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0 KB
  • 2021-04-28 发布

语文(心得)之如何应对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误区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如何应对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误区 ‎ ‎  【摘 要】‎ ‎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着语文课堂具复杂性和多元性。阅读又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因此,语文课堂是一个师生之间展示无限生命活力的动态发展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倡导动态生成的过程。然而一味追求动态生成,不把握文本的内涵与价值,恣意生成;不尊重个体的感悟与理解,强加生成;不依据学习的需求与情境,随意生成……这种远离文本,随意挥洒地交流、合作、探究,甚至无端放弃文本价值取向的课堂生成误区普遍存在。在小学语文课堂动态生成过程中,应摒弃虚假地、无效地、闭塞地和谬误地生成,克服教师主宰与控制、目标的游离与偏差、过程的照本与宣科等原因造成的生成误区,努力使教学的预设与教学的动态生成相辅相成,重构诗意的、人性的语文课堂。‎ ‎  【关键词】应对  小学语文  生成误区 ‎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倡导的理念之一。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因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地、僵化地执行过程,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需求及实际教学情境,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所谓的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探究、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超出教学预设方案之外新的学习探究主题,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共享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的同时,创造新情境,习得新方法,生成新内容的过程。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追求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动态生成。‎ ‎  但是,一味地追求课堂的动态生成,过度尊重与张扬学生学习的学习个性,忽视语文本体的存在,无视课堂教学内容的独特性,甚至放弃了文本的主要价值取向的生成同样是不可取的。如何应对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误区,合理建构课堂生成,让课堂生成更具价值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一、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误区 ‎  【误区之一】主宰与控制——虚假地生成 ‎  在新课程理念下提倡“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即在课堂学习中以学生的学习思维、学习感悟、学习困惑为主要依据,确定教学的引导方向,以生成新的理解与感悟,解决学生的疑问,提高语文的素养。然而在教学中过多、过细的“引导”,就使生成失去了真实的意义,导致虚假地课堂生成。虚假地生成极大的损害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  虚假地生成主要来自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主宰与控制,按照手段与方法的不同可以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人控虚假生成,即教师主宰控制下地生成。人控地生成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的形式也很多。主宰学习内容——如《画家乡》,当学生了解了文本中的内容:家乡在海边、平原、草原等,让学生选择阅读,你喜欢学习哪部分?当学生说得不可开交时,老师说那我们就先去涛涛的家乡看看吧!其实这是教师早就做了教学的预设,这样的选择学习徒有形式,这样的生成无疑是虚假的。控制学习内容还有其它的方法,如新新课伊始,学生提问,教师板书。教师有意识地将本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写在第一个,提问结束,教师引导控制:今天我们就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纵观上述两种所谓的尊重主体,动态生成,其实是心中有数,实质控制。主宰学习方式——表现为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地学习。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把学习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思索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主宰学习过程——如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探究主题不明确,提问过多,教师教学过程仅限于文本的表面理解,着力解决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没有着眼于学生的阅读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教师教学过程以提问来控制学习过程,由“满堂问”造成虚假地课堂生成。‎ ‎  二是虚假地生成。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在课堂教学广泛的运用多媒体,从而导致机器控制的课堂生成。在机控的教学生成中,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步骤、学习的过程,亦步亦趋都在课件中。课堂只要通过课件的展示、阅读、引导、演示,就生成学习过程,课件放完了,一节课也就结束了。这种在课件的控制之下的虚假生成,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教师提问、朗读课文都在屏幕之上,一切全在意料之中,全无意料之外,按部就班地实施与控制课件生成教学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怎么会有新的生长点呢?‎ ‎  【误区之二】游离与偏差——无效地生成 ‎  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成具有语文学科的特点,即生成的过程中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基石,以语言交流为载体,充分彰显师生的生命活力,并在此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获得语文素养的发展,引发情感的体验和思想的共鸣,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才是小学语文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对学生不恰当的学习行为和方法、偏面的感悟与理解以及错误的知识与观点,往往为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也采取积极评价,有时顺着学生的思路越走越远,甚至对与文本教学毫不相关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交流、争辩……这样的课堂生成就是无效地生成。