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小学数学主题图应用研究
【内容摘要】小学数学教材中“主题图”的应用是新教材中一大创新,其生动活泼的情境内容为教师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通过熟悉的情境进行数学探究,从而感受数学知识的含义,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其不仅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同时真正意义上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进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数学知识。但是“主题图”的丰富内涵有时令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给教师的教学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通过教学实践和研究,本文认为首先要走进主题图,深入地挖掘主题图中的内涵,理解主题图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创新思维,跳出主题图,化静为动、删繁就简、有机补充。从而化难为易,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
一、 现状和问题 主题图是小学数学新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色彩斑斓的画面,生动活泼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设计,不但吸引了孩子的目光,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为教室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已经成为数学课堂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主题图已经走进数学课堂被越来越越多的教师所接受。
然而,教师对主题图的真谛理解不够,功能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对主题图的使用停留在表层与浅层上,缺乏有效开发与深度加工。使得主题图很难真正融入课堂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很难扎根于课堂,而是浮于课堂表面。其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 使用形式片面化 大部分的老师把主题图当“情境图”来使用,仅仅是起到导课的作用。在课的开始阶段呈现给学生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求发现图中所蕴含的新知识进入新课的学习,而本节课后续的学习和主题情境完全脱钩。这样就导致学生在主题情境展开以后,刚把思维进入到情境中,生动有趣的情境便结束了,时间一长,使得学生对主题图不在感到生动有趣。用学生的话说就是“故事里的事,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第二、呈现的方式片面化 现代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运用,确实给我们的老师带来了很多方便。于是上课时我们总习惯于把教科书在实物投影仪上一摆,然后就开始提问: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什么数学问题? 实践证明,教材中的主题图多是结论式的呈现,相当一部分主题图缺少动态过程。图意是学生直接阅读文字信息获得的,丢失了必要的观察、理解过程,即便是老师问题设计中有所体现,如:通过观察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似乎教师体现了过程性教学、问题意识等观念??但是从学生的反馈中明显看出,学生只盯在图中的文字部分,学生的观察、发现,变成了寻找“题”中的“已知条件”;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变成了寻找“所求问题”,为学生的学习无形中增加了困难,由过去传 中沙中心校
统教学的分析文字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演变成分板图画中的数量关系,又一次形成了新课程下的程式化。久而久之,学生已经对这种片面的呈现方式变得麻木,对他们而言主题图不过是看图说话,也与作业本上的一道道数学题目没什么区别。原本活泼生动的场景也变得枯燥乏味。 第三、选择途径片面化 教材是落实课程标准、实现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正因为如此,多数教师认为主题图形式新颖,适合儿童年龄特点,没必要做再处理,还是在教教材,不是在用教材教。其实我们都知道即使是同一学段的不学生,他们的生活与数学知识背景、数学活动经验、所处的文化环境、自身思维方式都会有所不同,而有些主题图所呈现的场景对于有些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比如二年级课题“乘法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教材呈现的是游乐园的一角。可对于有些农村的孩子根本没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如果教师也不加选择地运用,怎么能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价值。 基于以上问题的分析思考,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那么如何才能让主题图真正融入课堂,使主题图在课堂中生根了? 二、 解决方案 第一、 认识主题图 如果要真正意义上能够让主题图为教学工作服务,那么首先我们要能够清楚的认识主题图,这个认识主题图不光是知道主题图的概念,还要知道主题图的丰富内涵。
主题图从呈现范围的大小来看,分成两类:单元主题图和课时主题图。从呈现方式来分析,分成三类:自然情境类、活动方式类和对话形式类。不管哪类主题图,都要充分挖掘有利于三维目标实现的价值,充分认识主题图的价值,激发儿童学习兴趣、渗透思想教育的同时,更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主题图是一种方向,一种理念,我们在使用主题图时,要好好把握其内涵,使教学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 走进主题图 主题图内容丰富,含义深切。因此,深入地钻研挖掘主题图,切实把握主题图的内涵是使用好主题图的前提。 首先我们要挖掘主题图中的内涵:主题图的内容大多以鲜艳的画面配合简洁的文字出现,我们要注意挖掘主题图中的内涵。 其次要理解主题图之间的联系: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只有理解了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理清其来龙去脉,才能做到教学时瞻前顾后,以防顾此失彼。教材在选取学习素材时,对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呈现的主题图相对集中。如二年级(下册)“加法”这一单元,主题图的素材是学校公布的第七周各年级借书的数据,利用数的不同特点的组合(相加时不需进位、需要一次进位、需要连续进位)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素材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提供了比较广阔的背景,学生可以从这样的背景中自主地选择、提取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这些加法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最后依据主题图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主题图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在主题图上找平行四边形,学生不但找出了图中提示的角,还找到了楼梯、过道、球网上等等许多地方隐蔽的平行四边形。在寻找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对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也有了初步认识。尤其是对于“铁拉门中的平行四边形”设计原理的探讨,更是充分显示出学生喜欢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钻研的愿望和能力。 