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00 KB
  • 2021-04-28 发布

语文(心得)之如何上好略读课文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如何上好略读课文 ‎ ‎  长久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略读课文不列入考试范围,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重视精读课文,略读课文成为“鸡肋”,甚者有很多教师根本就是跳过略读课文,最多也只是让学生自己看一下就一笔带过了。然而,略读课文占每单元三分之一的篇幅,肯定不是“鸡肋”来的。那么略读课文处一个什么地位呢?如何教略读课呢?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对略读课文教学的认识。‎ ‎  一、略读课文的编排意图及其教学目标。‎ ‎  (一)选材范围略读课文一般是选择故事性较强,文字浅显,趣味性浓,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又便于阅读理解的故事性作品或社科类作品。‎ ‎  (二)略读课的教学目标:‎ ‎  一是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二是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  (三)编排意图编者安排略读课文的教学,目的之一是要我们训练学生略读的能力,不要求咬文嚼字,只要求“粗知课文大意”‎ ‎;目的之二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 ‎  二、略读同精读的关系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熟习了例子,只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叶老已经十分精辟地阐述了精读与略读的关系,精读是略读的基础,略读是精读的补充,它们都是阅读的最基本的方法,有着各自不同的作用,略读与精读一样重要。‎ ‎  三、略读同精读的区别(一)基本模式1、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 ‎  2、略读课:更需整体把握,不宜肢解课文。建议采取几遍读的方法。如,一读,读对读通,口诵心惟;二读,画画批比,粗知大意;三读,交流收获(可以是受到教育启发的,可以是好词佳句的,可以是文章写法的,可以是读书方法的),积累语言。‎ ‎  (二)主要特征精读是以传授本质的,带规律性的知识为主要特征,重在“精”“细”;而略读课则是精读的延展与深化,教学略读课文的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准确地把在精读课文中所获取的基础知识、阅读方法、经验等迁移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 ‎  四、遵循原则:‎ ‎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这里同样提出了略读的要求。其实,在信息时代,略读更能迅速、便捷地获取大量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略读比精读应用更为广泛。由此可见,略读课文有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并非“鸡肋”。那么上好一节略读课须遵循以下原则:‎ ‎  (一)弄清略读课与精读课教学的区别。即把精读课学生学到的读书方法用到精读课上,让学生自学为主。对于高年级应多让学生谈谈自己学后的感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与思维能力。‎ ‎  (二)弄清教师的地位。在略读课上教师是配角,学生是主角,起穿针引线作用,如何能发挥的更好,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弄清,哪些需要你说,哪些是彻底放手的。‎ ‎  (三)备课要扎实。有的教师可能会觉得略读随便背背就行了,基本上是让学生自己解决阅读提示的问题就行了。可是我认为阅读提示的问题学生自学时就能解决,我们又何必要问能?因此我们在备课设计问题时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另外我们要比学生懂得更多,这也就要求我们备得一定要扎实,别仅仅是停留在教参给的资料中,要有一定的深度,要把学生没想到的我们要备到。‎ ‎  案例一:根据略读课的教学要求和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小英雄雨来》一课教学上,一名教师把教学目标定为:‎ ‎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雨来的英雄事迹,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2.练习用较快速度阅读课文,能说出每部分的主要意思;3.学会自读课文,提炼主要内容,给每部分概括小标题;从以上教学目标出发,深入到具体的教学安排中,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和结合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灵活运用个教学方法,力求改变传统的略读课文教学,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气氛,学会自读、感受阅读,实现略读课文的编排目标。教学理念如下:‎ ‎  第一,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略读课文要突出“略”字,略的是教师精雕细刻的精讲细说,强调学生“自读为主”,自始至终要让学生唱“主角”。‎ ‎  为了体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达到学生掌握知识、养成能力的目的,在自读课文教学过程中,要体现“自读”‎ 为主的原则,自始至终让学生唱“主角”,不要包办代替,不要强行“灌输”,要“放下包袱”,充分信任学生。