‎ ‎  无效地生成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为目标游离、指向不明和方法不当等等。目标的游离指在教学过程中,一味追求生成的过程,随意把握生发点,漫无目的,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学习目标的游离与偏差。指向不当指课堂教学中指向无关的活动,指向无关的问题,而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是指向语文学科教学的,是指向语文实践的,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因此,在语文课堂生成过程中应当避免单一的讨论科学知识问题,而对文本的理解与建构毫无意义;避免单一地操作实验,而不引导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观察体会与表达……指向不明是课堂生成的内容来说的,而方法不当是指生成过程繁复拖沓,学生学习方式使用不当,造成生成的低效或无效的生成。如《晏子使楚》教学中,学习晏子进楚国的城门时,教师创设了一个情境,教师扮演一个守城的楚国士兵,向楚王报告晏子说的话,请同学们想一想楚王会怎样想?教师出示填空题,让学生填空想象当时楚王会怎样想。随之出示填空题——楚王想:我叫晏子钻洞的目的是(      ),可现在晏子说要访问狗国,当然得钻狗洞,问我到底是怎样的国家,如果我开了城门,那么(      ),但是如果我不开城门,那么楚国不就成了(    ),我就成了(     )?唉!还是(     )。本来这是拓展教学的绝佳环节,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自由表达,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然而教师的行为(即出示填空题),使学生学习的方式由自由表达言脱离不了填空题的思维,此时的生成阻碍了学生思维的拓展,造成低效地课堂生成。‎ ‎  【误区之三】照本与宣科——闭塞地生成 ‎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教学的预设,精心的预设是生成的基础,但照本宣科式的闭塞地生成也是小学语文课堂生成力求避免的问题。闭塞生成的特点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设计循规蹈矩地生成、亦步亦趋地生成、不越雷池一步地生成,即教学设计成为一个剧本,教学的过程成为一个表演“教案”的过程,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封闭学生思维的灵性。正如叶澜教授所说的:“上课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作出回答,若不,就努力引导,直至达到预的答案为止。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①在闭塞地生成过程中,教师往往于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强加于学生,不容学生的质疑,较少地拓展学生学习时空,使教学过程生硬机械,缺少语文课堂应有的情趣。‎ ‎  【误区之四】自由与无度——谬误地生成 ‎  所谓谬误地生成即出错了的教学过程,那么即使学生的表现如何的优秀,师生心灵共鸣与交融的如何亲密无间,但都不有利于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生成过程中谬误的内容有知识的错误、教学语言的错误、活动形式的错误以及价值取向的错误……从原因来说,在课堂教学中无度拓展与自由认同会造成课堂教学中谬误地生成。‎ ‎  无度拓展——‎ 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度的拓展,造成漫无边际的学习;或对立或远离文本的价值取向,人文内涵的谬误拓展;或没有明确目标,随意拓展,甚至听之任之,生成谬误而不自知。如在教学《棉花姑娘》后设计的教学拓展, 师问:燕子、啄木鸟、青蛙都拒绝了棉花姑娘的请求,小朋友们能不能出出主意给棉花姑娘治病啊?学生反馈一说是用杀虫剂杀死蚜虫;二是用七星瓢虫帮助棉花姑娘;三是用农药消灭蚜虫;四是在棉花姑娘身上用力的拍打,叶子上的蚜虫就会掉下来……显然这样的无度拓展与文本的主要价值取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 ‎  自由认同——则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学生的感悟与理解,不管有无价值还是正确与否,皆顺学而导、自由认同,造成谬误地生成。《万里长城》体验的是雄伟的气魄和中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而不是认同学生 “万里长城应该重新修建”、“如何保护万里长城”,并就此讨论的喋喋不休;《棉花姑娘》的教学是在生动的童话故事中感受科学的无限精彩,而不是引导学生体会各种动物的各种各样的本领……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把握教学的方向,对于学生的感悟、疑问、发言,应选择有价值的生发点,或放大生成,或缩小生成,或搁置生成②,不人云亦云,自由认同,造成远离文本的谬误地生成。‎ ‎  二、应对小学语文课堂生成的策略 ‎  【对策一】精心的教学预设——有效生成的基础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设是生成的必要条件,教师精心的预设是有效生成的基础。要有效地生成就必须从纯粹的教学设计中走出来,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转向研究文本,转向多种预设。研究学生——有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接受能力、学习水平、学习习惯的分析与反思。倡导学生一起的学习过程中,你就可以了解对于学生来说,什么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什么是他们最没劲的……要从尊重生命活力的高度研究学生的学习需求,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预设。因此,研究学生是预设的起点与归宿。研究文本——教材是新课程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教师教学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对于文本,教师首先要吃透,大到文章总体结构、深层含意,小到字词标点的把握。同时教材是面向全体的,不一定完全适合教师个体的教和学生个体的学。因此,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而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适时把握,合理裁剪,对教材进行改编或重组,使教学生成更具有整合力。多种预设——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还应重视多角度、多种类的教学预设。在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才能应对自如,游刃有余。‎ ‎  【对策二】适度的拓展学习——有效的生成过程 ‎  适度的拓展是生成的重要方法,一位好的语文教师就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生活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与想象,设身处地,感性复活,有效地生成教学过程。