
总之,社会生活是语文教学的源泉。只有紧密联系实际或尽量
挖掘与生活的联系,才能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
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