教师在教学前,可先布置预习题,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自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全面准确把握重点、难点的基础上,不时地播下思考的“种子”在学生中生根发芽,最后达到“收获”的目的。条件许可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某个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辩论,充分展示学生的独特思维。在辩论中,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锻炼了能力。这样,就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小英雄雨来》一文,是篇故事性文章,要求学生通过自读,学会快速阅读,读懂文章内容;通过自品,体会作者人物描写的妙处,找出自己觉得最喜欢的句子;通过自悟,体会雨来小英雄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情感。‎ ‎  第二,不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导轻教。‎ ‎  强调自读课文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并不意味着贬低教师的“主导”作用,要教师退居二线,放任学生。相反,略读课要“略”就要求教师更加注重引导和控制。因此教师应下功夫认真备好课。在备课过程中,把握准教学重点、难点;设计好问题;安排好重点、难点问题讲解的突破口;甚至要预想到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可能会产生怎样的偏差;同时还要准备丰富的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为了使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出“导”‎ ‎,教师还应策划好课堂教学方法、程度,启发学生思考,评价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再有,略读课讲究的是让学生学会阅读,教师要教的是如何去快速阅读、如何把握文章意思,而不是教学生什么具体的字、词、句等实实在在的考试知识。重导轻教,不是让教师退居幕后,而是要求教师站在前台做导演做指挥家。《小英雄雨来》一文篇幅虽然比较长,但是文字也比较浅显,故事的吸引力很强,学生很容易进入到雨来的英雄事迹中。因而,本文的教学上,教师只要正确引导,学生就可以举一反三,教学也事半功倍。‎ ‎  第三,分清主次,突出重点。‎ ‎  略读课文教学上讲究“略”,但“略”不是让你一笔带过,简而化之。略读课文固然不能如同精读课文那样精雕细刻,详说细分,讲究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找准重点所在,明确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省去多余工夫,教学自能事半功倍。《小英雄雨来》一课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学会快速阅读,同时感悟文意。‎ ‎  第四,智育与德育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略读课文大多是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知识面比较广的文章,不做考试要求。因而,在教学安排上可以更加自由,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给教师把智育和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 ‎  首先,德育教育要从文章实际出发,有根有据。即是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拓宽知识,深化思想教育。如《小英雄雨来》一文中,“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的几次。为什么要重复出现呢?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如果我们教学时直接教学生:“这是‘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为了突出人物性格和思想”‎ ‎。学生只学到所谓的考试知识,根本就体会不到意义所在。应该不要急于告诉学生这是“什么什么”,而是先让学生找出每次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细心体会,结合教师的引导,让他们体会雨来那强烈的爱国情感。‎ ‎  同时,还要注意把自己的教学想法,贯穿于每一个环节,不要死守教案教条,要抓住每一个时机,因时制易,适时地渗透德育教育和拓展学生的各方面知识,而学生却不会觉得如同上思想教育课而乏味而抗拒。教学意图方能顺利实现。‎ ‎  为具体来说,略读课文我认为安排一节就可以完成了。很多教学参考书都是要求略读课文用两个课时的,如果这样的话略读课文就会同精读课文没什么区别,字词句篇、篇章结构,面面具到了。反而复杂化了,就没了“略”的特色,事倍而功半了。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小学高年级将淡化拼音、字词的教学,把这部分内容更多让学生在预习中解决,略读课文大纲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安排得当,一节课足以。《小英雄雨来》一课虽然篇幅长生字也较多,但同样是安排一节课。具体是如下开展这一课的:‎ ‎  1.安排学生根据自读提示预习。‎ ‎  新课改中,预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要求教师认真引导学生做好预习。因而,这名教师要求同学们根据自读提示预习,把生字和不懂的字词分别标出来,然后查小字典,标出读音,弄懂意思。在课堂上就可以省很多时间。