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50 KB
  • 2021-04-28 发布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浅析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浅析在小学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  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网络工程,德育工作应由学校、家庭及社会共同来完成。德育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社会是万花筒、赤橙黄绿,五彩缤纷。社会是大舞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社会中,要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要传递和交流人类经验,就必须把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就一个人来讲,思想道德建设是一生一世的事,修生养性,永无尽时;完善自我,没有终点。在这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中,生活才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是学生汲取营养的重要途径,而品德学科更是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中之重。新课程下的品德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同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知识技能的统一,也就是说,新课改精神指导下的思想品德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怎样做人”,它在德育体系中的作用更大,更切合学生的实际。而《品德与社会》是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宗旨的综合课程,追求的一个基本理念是教育要“回归生活”‎ ‎,目的就是从儿童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促进学生在快乐的、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同时《品德与社会》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综合性和社会性,倡导自主的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和问题解决式学习。《品德与社会》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那么,应该如何利用《品德与社会》对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与认识简单谈一谈,旨在抛砖引玉。‎ ‎  一、 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性的综合课程。教材从内容上选取了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的,贴进学生生活、富有生活情趣的教学内容。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接受德育教育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因此用好教材中的有关素材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学活动在内容上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教材,要大量利用身边的课程资源,开展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在活动中进行活动教育。例如,在教学《秋天的收获》一课时,我们举办了一次“丰收展”活动,同学们很高兴。在上课时,我用卡片标出“水果类”、“粮食类”、“蔬菜类”“干果类”‎ 等各类农作物,让学生们把带来的东西放在相应的位置,接着让同学们看看、摸摸、闻闻、尝尝等,感知各类果实的形状、颜色、气味等,最后让同学们说说这些果实是从那里来得,说说父母的劳动情形,感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让学生懂得应该珍惜劳动果实,尊敬劳动者。如在三年级《在集体中成长》这一单元中,《我们是一个集体》一课,从了解集体的构成、集体的活动以及集体成员间的相互关系三方面着手设计了“我们的班级体”“集体有纪律”“我为班级争荣誉”三个主题活动。从学生最熟悉的班级,从学生最喜欢听的故事《严守纪律的邱少云》,从学生自己为班级争得的荣誉几方面来说明集体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的责任感。《快乐的集体生活》一课,使学生在认识了我们是一个集体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加集体组织的活动,为学生的生活增添情趣,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大家都是好朋友》一课,是在认识了“我们是一个集体”“在集体中快乐生活”的基础上头,再来介绍同学间的友情,使学生明白同学之间应真诚相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采取诸如讨论、辩论、精读、表演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对这些加以很好的利用,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从而导行 ‎  二、 在活动中感受德育教育。‎ ‎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智力、生活能力等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应该以正确的价值观去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点滴中接受深刻的德育教育,使其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等等。《品德与社会》教科书以学生生活为主线,设置综合性的活动主题,体现了教科书的生活化和综合性。本套教科书着重于学生生活的实践,小至生活习惯的养成,大到体验地球村多元情怀的培养,都包含在教科书之中。如“我是家里的小主人”主题设计了在家里坚持做一件家务的体验活动。做一件家务并不难,难的是每天坚持做一件家务。自己坚持做一件家务都难,而父母每天所要坚持做的决不只是一件家务,这样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父母家务劳动的辛苦,从而培养学生对父母辛劳的理解以及自己对家庭的责任心。又如“在生活中消费”主题中设计了通过卖报、卖酒瓶去获取两元钱收入的体验活动;在“在学校工作的人们”主题设计了当一天班主任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挣钱的不易,做班主任的不易,从而养成不乱花钱,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等良好品质。我在平时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注意把握儿童实际生活情 况找准生活中的切入点。 品德与生活第一册中呈现了学生在学校日常生活中会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我在教学中结合学校生活实际,灵活多样的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如:带领学生参观校园,指导学生做好课前、课中、课后的每一件事,模拟交通规则情景,做交通安全游戏等等,让他们从小养成良好习惯,懂得集体生活的重要性,懂得珍爱生命,使之健康、安全愉快地生活。‎ ‎  三、 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德育教育。‎ ‎  前面提到社会是万花筒、赤橙黄绿,五彩缤纷。社会是大舞台,形形色色,包罗万象。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受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影响的,其中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学生由于认识、知识、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对一些社会行为、社会现象、和社会事物的认识往往出现片面、模糊甚至是错误的看法。如何在教学中既“真实反映社会”又能做到积极引导儿童生活呢?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知、情、意、行的培养过程。简单说品德的形成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不断积累起新的品质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生活的主要内容。教师应尊重学生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带领学生从学校到社区再到大社会(祖国和世界),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让他们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陪养学生能用自己学到的方法去处理身边的一些事情。‎ ‎  四、拓展延伸,践行品德形成的落脚点。‎ ‎  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热爱生活,健康成长。我们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开展观察、体验、操作、交流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使自己的行为以及情感态度得到升华,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如教学《我自己会整理》一课,在开展“我能行”的活动后。可以让学生把会整理的事做个列表,列出自己每天会做的事,并留出给家长写评价意见的地方。这样,既锻炼了孩子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同时又养成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  总之,品德课作为实施学校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我会更加努力地进行探索、创新学习、使我们学校的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道德品质良好的学生。学生生活在学校、家庭之中,同时也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之中,德育无处不在。愿我们广大的德育工作者携起手来,利用好各种德育教材,组织开展好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为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而不懈努力吧!‎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