第三、 跳出主题图 主题图为教学呈现了一个例子、一种线索,是重要的,但又并非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实际需要,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理念,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主题图,在走进教材,领悟主题图的内涵之后,更要跳出教材,对主题图进行创 中沙中心校 造性地合理地处理,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1、变静为动,使主题图“活”起来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中的主题图,有很多时候再现的思维的结果,是静止的结论式的画面,缺少必要的思维过程,呈现静止的主题图直接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提出问题。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思维障碍,不能清楚图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变静止的画面,为动态过程性的出示,辅以情境式的说明。 比如“加法的初步认识”
一课,我们可以先动态出示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只千纸鹤,再跑来两个小朋友分别手上也有一只千纸鹤,然后小朋友走到一起把纸鹤也放在一起,这时可以提问:你知道了什么?小朋友会给大家提出个什么问题呢?你愿意帮他们解决吗???通过这样处理,使原本静态的主题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帮助解决了问题,使数学知识的过程得以彰显。 2、 结合主题图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主题图呈现的是与学生联系十分密切的生活场景,那么如果我们结合主题图,使学生参与进来,成为主题图中的一员,既可以使学生提高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让他们在“动”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如“位置”一课呈现的是一幅教室的情境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两个小朋友的话来确定其他几位小朋友的位置。于是我就把这一场景运用到课堂中,先是让他们描述自己的位置,在描述的过程中我又不断加以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位置的编排特点,然后和他们玩“遥控机器人”的游戏:当我报一个位置时就请这个小朋友站起来和我打招呼。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身体动起来,脑子也动起来了。 3、 改动主题图让教材“活”起来 主题图是以“场景”
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个场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静态的。它往往无法同时兼顾儿童情趣、现实意义与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于一体。教学中对主题图的使用,是选用课本的,还是重新选择主题场景,是每位教师值得考虑的因素。其次要理解主题图之间的联系: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都很强的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只有理解了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理清其来龙去脉,才能做到教学时瞻前顾后,以防顾此失彼。教材在选取学习素材时,对联系紧密的教学内容呈现的主题图相对集中。如二年级(下册)“加法”这一单元,主题图的素材是学校公布的第七周各年级借书的数据,利用数的不同特点的组合(相加时不需进位、需要一次进位、需要连续进位)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素材是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提供了比较广阔的背景,学生可以从这样的背景中自主地选择、提取信息,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体会这些加法计算的联系和区别,以形成比较完整的认知结构。 最后依据主题图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能力: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主题图恰恰把握住了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我让学生自己在主题图上找平行四边形,学生不但找出了图中提示的角,还找到了楼梯、过道、球网上等等许多地方隐蔽的平行四边形。在寻找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特征有了初步感知,对平行四边形的特性也有了初步认识。尤其是对于“铁拉门中的平行四边形”设计原理的探讨,更是充分显示出学生喜欢自己去探索,自己去钻研的愿望和能力。 第三、 跳出主题图 主题图为教学呈现了一个例子、一种线索,是重要的,但又并非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实际需要,本着“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的理念,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看待主题图,在走进教材,领悟主题图的内涵之后,更要跳出教材,对主题图进行创 中沙中心校 造性地合理地处理,使其发挥出更大的价值。 1、变静为动,使主题图“活”起来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是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中的主题图,有很多时候再现的思维的结果,是静止的结论式的画面,缺少必要的思维过程,呈现静止的主题图直接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去提出问题。无形中使学生产生了思维障碍,不能清楚图的含义。因此我们可以变静止的画面,为动态过程性的出示,辅以情境式的说明。 比如“加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我们可以先动态出示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只千纸鹤,再跑来两个小朋友分别手上也有一只千纸鹤,然后小朋友走到一起把纸鹤也放在一起,这时可以提问:你知道了什么?小朋友会给大家提出个什么问题呢?你愿意帮他们解决吗???通过这样处理,使原本静态的主题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在紧紧把握学生思维的前提下,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帮助解决了问题,使数学知识的过程得以彰显。 2、 结合主题图让学生“动”起来 我们可以发现很多主题图呈现的是与学生联系十分密切的生活场景,那么如果我们结合主题图,使学生参与进来,成为主题图中的一员,既可以使学生提高参与数学课堂的积极性,也可以让他们在“动”的过程中领悟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如“位置”
一课呈现的是一幅教室的情境图,要求学生根据图中两个小朋友的话来确定其他几位小朋友的位置。于是我就把这一场景运用到课堂中,先是让他们描述自己的位置,在描述的过程中我又不断加以引导使学生初步了解位置的编排特点,然后和他们玩“遥控机器人”的游戏:当我报一个位置时就请这个小朋友站起来和我打招呼。在玩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身体动起来,脑子也动起来了。 3、 改动主题图让教材“活”起来 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表现的,而这个场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是静态的。它往往无法同时兼顾儿童情趣、现实意义与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于一体。教学中对主题图的使用,是选用课本的,还是重新选择主题场景,是每位教师值得考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