同时,经过预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相当的了解,课堂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 ‎  2.课堂导入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整体体会。‎ ‎  略读课文教学,强调的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体,所以无论是预习还是课堂上,都是以学生自读为主。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更有针对性也更能培养学生阅读的技巧。(师:课文给我们讲了一个小英雄的故事。好的,同学们下面认真的自读一遍课文,然后告诉老师和其他同学,课文讲了小英雄怎样的一个故事?说说课文的主要人物有谁?)预习只是让同学们扫清文字障碍和粗知文意。课堂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是让学生们更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总体上感知课文。‎ ‎  3.初读环节后,学生整体上把握了文章,接着就根据课文所分的六部分,一部分一部分指导解决。(师:根据同学们的踊跃回答,同学们已经总体了解了课文。好的,下面我们就——解剖麻雀,一部分一部分来学习课文。看看小英雄分别做了哪些了不起的事。)由第一部分开始。‎ ‎  (师:快速地阅读着部分内容,思考这部分主要讲什么?并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然后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说说好在哪里?)这里就进入了第二环节,训练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而让学生画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正是培养学生自读鉴赏能力。再有,安排小组交流,目的是加强学生合作交流能力。‎ ‎  接着就是让同学们给这部分加小标题。这是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经此一部分的内容算解决了。接下来的5个部分,都是以这个框架来教学的。不过,会注意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配以生动的课件,防止学生因为模式相同而乏味,兴趣减低,注意力分散4.归纳中心,重点讨论一个问题。‎ ‎  这里同样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辅以引导和分析总结。让学生体会雨来的机智勇敢、热爱祖国、不畏强敌的精神。(重点讨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文中出现的几次。为什么要重复出现呢?作者的目的是什么呢?)5.总结和拓展。‎ ‎  略读课文一般都安排在单元最后,这样编排的目的除了迁移精读课文习得的阅读方法与人文内涵外,还应该让略读课文发挥总结与延伸的作用。每个单元虽然由一篇篇不同的文章组成,它们相对独立但又互有关联,作为一个整体存在,教学中不能彼此孤立,应该瞻前顾后,有机融合。尤其是排在本单元最后的略读课文,就应该发挥承上启下的作用。因而,在完成了本课文的学习后,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到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中。课将结束时,又安排对整组课文的简单回顾与畅谈。‎ ‎  (师:这篇课文让我们认识了,抗日小英雄——雨来,英雄不在年少。同学闷还记得这个单元的其他两篇课文吗?‎ ‎  师:哦!我们还见识了我们祖国开国大典的盛况,认识了虽然身在牢狱依然乐观不屈的革命同志。是的,是千千万万像雨来像牢狱中的同志这样的英雄,经过浴血的斗争,才有革命的胜利,才有盛况的开国大典,才有我们安乐的今天。‎ ‎  师:同学们课后阅读和收集有关于革命英雄、革命斗争的书籍和资料,想想自己的感受,下次我们将做专题的交流和展示。)这里既对本单元的学习主题作了总结与提升,同时又适时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学习的拓展与延伸,沟通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 ‎  五、实施“四环节”,导练略读课略读课文是单元的学步篇,目的在于让学生尝试运用读写方法,提高读写能力;而“自学交流——细读解疑——方法运用——品评提高”这“四环节的导练基本模式,则是体现略读课文编写宗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  (一)自学交流略读课文是作为学生从知识的掌握到运用的过渡。导练时,教师应根据学习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写方法细读课文,通过训练,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基于这一点,在导练略读课之始,教师应着力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再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自学、交流,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为下一步指导细读、运用方法打下基础。‎ ‎  例如,在导练《全神贯注》时,教师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文中的生字词,练习感情朗读,并且围绕”课堂练习“‎ 题进行细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第一课时的导练过程中,教师提出自学提纲让学生讨论、交流:1、课题应怎样理解?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可分几段?3、哪一段是重点段?其中哪些句子是重点句?4、学习本课,你有什么疑难问题?