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28 发布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 ‎   教师通过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发现真知、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个性,同时也是对时代呼唤的回应。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思想品德课中学生个性创新意识的培养。‎ ‎  一、培养问题意识,建立创新意识的动力机制。‎ ‎  目前的思想品德教学课堂,学生普遍缺少质疑问难的兴趣和胆识,不能或不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谈不上有自己的主见和创见。那么,思想性品德课如何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觉得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  1.提倡自主式学习,让学生“敢问”‎ ‎  自主式学习要求教师把自己摆进去,努力用教者的民主思想来影响学生,使思想品德课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让讲台成为师生进行道德对话的平台。在这里,教师不是道德的化身和绝对的权威,与学生一样,是道德规范的学习者和践履者;在这里,学生可以自由呼吸民主空气,自主思考,自行探索。在细心学习道德问题时,敢于实话实说,敢于放胆直言。这样,让学生沐浴在人文精神的阳光下,课堂才能成为创新精神生长的沃土。‎ ‎  如教《诚实守信》一课,教师应把提问的权利交给学生。课上应从小处着手,以“学习上老老实实,不弄虚作假”为切入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考试作弊”说出了许多困惑:“诚实守信,道理好懂做起来难。譬如考试,考好了,我是爸妈的宝;我尽力了,却考砸了,我又成了根草,冷嘲热讽、挖苦都来了,老师,你受得了吗?我别无选择。”有的说:“老师,你考试作弊吗”……学生的真心话使老师马上意识到自己应该蹲下来,与学生站在同一条“道德起跑线”上,共同学习,互相学习。于是,或心平气和地直接析疑,或组织学生互相析疑,一时说不服的,让学生存疑。如果这时对学生的“质疑”不予重视,或视为刁难、捣乱、钻牛角尖,并加以训斥,甚至嘲讽,那样不仅扼杀了学生的问题意识,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  2.  倡导探究式学习,教学生“善问”。‎ ‎  创新离不开求异性。思想品德课往往太强调整齐划一,太强调统一和标准答案,而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必然存在的社会,学生面临的首先问题绝不是非此即彼那么简单、绝对。因此,培养求同思维的同时注重求异思维的训练尤为关键。‎ ‎  在教《心中有他人》一课时,曾经有人这样组织启发学生求异的。教学时出示一道辨析题:桌上有一块西瓜,小明刚想吃,但他看到了妈妈,他把西瓜让给了妈妈。对于这样一个“没有疑问”的问题特意安排质疑的环节:“有没有不同意见?”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小明把一块西瓜切成两片,一片给妈妈,一片留给自己,也是心中有他人的表现。”一石击起千层浪,课堂上立即议论纷纷。一位同学分辩说:“分和让是不同的,心中想着别人在行动上就要把一块西瓜全让给妈妈。”另一个同学说:“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果小明把西瓜一个人吃了,那才是心中无他人。”老师充分肯定了那位学生的独特见解,全体鼓掌表扬。接下来,经过引导,学生逐渐知道,毫不利己、舍己为人,是最好的;先人后己,有福同享,也是允许的;只有损人利己才是要反对的。就这样鼓励学生不守旧,不唯书,不唯师,面对问题,敢于标新立异,充分展示个性,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领悟、归纳评价的过程中,细心呵护创新的幼芽。‎ ‎  二、培养道德能力意识,寻找创新精神的突破口。‎ ‎  德育学原理指出:道德能力表现为运用道德知识去分析具体的道德情境、道德问题,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评价,并使他们逐渐摆脱他人的暗示和对权威的迷信,具有进行独立道德评价、道德选择的能力。如果说学生的道德知识是创新的基点,那么,可以说学生个体的这种道德能力无疑就是创新的支点和内核。因此,培养学生的道德能力就成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突破口。‎ ‎  1.注重迁移学习,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  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表现为道德主体不断对道德规范顺应、认同、重新构建的“内化”过程。