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1-04-2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谈高中学生写作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谈高中学生写作资源的发掘与利用龙泉一中 孙文群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就学生写作时搜肠刮肚绞尽脑汁也“无米下锅”以及坐拥素材却不知从何下手的“有米难炊”的作文现状谈一点看法,做一点探索,意在为学生的写作找“源”开“流”。全文主要论述身边存在的写作资源的种类和如何利用这些写作资源两个方面的问题【关键词】写作 资源 开发与利用 自然 社会 教材 情感 思想 化用 面对作文,大多数学生总会感叹“想说爱你不容易”。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种:一是感叹每天的生活都很枯燥,平淡无奇,根本没有什么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二是手头掌握了不少素材,可写起作文来却总感到干巴巴死气沉沉——有米也不会炊。这其实是对写作素材资源的占有与利用的问题。关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新课标》中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多方面地积累和运用写作素材。”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要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利用者,为教育教学开发更多更广的资源。为此,笔者在平时教学中,积极探索开发学生的写作资源,引进作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帮助学生解决写作时“无米下锅”的困难,同时辅导学生帮助学生学习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和手法,巧用写作资源,来提高写作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写作水平。一、发掘写作资源———“胸藏万汇凭吞吐”生活无处不资源,学生是生活中的人,他们只是拥有一座金矿而不自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加以指导,使他们对熟视无睹的作文资源能“明察秋毫”。教学中,我把作文资源分为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教材资源和情感资源四大类,使学生有章可寻,有路可走。(1)自然资源 大自然丰富多彩、千姿百态,从浩瀚的宇宙到微小的虫蚁,都会给不同的人以不同的思索与启迪。“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四季更替的自然现象,引发出物是人非的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滚滚东流之水引发时光飞逝,生命短暂的感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给人以启示:客观事物是个多面体,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看到不同的景象,得出不同的结论。 大自然是丰厚、博大、无私、绚丽多彩的。思接千载,.那悠悠远远的飘渺的云,使同学们联想到远方的游子回归的身影,联想到祖国的统一大业;那蓊蓊郁郁苍翠的树,使学生们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旺盛;还有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宏大背景中所展示的生命的壮美,以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所阐释的时间的短暂与生命的永恒。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大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最为宝贵的财富。只要我们认真思索,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让大自然的万千景象奔涌眼底,让思维的触角多方接触,并用心去和大自然沟通,把自然属性和我们的现实生活与深刻体验联系起来,就会给我们的写作提供无限契机,并在与自然的心灵碰撞中绽放出思想的火花,从而写出立意深远的习作来。欧阳修《秋声赋》、峻青的《秋色赋》、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都是很好的典范。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对自然多加观察,多加留心,用心灵与自然对话交流,要学着因春天小草透绿而感悟到新的生命诞生,因秋天叶落而叹惋美好的东西是多么容易消逝。然后把这些心灵感悟用笔生动描绘与阐述,不难写出立意深刻与新颖的作文来。(2)社会资源学生学习紧张,观察了解社会和深入社会实践的时间有限,而且他们的生活空间比较狭窄,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生活空间只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因此,有些学生写作的时候取材的范围不广,视野不宽,总是写一些学校琐事,内容老套,既缺乏可读性,立意也难深刻。但身处社会之中,一个学生又怎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与社会隔离呢!再仔细想想,学生难道真的没有时间了解社会?平时看报纸,听新闻,上网,不正是了解这个社会的好时候?课余三五成群谈天论地时。不正是拓展视野,提高认识能力的时候?因此作为一个语文工作者,应相机而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从各国大选到伊拉克战争,从奥运风云到西部大开发,从教育改革到法制建设,从韩寒、郭敬明到姚明、刘翔等,只有关注这些社会热点话题,焦点人物,才能灌输学生一种为人的责任感,才能训练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使之能纵观古今中外,笑谈天下风云。作文才能紧贴时代生活,与时俱进。 (3)教材资源学生的大量时间是花在对教材的探研中,高中十几门学科累加起来的一叠厚厚的教科书,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库。语文教师应充分重视这一“资源”,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再现于作文中,那么,学生的作文一定不是干瘪之作,而是拥有丰富的知识底蕴的“大气”之作了。
