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50 KB
  • 2021-04-28 发布

语文(心得)之情境性学习与“1121”语文课堂教学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情境性学习与“1121”语文课堂教学 ‎ ‎  【摘  要】“1121”课堂所倡导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生积极、高效、愉悦的构建知识的过程。本文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的“情境性学习”理念,对“1121”语文课堂教学环节做了一些具体的实践探索,以期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追寻“1121”语文课堂的最佳学习效果。‎ ‎  【关键词】情境性学习 “1121”高效课堂  创设情境  带入情境  融入情境  升华情境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应该被看成是对于教师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依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情境性学习”这一概念。也就是说,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创建具有学习背景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下,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探索,积极交流,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  “情境性学习”主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以可感形象为主体的情境,激发学生生成对学习任务的积极情感态度。同时,它又强调学习过程是学习者独立、合作、讨论,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经验的过程。‎ ‎  在我校“1121”高效课堂改革背景下,我们借鉴建构主义的 ‎“情境性学习”教学理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一系列具体实践探索,一步步实现着“1121” 高效语文课堂的美好憧憬。‎ ‎  一、学案导学  创设情境 ‎  在“1121”高效课堂中,特别强调“导学案”的科学合理、实用高效。我们在注重“导学案”知识点编制的基础上,结合学习任务内容的特点,强化学习背景的情景效应,让学生在创设的背景情境中进入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热情。‎ ‎  导学案的情境创设是在教学目标指导下,切合学生学情特点,创设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情境的创设不是随意而为,更不可为情境而情境,而是依据对教学单元及每节课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分析,创设有助于教学环节顺利进行的有效情境。‎ ‎  以我们“唐诗宋词”的教学过程为例:‎ ‎  “唐诗宋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可谓民族精魂的结晶,为了让学生深入地走进这个瑰丽的世界,享受民族文化的滋养,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们特别在每个环节的导学案中创设以下相应的教学情境。‎ ‎  ★开篇的导学案中,我们首先按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时期,简介唐诗的发展概况,放在“拓展阅读”‎ 模块,重点讲述每个时期唐诗的特点、代表人物、代表流派、代表作品。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渐渐地深入了解唐诗,从宏观的角度,整体建构对唐诗感知。‎ ‎  ★在“杜甫专题”的导学案中,把杜甫的创作历程融入其跌宕起伏的人生旅程,以“‘悲天悯人’感杜甫”为题,用一缕缕脉脉柔情的文字将学生领进“千秋诗圣”波澜壮阔的生命画卷,跨越千载,与那个厚重的精魂同呼吸、共命运……‎ ‎  ★在《兵车行》一文的导学案中,以“千古赤子心”为题,我们给学生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 ‎  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  这句话出自孔子的弟子曾参之口,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曾参的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读书人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任,路途遥远。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吗?直到死才能罢休,不是很遥远吗?要担负这样的使命,没有坚毅宏大的品格是不行的。” 我们知道孔子所讲的仁道,精神就在于以仁爱的态度来对待国家、社会和他人,为此就要承担起救世救人的责任。而曾子在进行仁德教育的同时特别强调人生的理想和坚定的意志。读书人必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弘毅就是抱负远大,意志坚强。对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来说,远大的抱负、坚强的意志,是缺一不可的。‎ ‎  曾参的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的所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换一种表述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所为了。在中华民族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君子,在自己穷极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 ‎  下面,就让我们走入这样一位君子的字里行间,去感受那份横亘千古的赤子之心……‎ ‎  二、问题引导  带入情境 ‎  “1121”高效课堂提倡学习任务的问题化,学生有关学习任务的完成是出于实际问题的需要,这是学生在建构知识过程中思维活跃发展的动力。结合我校“1121”高效课堂的这个特点,我们在问题的设置过程中,引进情境因素,使问题的出现促进情境生成,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眼前学习任务发生思维冲突,从而把学生带入学习情境,积极主动地去思索、探求未知,建构自己的知识世界。