因此,组织迁移性的学习活动,提高对道德现象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大有神益的。‎ ‎  如在教学《节约用水》一课时,老师可出示一杯纯净水,让个人喝可喝一整杯,同样一杯水,一组同学站起来说“第人能喝一大口”,全班同学站起来说:“第人只能喝一小口”。接着引导学生把这杯水看作地球上仅有的淡水,全球几十亿人离不开它,算一算第人的占有量是多少,再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由小及大、形象直观的教学,使学生有切肤之感——‎ 水是生命之源,如果再不珍惜水,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的眼泪。组织学生观看水资源现状的知识录像,由远而近,谈体会,实现由知到行的迁移,从而消除了一系列模糊认识,提高了道德判断能力。‎ ‎  2.组织讨论、加强分析辨别能力 ‎  现在的学生中有许多人在学习上只钻书本,死记硬背,提不出问题。尽管课文、定理背得滚瓜烂熟,但一问“为什么”就瞠目结舌了,题目换了个角度就更不知怎么做了;还有的学生在学习上存在爱面子、爱虚荣,对所学知识不求甚解、不懂装懂等不正确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教学中就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灵活地设置各个环节。我经常出示一些有兴趣的讨论题,在课堂上多提出几个“为什么”,然后组织个别左分组地对此进行讨论。在少于们热烈的讨论中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兴趣,还提高了他们分析辨别是非的能力。‎ ‎  三、培养实践意识,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  新世纪,为切实加强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第四次全国少代决定在少年儿童中全面推选“体验教育”。少先队活动的“体验性”与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实践性”是一脉相承的,倡导的都是“活动教育”‎ ‎,其落脚点是在活动化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精神、锻炼创造才干,为适应末来社会的挑战做充分的准备。‎ ‎  1、确立“活动教学”的新理念,创设活动化学习情境。‎ ‎  让学生“做中学”、“玩中学”、“学中创”。在公开课活动中,一位老师教的是《爱护有益动物》一课,她用鸟笼把益鸟带进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同学们,看到笼中小鸟的眼神,你猜鸟在想什么?你想对它说什么?怎样爱益鸟呢?讨论时,学生建议:“鸟是人类的朋友,我们应该给它自由,让它‘回家’,飞向蓝天,回归森林,去尽情享受本来属于它的快乐。老师,我建议,我们全班一起去放鸟。”看了看教室后面听课的老师,她略一迟疑,立即调整教学方案,认同了这一富有创意的活动,在《快乐的小鸟》的音乐声中,把学生引到教室外,集体放鸟。从学生天真烂漫的笑容里,我们悟出了一个道理:思想品德课就是要在丰富多彩的活动情境中,引导学生学生对首先观念不仅“真信”,而且“真做”,提高道德践行能力,把首先认识升华为道德信念。‎ ‎  2、体验学习方案,指导课外实践 ‎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们把道德主题的学习,由静态的理性分析转变为动态的亲身体验,增加教学的实践性。这里的实践既有课外的各类活动,又有专门组织的社会实践。‎ ‎  一次,听了一位老师教的《正直公道》一课,介绍铁面无私的包公、直言敢谏的魏征、刚直不阿的海瑞的故事。学生对这些故事耳熟能说,但对“正直公道”并无切身体验。这位老师便让学生召开“小小故事会”,在听故事的过程中明理,而不去细加分析。接着用投影展示前几天发生在班上的一件事件:小佳与小磊在班上因一点小事发生口角,后发展到小佳动手用文具盒打小磊,这事在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讨论中,课堂上出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老师趁热打铁指出:我们从小要做一个正直公道的好少年,对不良现象要敢于批评,正确的言行又要民敢于坚持,对班上的这件事,谁是谁非,一时半刻说不清,我建议在班上设一个“道德法庭”,利用班会时间来一个公正的审判。‎ ‎  课后老师指导学生聘请司法部门的专家作顾问,双方各自作调查准备。活动课“开庭”,“法庭”上班长担任“法官”,纪律委员作“公诉人”,根据学生意愿,分别充当“原、被告辩护人”,开展“法庭”调查辩护。同学们在争辩中搬出《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引经典,据理力争,“真理越辩越明”。从而看出,学生充满正义感,敢讲真话,坚持己见的同时不断修正偏见。一次“成功的审判”‎ ‎,使学生真情投入,体验“正直公道”,实践“正直公道”,活动中,学生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