首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的知识。就文章的内容看,学生能博采众长,将诗词歌赋、文学经典、名家名言、典故轶事点缀在自己的文章里,不仅能大大丰富文章的内容,还是作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使文章神采飞扬。而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均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不就是作文最好的材料来源吗?教师应鼓励学生多读、多背课文,特别是大纲中要求背诵的篇章,应及时督促学生背诵并经常复习,而一些未要求背诵的优美句段、独到的观点看法、生动的事例,教师也应时常提醒学生,让他们或摘抄,或熟读,把分散于各册课文里的名言、典故、观点等对写作有用的材料存储于自己的脑中,这样写作的时候便洋洋洒洒下笔千言了。去年高考中很多优秀作文,就是运用大量的诗文佳句,让文章满口生香,诗意盎然而获得满分和高分的。其次,应学会将各科的知识融会贯通于作文中。生动的历史故事、广博的地理知识、丰富的电脑世界,甚至深奥的理化知识,都能成为作文“入味之药”。(4)情感资源雨果有句话说得好:“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心灵。”人的心灵,辽阔无比,深邃无比,璀璨无比。它是千百年来从大作家到普通百姓说不尽、写不完的永久题材。 欣喜若狂,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杜甫正是沉浸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巨大惊喜中,才有“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的佳句。悲痛欲绝,是写作的情绪,也是写作的内容:鲁迅正是 “深味”着“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才得以把“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刘和珍君的灵前。心灵是最阔大的,心灵也应该是最自由的。环境的局促,也不应该妨碍心灵的驰骋,也不妨碍审视心灵,记录心灵的活动。欧阳修马上、厕上都可做文章,毛泽东说自己的好几首词都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仄仄的马背,颠簸的行军,或许就不会有“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诗句。这样看来,逼仄的环境,往往能引起心灵的激荡,恰恰能成为诗情文思的出发点或催化剂。监狱,这个最恶劣的环境,却使伏契克作出《绞刑架下的报告》;谭嗣同用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大写一个“人”
字!身陷囹圄,他们更自由、更深刻地审视自己的灵魂。而我们的学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有着阳光一样的心情,也就能催化出阳光般明朗纯净的习作。有时年轻的心在风暴中展转浮沉,提示我们去思考生活和心灵的复杂性。学生小小的心就是一个博大的世界。他们的幸福、欣喜、平静、忧伤、沉痛、迷惘都是他们成长的记录,把自己的心路历程表达出来的过程,也是洁净灵魂和提升灵魂过程。写作,又怎能放过这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只要指导学生把宏观写作资源细分,作文时知道从哪个资源库里拿“米”, “香喷喷的米饭”准能新鲜出炉。二、利用写作资源———“笔有千钧任翕张” 我们要对生活一览无余,方可对生活了然与心,素材才能信手拈来;然而“胸藏万汇”,未必“笔有千钧”,因为生活有如同一座金矿,必须经过“淘金者”的千淘万漉才发掘出真正的黄金,经过精雕巧琢才能制出光彩夺目的作品。( 1)“我思故我在”——思考生活张志公先生早就说过:“要作到‘辞达’,怕是要在两方面着力。一方面是训练思想,一方面是训练基本功……一个人如果头脑不清楚,要写的意思自己还没有想清楚,稀里糊涂,那是很难作到‘辞达’的。(《“辞达而已矣”》)确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果不用思想的火花去照亮它,那么就可能是一堆废料,这就要求学生有一双“慧眼”
,对生活明察秋毫,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有人在集体中生活了几十年,对周围的人与事的了解也不过限于皮相,而有些人却能在不长的时间内,很快地把握他所处环境的特点和实质,如鲁迅的《社戏》《风筝》,朱自清的《背影》,写的都是身边的平凡小事,却都成了脍炙人口的名篇。这中间的差别还是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说得好:“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这里关键是一个“思”字,因为有“思”,他们能见人之所未见,能比别人更深刻地认识生活和驾驭生活。《新课标》中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所以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事物,善于观察外部世界,还要敏于感知,勤于思考。一花知春,一叶知秋,一事一物都有必然的前因后果。不仅要观察记录,还要发掘其内在的深刻意义,渗透自己的观点。文成于思,思源于识,没有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思考就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无“思”无“识”,文思就会枯竭,文章就少思想的光芒。(2)“老曲新唱”——推陈出新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