‎ ‎  以我们《史记》的教学过程为例:‎ ‎  让学生自己真正从心底感知,行走在《史记》的字里行间,领略生命绽放的鲜亮本色,我们曾在开篇一课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  1.在讲授《史记》的第一节课上,让学生首先书面写出:如何看待《史记》和自己的关系?‎ ‎  学生的回答几乎只有这一条:高考做文言文的需要。‎ ‎  随后,我又给出第二个问题:‎ ‎  2.书面回答:你如何看待司马迁这个人?‎ ‎  忍辱负重、坚韧 、坚强、才情横溢、伟大的智者……意料之中的回答出现在眼前。‎ ‎  接着,我又给出第三个问题:‎ ‎  3.在司马迁的人格品质中,你希望自己拥有那几个?‎ ‎  当这个问题出现时,我明显察觉到课堂上有了一种异样的氛围,也许那就是兴趣的花火。我随即说道:‎ ‎  这个问题大家不用说出,就让他活跃在你的心里。我们知道,当奇耻大辱将司马迁桎梏绝望的那一刹那,司马迁似乎成了天地间最冷静、最纯粹的灵魂。他清醒地望着眼前的这个世界,仿佛看到了红尘真正的模样。一支笔,沾着冰冷的心流淌的热血,将历史汇聚在的那个角落,成了历史长河中不朽的光芒——我们称它——《史记》。今天让我们开始靠《史记》更近一些,去感悟那些人、那些事,还有那绵绵的岁月……让我们年轻的时光收获鲜亮的颜色。‎ ‎  课堂上随即响起的掌声告诉我:讲台下的年轻生命开始向往《史记》字字句句,向往一个别样的世界。‎ ‎  三、独立自主  融入情境 ‎  “自主课”是我们“1121”‎ 高效课堂重要环节之一,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完成学案中的学习任务。导学案的编制,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任务的具体内容,从知识点的角度引导学生去逐步完成自我知识点的建构,其关注的重点是文本涉及到的知识点。而我们在这个环节中,以精心创设的相应情境,来积极配合导学案目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一定的学习情境中,积极愉悦地投入到学案的自主学习中。‎ ‎  以我们《陈情表》的教学过程为例:‎ ‎  1.选择《琵琶语》为背景音乐,先以悠扬的乐声触动学生内心情愫。‎ ‎  2.伴着乐声,引导学生进入导学案的学习情境:传世文章,必以情见长,以辞为辅,情辞相宜,才见品性。《陈情表》堪称中国文学史上一篇至情至诚的经典美文,世称“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同学们,李密到底是以怎样的文辞汇聚出如此感天地、泣鬼神的至孝情感?文中的字字句句又怎样得将作者的情感缕缕传延?又是哪些关键字词将作者的内心情感呈现你我眼前……‎ ‎  就在我们的学案中,也许就有你要找的答案。‎ ‎  3.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我悄然点起,看着讲台下一个个惊奇而兴奋的眼神,我趁机把我关于学习内容和过程的设想告诉大家 :‎ ‎  首先,独立完成导学案的有关内容。‎ ‎  其次,把学习任务分给各个学习小组,重点关注文言字词知识点的梳理、分析、整理。‎ ‎  然后,建议学生各知识点的梳理过程,紧紧围绕“情”字展开。剖析李密如何运用文言字词表达自己的情感。‎ ‎  最终,每组选派一名代表,走上讲台,将本组整理的本段文言知识点讲解给全班同学,并提出本组疑问,大家共同解决。‎ ‎  就在我话音落地的刹那,学生们那按捺不住的气息迎面向我扑来,有几分惊奇,还有几分匆忙,但更多的是一份份渐渐而生的热情。‎ ‎  在“1121”高效课堂上,我们就是让学生在“问题”和“情境”的交辉中,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成为名副其实的学习活动主体。而我们情境创设,就是为了让学生伴随着一定情境,更积极地感知问题、更深入地理解问题、更准确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自我知识的建构。‎ ‎  四、合作探究  升华情境 ‎  在我们“1121”的语文展示课上,需要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合作互动的活动中来,更需要我们随时准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习小组内部及小组之间以及师生之间进行合作互动,在一步步的展示、追问、解疑、探究过程中,将每一个知识点清晰地建构在脑海中。‎ ‎  以我们《陈情表》的教学过程为例:‎ ‎  在《陈情表》展示课堂上,第四小组同学在展示:‎ ‎  文中第四段:“‎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愿”字解释为“希望”。‎ ‎  这时,有同学对此提出了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两个“愿”在此解释为“祈求”“乞求”“盼望”,是不是更好一些。一些同学随即附和赞同,也有同学都坚持原有的解释。‎ ‎  我便让持“祈求”“盼望”意见的学生阐明自己观点,他们解释说,只是从李密的处境和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考虑,一个亡国之臣,在当时一语不慎便遭杀祸的时局之下,“祈求”“乞求”之意更哀婉凄楚,更能打动世人之心。‎ ‎  当同学们把目光聚集在我身上,等待我做出最终判决时,我突然意识到,既然“热情的火焰”已经燃起,我何不助其火势,我随即将这个疑问作为一个论题,再一次放回学生面前,根据所持见解分为两个大组,进行集中讨论探究,就自己的答案给出合理有力的依据,并上台加以说明。‎ ‎  可是等到双方同学上台一番辩驳之日到来时,更更大的惊喜又来了:是两方代表一起走上讲台——通过双方课下多次讨论,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 ‎  他们首先以《古汉语常用字典》《古文观止》《辞海》以及相关的赏析文章为例,认为文中两个“愿”字符合“希望”‎ 这一意项所表达的劝说之意,但结合文章所表达的情感来看,李密书此表就是要以挚情深深打动晋武帝,结合李密身份地位和当时处境,“祈求”“乞求”“盼望”之意更符合这一情境的需要。所以最终结果,大家选择后者。看着学生们如火焰般的笑脸,我把精心准备的资料紧紧合上,因为,我看到了我看到了最满意的答案。‎ ‎  这样的展示课堂,可以说是我和学生“同呼吸、共命运”,学生和我都是课堂的主角,一起把我们的热情融入进文本的字里行间,把我们激情洒遍课堂的每一个角落,而这一切,都源于课堂情境的升华。‎ ‎  在“1121”的语文高效课堂上,“情境性学习”理论给了我们深刻启发,同时,我们也在“1121”的语文高效课堂上,给“情境性学习”理论一件件实践旅程的行装。我们深深懂得,任何一种教学理论的运用,都需要在实践的磨练中才能濯濯生辉。我们也将一如既往地借鉴各家之长,在实践的不断探索中丰富完善“1121”的高效课堂,妆点我们一中缤彩纷呈的课改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