适度的拓展就要紧紧围绕文本及文本的学习目标,适度拓展生成教学,而非远离文本的纯粹的无目的交流、合作、研讨。适度的拓展学习一般从结合学生学习经验的拓展、结合生活经验的拓展、结合文本内涵的拓展三方面入手。结合学生学习经验的拓展——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学习现状及学习需求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时空,或拓展学习材料,或结合实际提供学习方法,或通过教师的讲解解决疑难问题……这各拓展学习是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结合生活经验的拓展——即从生活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想像,引发感悟与体验。读《春》的春雨,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在细雨纷飞的日子有没有体验到什么感觉?学生一:星期天,一家人到公园去玩。路上我撑着雨伞,慢慢地上山。四周春雨蒙蒙,我觉得有一种浪漫的感觉。学生二:好长时间没下雨了,忽然下了一场雨,那种感觉多清爽怡人啊……的确,只有结合生活的体验与感悟,才是最真实、最真切的。结合文本内涵的拓展——即尊重文本内涵,并以此为生发点,拓展延伸,升华学生的人文体验。在《妈妈的春天》中让学生填写爱心卡片,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爱;《可贵的沉默》中在老师的启发下,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为不懂得回报父母的爱而羞愧,让学生在《烛光里的妈妈》乐曲声中,写下想对父母亲说的话……‎ 需要指出的是,结合文内涵的拓展,并非是假情假义,无病呻吟的表达,是一种在充分理解文本、感受文本、感悟文本深广的人文体验基础之上的,是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是对文本情感与人文内涵的再次升华。由此,学生在结合学习经验、结合生活,结合文本的人文内涵的适度拓展学习中有效生成学习过程,将抽象的语文转化为感性的语文。‎ ‎  【对策三】超强的捕捉能力——有效生成的载体 ‎  有效的课堂生成来自于教师超强的捕捉能力和敏锐的问题意识,能利用文本的空白处引发生成的要素;要学会倾听,能在发言中把握学生的理解,并作为生成的重要资源;会鼓励学生质疑,在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生成课堂教学。‎ ‎  利用文本——在文本关键处捕捉生发点。有的文本往往有省略、跳跃的地方,可以引导利用文本的关键处捕捉生发点。如《忆铁人》一文中,当铁人得知阿姨抱的是别人的孩子,坐在地上的是自己的亲骨肉时,铁人增大了眼睛,“哦?……咳!”铁人话中有许多意思没说出来,并以此为生发,引导体验:铁人“哦”时明白了什么?“咳”的内容又是什么?通过想象表达,深刻理解铁人的品质,从而动态生成课堂教学。‎ ‎  学会倾听——在学生发言中捕捉生成点。如在《荷花》教学中,理解“挨挨挤挤”时,学生反馈:挨挨挤挤就是挤在一起的意思。显然与文本的意境理解不相容。于是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你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挨挨挤挤的体会?学生反馈:我在集市时,人山人海,体会到从街上的人是挨挨挤挤的;我在过年坐车时,体会到车上的人是挨挨挤挤;过生日时,家有很多的客人,我走来走去,就会挨挨挤挤;新新鲜的包子出笼时,一个个都是挨挨挤挤的……‎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生活中挨挨挤挤感觉让人不舒服,而荷叶挨挨挤挤,为什么让人有一种舒服的感觉呢?从而让学生体验到荷花的无穷生命活力,体会到深深的人文关怀。‎ ‎  引导质疑——在质疑问难中捕捉拓展点。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陆九渊又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在教学中必须教学生有疑,有疑才能产生读书的兴趣,才能生成新的教学过程。在《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中,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问题的交流,小组内相互合作探讨,归纳出最具价值的问题。问题一:为什么阳光下的海堂像几座喷花的飞泉?问题二:为什么说“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可以说是“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然后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三个问题进行或深入、或浅出地引导,尝试解决问题,并立足于文本,引发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生成高效的语文课堂。‎ ‎  【对策四】高超的教学实践智慧——有效生成的保障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往往会产生事先预料不到的情况,需要我们做临时调整,而调整的策略必须完成于瞬间,这就要靠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实践智慧就是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它来源于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与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③‎ ‎。实践智慧来自于积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一个了解世界、了解社会、了解科技发展状况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驾轻就熟,才能满足学生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学会学习与积累,扩展知识视野,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实践智慧来自于课堂实践。开展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的行动研究,研究自我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思路,总结新的做法,教与研结合提升专业发展水平,逐步让自己成长为实践型与科研型的教师!只有具备教学的实践智慧的教师,才能在语文课堂中驾熟就轻,积极应对课堂出现的种种问题,为有效地生成提供有力保障。‎ ‎  【参考文献】‎ ‎  ①      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钟启泉等主编《解读中国教育》第16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10月 ‎  ②      郑百苗  《平衡:生成性课堂的突围》选于《小学语文教学》2005年5期  第13-14页 ‎  ③      吴德芳 《论老师的实践智慧》 选于《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年4期 第33页 ‎  [1]王志芳 《让预设与生成和谐相生》选自2004年10月《小学语文教学》‎ ‎  [2]沈大安 教学论文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 ‎  [3]舒志定 《文本的敞开性与教师权威的瓦解》‎ ‎ 发表于《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