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浅析历史开放性试题
近年来,高考试题正实现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高考试卷中开放性试题的设置,便是这一转变的突出表现和有力佐证。可以说,开放性试题作为高考试卷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不仅对中学的教学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也有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进一步推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试图从开放性试题的特点、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因素及其对教学的启示等方面作一点简单的探讨。
一。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以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Ⅰ)第37题第(4)小题为例: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的瓦尔密战役中,普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在猛烈炮轰法军阵地后,发动进攻。法军士兵在普军逼近时,高呼“民族万岁!”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材料二 在20世纪初的欧洲,“每个国家突然之间有了要使自己强大的感情,但都忘记了别的国家也会有同样的情绪;每个国家都想得到更多的财富,每个国家都想从别国得到点什么”。“在一九一四年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
最爱好和平,最心地善良的人,也像喝醉了酒似的两眼杀气腾腾”。
材料三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落后的土耳其沦为西方列强宰割的对象。在民族主义激励下,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赶走外国侵略者,建立共和国,发展民族经济,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
(4)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10分)
可以说,这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范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试题设问的开放性。试题的设问“简要评价民族主义的历史作用”给考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它不是要求考生仅仅谈自己对民族主义的表层认识,而是要求考生对其“历史作用”的理性思考。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平时对民族主义知识的了解和理解,特别是现实的民族主义如日本的狭隘的民族主义,从多角度谈自己的评价,它能让考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不是让考生“千人一面”、“异口同声”。
2.考查学生思维的多向度。回答这样的问题,要求考生充分运用发散性思维,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分析和回答问题,要变单向思维、定向思维为多向思维和发散思维。同时考生还必须运用多种思维: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等多种方法并用才能圆满回答这类问题。就此题而言,可以从积极方面评价、消极方面评价,也可以两者结合进行评价。
3.答案设置的多元化。从近年来试题答案的设置上看,答案多元不惟一是这些年来高考历史试题的“痴心不改”的追求,也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标志。设置了多元答案,考生不必拘泥于一个思路,不必拘泥于单一的、固定的答案,所答内容也不必要求与答案完全一致。今年此题的答案更是新颖,在公布的参考答案中没有提供任何文字叙述。给了考生更大的思维空间。
历史考试的开放性试题的答案不是惟一的,但它不是没有答案,更不是没有正确答案。开放性试题的答案有多种可能性,“开放性问题”的答案具有多元化、弹性化的基本特征。历史试的开放性试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一般属于“应用能力”层次,比较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4.阅卷标准的多元化。阅卷老师不须象以前那样硬套答案,现在是采意给分而不是采点给分。应当说,此特点是开放性试题的一个重要的而又不为考生所明确认识的特点,开放性试题的开放性目标能不能实现,能不能真正达到多角度考查学生能力和思维的目的,能不能考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阅卷标准的多元化是一个根本保证。
二。开放性试题中的限制性因素
开放性试题设问的开放性,绝不是漫无目的地乱问一通;考生思维的多向度,绝不是考生思维的信马由缰。答案的多元化,不是考生随心所欲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
驴唇不对马嘴”的答案是“不受欢迎的”。笔者认为,开放性试题的开放,不是无目的、无条件的开放,而是在开放的同时也包含着一定的限制性因素,可以说,开放性试题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弄清开放性试题中包含着哪些限制性因素,对教师的教学、对考生正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1.材料主旨的确定性对题目设问开放性的限制。题目材料的内容不管是由一段材料组成,还是由几则材料组成,不管材料的立意层次是一个还是多个,也不管试题的设问有多么灵活,总之,材料的内容是确定的,这就决定了材料主旨的确定性。材料的主旨不仅是命题的着眼点,也是考生思维驰骋的轴心。题目设问要围绕材料的主旨进行,否则,既会造成材料资源的浪费,也会因设问与材料主旨的不搭界而让学生“一头雾水”。尽管此题选取了三段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理解的“民族主义”的材料,但其主旨是十分明确的。
2.材料信息的确定性对考生思维多向度的限制。试题材料中的内容不是随便安排的,其中的过程、事例、层次、用词,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回答开放性试题,要求考生进行开放性思维,但思维过程要受材料内容(信息)的限制,否则也可能导致“离题万里”、答非所问。如:上题中考生无论怎样去思考问题,回答设问,但必须受到“依据上述三条材料”的限制。
3.教材理论对答案多元化的限制。高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它必然涉及社会热点。但高考不会只考热点,而是考社会热点和教材重点的结合点。所以,开放性试题的多元化答案中的“每一元”答案都应当力求做到能与教材知识相联结,联系教材知识去作答,而不是与教材理论观点毫不搭界的“一家之言”,这是教材理论对试题开放性的一种限制。当然,从另一个层面上讲,正是这种限制既考查了考生的多角度思维能力、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也考查了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4.考生的思维能力实际对考生思维多向度的限制。从对考生的思维能力考查而言,高考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是很高的。而作为中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又受他们的知识水平、社会阅历、生活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这必将影响考生思维能力的发挥。试题鼓励学生有创新思维,但创新思维是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所以,对学生的思维而言,既要“登高望远”,更要“脚踏实地”。
三。开放性试题的限制性因素对教学的启示
1.夯实基础,把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高考试题正逐步实现以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高考对考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但这并不否认要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知识也是一种能力。同时,教学中要让学生重点把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包括显性联系和隐性联系),也就是要把握历史知识间的规律性联系。把握了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教材知识对学生思维多向度的限制,也可以从更广阔的空间发挥自己的想象,结合教材知识想出多元的答案。
2.注意中学历史教学与高考能力要求实现对接。高考中的能力考查,不是为了考查考生在高中阶段平时学习中能力积累的过程,而是通过试卷综合性地考查考生已经达到的和可能显示其潜在的能力水平。高考命题严格遵循教学大纲,不拘泥教材的文字表述。随着高考改革的逐步深化,高考命题以知识立意改变为以能力立意,这就冲破了以中学教材内容决定高考命题的局限。开放性试题的推出,就是能力立意要求的表现。要使中学历史教学适应高考的这种要求,就教师而言,必须改变过去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改为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的分析与理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问题探究的引导者和方法的指导者。就学生而言,要改变过分依赖教师和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要积极思考、分析历史知识,特别是要积极参加研究性学习,培养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其中即充满哲理。对同一种事物,由于观察的角度与层次的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可能存在差异。多角度、多层次地观察历史,学生或许能发现许多曾经是盲点的部位,从而进行一些有益的思考。例如: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也是古代文化重心南移的过程,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进步;清末“预备立宪”进行法律改革,是中国法律制度近代化的起步;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形成一种“世界经济”
,是今日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早期表现,等等。高考命题改革坚持对历史思维能力考查的方向,开放性试题更是如此。中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更加理性地审视历史,不懈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点燃其历史智慧之光,并使之终身受益。
4.发挥潜能,培养学生分析新情景材料的能力。为了体现公平,高考试题基本上都要采用一些新的情景材料。所以,教学中要经常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编制一些新的情景材料,通过让学生分析,训练和培养学生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读懂材料,弄清情景材料的主旨的能力;发挥潜能,充分挖掘和利用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能力;理清关系,掌握材料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明确意图,正确把握题目设问指向的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