学生经过课前预习和课堂的自学交流,初步了解课题”全神贯注“指”精神高度集中,即专心致志地(做某项工作)“;文中写罗丹专心致志修改自己作品的事;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写”发现毛病“,第二段写”修改作品“,第三段写”忘了客人“,第四段写”客人感受“;重点段是第二段,重点句是”罗丹一会儿上前……情绪更为激动了“等句子。通过激疑,学生提出”课文为何写客人茨威格不但不生气,而且感触很深“等疑难问题。这样,既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又为第二课时的导练埋下伏笔。‎ ‎  (二)细读解疑小学生的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活动过程。就心理作用来看,阅读有其重要的心理意义,它既可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又可丰富知识,培养能力,还可陶冶性情,锻炼个性;就阅读过程而言,它是思考、评价、判断、想象、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就阅读的行为来说,它可让学生感知、理解、反应等。一句话,阅读是通过文字信息获取知识,理解意义的一种活动。‎ ‎  例如,在导练《全神贯注》的第二课时,教师以指导细读课文重点段,解决疑难问题作为导练活动的重点。在导练时,教师依据语言和思维互相依存的原理,首先指导学生朗读第二段,让学生从外表到内部,由语言到思维,了解作者叙述什么事件,抒发什么感情。在此基础上,着重指导学生反复读”罗丹一会儿上前……情绪更为激动了“‎ 等重点句子,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这些句子的内蕴——正是由于罗丹”全神贯注“修改作品,以致他修改完作品时忘了还有客人在里面,而准备锁门独自离开。这样,学生所提的第一个疑难问题得到了解决。之后,再通过引导学生读第四段叙述茨威格感想的语句,帮助学生解决第二个疑难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茨威格不但不生气,而且感触很深“的原因是受罗丹忘我工作的精神所感动。‎ ‎  此外,为了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并切实掌握表现中心思想的写作方法,教师特意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走一个来回“。做法是:1、指导学生独立默读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通过眼、脑的综合活动,正确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受到思想教育,陶冶性情,以达到文道统一的目的。2、引导学生精读描写罗丹修改作品的语句,从内部到外表,由思想到语言,品评这样具体描写的作用,让学生较深入地体会作者运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中心思想的写法,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为指导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三)方法运用方法运用,是指让学生运用学到的读写方法进行阅读和写作,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读写能力。阅读是内向的吸收,写作是外向的表达,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人脑的心理功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发展学生心理能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读写迁移规律,顺应学生写作的心理,指导他们运用所学的写作方法,从读到写,读写结合,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和发展。而这正是丁版教材编写的宗旨。‎ ‎  譬如,导读《全神贯注》时,教师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说一说:”你觉得罗丹有什么值得学习的精神?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想不想把这个人介绍给大家?“在学生普遍愿意把像罗丹一样的人介绍出来时,教师因势利导,提出习作要求:”学习课文‘突出中心,具体描写’的方法,以同样的题目,写一篇简短的记叙文。“在习作指导时,根据知识迁移规律,先让学生再次回忆课文第二段的写法,让学生加深对”具体描写,表现中心“这一写法的认识。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平时的观察,倾吐记忆,指导思维和想象。接下去,教师在指导学生立意、选材和布局谋篇之后,特别注意训练学生把内向的吸收转换成外向的表达,即学习课文”具体描写,突出中心“的方法,通过刻画人物的行为、神态来表现人物对工作或学习的认真和执着的精神。在学生独立进行准备的基础上,再遵循从说到写,说写结合的规律,指导学生分组(每四人一组)口述,再引导他们品评,然后抽样口述,帮助他们纠正不当之处,指出努力的方向,然后才让学生动笔写作。‎ ‎  (四)品评提高品评,就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作文与课文或他人的作品进行比较,看看自己的文章有哪些不足之处,从而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自改作文。修改作文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功训练,是学生对事物获得初步认识后进一步提高思想水平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最高境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修改文章不是什么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使它想得更正确,更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