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50 KB
  • 2021-04-28 发布

语文(心得)之让朗诵艺术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诵艺术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让朗诵艺术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诵艺术 ‎ 语文论文之让朗诵艺术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诵艺术 ‎ 语文论文之让朗诵艺术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诵艺术 ‎ 语文论文之让朗诵艺术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诵艺术 ‎ 语文论文之让朗诵艺术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诵艺术 ‎ 让 朗 诵 艺 术 给 课 堂 注 入 新 的 生 命 力——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朗诵艺术                                        金陵中学河西分校仇巧芳 摘 要: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古老艺术,朗诵曾经在中国的语文教育中担当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近代以来,它却渐渐淡出了中国语文教学园地。本文在分析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教学弱化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在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朗诵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朗诵技能、如何真正把朗诵艺术引入课堂教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思路。关键词:朗诵艺术,初中语文教学,应用 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诵是朗读的更高层次,它是指清晰、准确、响亮、有感情地把文章表达出来,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朗诵作为一门口耳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文字作品的出现,它应运而生。《孟子》中曾说:"诵其诗,读其书"就明显反映了先秦至更早时期的朗诵盛况。古代人们把朗诵叫吟诵或吟咏,在许多文学作品以及史料中都有记载,古人的那种饮酒赋诗,以诗会友,低吟轻诵。古人对朗诵的作用也有不少精辟的分析,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在中国的私塾教学中,读也被放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世纪末本世纪前半期成长起来的大批国学大师、学贯东西的学者,如鲁迅、郭沫若等,都经历过私塾诵读阶段,正是这个阶段打下了他们深厚的语文基础。由此可见,从古至今,朗诵在语文教学中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朗诵是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把无声语言变为有声语言,它在语言活动中的影响远比文字大得多,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的朗诵艺术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理应受到重视,否则就会像吕淑湘说的那样:"撇开语言教文字,这是一种半身不遂的语文教学。"⑴一、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教学的现状   ‎ ‎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分听、说、读、写四方面的能力。随着语文学习的日益功利化,即唯考试为中心,朗诵逐渐由本来应该占据的中心舞台上退了出来。近些年,各种各样的教学改革相继出现,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仔细思考,这样那样的模式大都围绕一个"讲"字,很少有人真正重视朗诵,真正把朗诵作为教学目标加以实施,真正放开时间让学生去感知、去品味的还是很有限。反观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朗诵教学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的被弱化,学生朗诵水平每况愈下。走进初中校园,很难听到"书声朗朗",取而代之的是此起彼伏的老师的讲课声和令人窒闷的学生考试做题的场面。笔者曾做过调查,初中学段三个年级分别抽查了20人,分别从现行的初中各学段六册课本中各选一篇散文和文言文,让他们进行朗诵训练。结果显示,散文达到朗诵要求的仅2人,读完后不出语音差错,注意了停顿的5人,无读音错误,仅为认字读书的15人;文言文情况更糟,不出读音差错的仅11人,会断句、知道停顿的简直凤毛麟角。初中学生的朗诵情况实在令人堪忧。初中新课程改革,重点进行了语文课程功能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阐明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二是突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教学中的地位,并根据课程的特点,将其贯穿于各种阶段的目标中;三是强调了人文素养主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不是靠灌输。在我们大学的外国文学课上,老师就是通过朗诵来完成诗歌的讲解,或是通过小品表演形式理解小说,让我们积极主动参与,使我们印象深刻,即使再晦涩难懂的诗歌或是小说片段,也会被我们演绎得生动形象起来。由此我也得到了启示,如果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能够灵活运用朗诵这门古老的艺术,初中语文一定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从而丰富和发展现代语文教学技术。二、朗诵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特殊作用琅琅成韵的朗诵,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浏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朗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之间对语言那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⑵另外,吟咏朗读可以使学生领悟作文之道。我国传统的语文教育,主要是通过吟咏、诵读、背诵,让学生直觉体悟言语规律,从而达到语言运用的阶段。我们需要对这种民族化的传统语文教育经验加以整理、继承与发扬,而不是简单斥之为"死记硬背",弃置一旁。要改变目前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局面,万万不可对朗诵掉以轻心、等闲视之。目前中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对朗读教学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考察,并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初中阶段,学生不大可能再像小学时那样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语感能力的发展常呈停滞趋势。强调朗诵,无疑是一条有效地提高语感水平的捷径。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年龄在14到16岁上下,身心发展处于青年前期的状况,与小学生相比,语文学习的自觉性、目的性、思辨性、独立性等方面已有了明显的进步。从表面上看,初中生上课提问、答问的热情不象小学生那么显露,实际他们更注重自觉地接受启发,主动地进行思考,他们对参加演讲、辩论、听长篇报告等比小学生生表现出更大的兴趣,因此在这个阶段适当运用朗诵艺术进行语文教学,会收到良好的成效,使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对课文产生较深刻的理解与共鸣,实现书面文字向阅读个体主体认知的飞跃,实现"语"和"文"的真正合一,具体来说,朗诵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如下几点作用:(一) ‎ ‎ 阅读方面阅读过程中,读者把作用于视觉器官的外部语言转化为内部语言,这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首先由视觉感知文字信息,再由传导神经将文字信息输入大脑,然后大脑中枢神经从中提取所需的信息。与此同时,读者要经历一系列的判断、推理、分析、综合、抽象、归纳、联想、想象等复杂的思维过程。既有从内容到形式的顺向思维,又有从形式到内容的逆向思维;既有从整体到部分的发散思维,又有从部分到整体的聚敛思维;既有纵向思维,又有横向思维;既有形象思维,又有抽象思维。正是在这些复杂的思维过程中,理解读物的意义,获取需要的信息,同时又发展智力和创造能力。‎ ‎ ‎ ‎     ‎ 语言是一种工具,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我们更应该强调语言工具的功能本质,即表情达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以语言文字为表达形式的各类文章(课文),特别是诗、词、歌、赋、小说、剧本等文学作品,其字词句篇之中无不蕴含着作者对人、事、物的强烈的思想感情和主观态度,无不以情动人,以情寓理,以理驭情,这是语文阅读教学在教学内容上与数理化等其他学科教学的显著区别。欲使语文阅读教学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愿望,从而产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突出情感因素,以情动人,教出情味,即古人所说的"披文以入情"、"因情而觅理"。不论是教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或是教说明文或议论文,都应该引导学生领会、体验课文的语言形式所传达的作者的憎爱之情,褒贬之义,使学生在情感体验过程中理解字词句篇的含义和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在阅读过程中,运用朗诵艺术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1、体会文章的感情美  古人云:"诗缘情","情动而辞发"。通过朗诵,学生能体会作者的感情,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更深入的理解作品。  例如,杜甫《望岳》中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万物的豪情;;老舍《济南的冬天》的绵绵乡情,冰心《纸船》中对母亲的款款深情等等,学生们好好把握了,方能读出味来。文章的感情并不单一的,如鲁迅《阿长与〈山海经〉》中既有对阿长的厌恶,又有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另外,文章言尽而意无穷处,更需细心揣摩。  2、再现文章的形象美  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使之在学生心中形成"内心视象",当自己的"内心视象"与作者契合了,也就深得文章意旨了。  例如,《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读的时候,要浮现出这样的镜头: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只有再现了这些情景,学生才会不自觉地把这些形象意会,这也能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的能力。  3、理解文章的思想美"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古人读书当是诵读。朱自清先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意义的获得一半在声音里头。他说:"要增进学生理解和写作的语文能力,得从正确的诵读教学入手",文章要由老师、学生反复读,"有时还得背诵"。深刻理解文章思想是朗诵的先决条件,同样,学生也因朗诵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朱熹也有同样的体会:"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字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4、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朗诵,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位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诗歌语言的形象、精炼,小说语言的个性化,散文的抒情性,议论文的逻辑性,记叙文的叙述性,这些都只要学生用心去读,久而久之,培养了语感,进而化为自己的东西,终身受益。无需举例,借一句古语为证:"旧文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二)  口语表达方面语文教学,永远都是语言运用的艺术。即使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普遍推广应用的时代,语文教学这一基本方式和特点也是不会改变的。朗诵内容的情感性和朗诵思维的情境性要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同时又具有清晰严密的逻辑性,能够再现作品中的形象和画面,成为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所叙述、描写的形象、画面的艺术再创造,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作品,这些都离不开朗诵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的新异性是无意注意的最重要的原因。新异的异乎寻常的刺激最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相反,千篇一律、刻板、多次重复的事物是很难吸引人的注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刺激物的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本身就应该是一种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适当运用朗诵艺术,使文章听起来活泼新颖,富有情感和魅力。总而言之,都应当对学生是一种新异的刺激,易于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引起学生的模仿和学习。法国雕塑家罗丹说:"在艺术中,有风格的作品才是真的。"据此,我们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有独特风格的朗诵教学才是真正的艺术。或善于条分缕析,准确严密地阐明事理;或善于形象生动、绘声绘色地描述事物;或善于简明扼要、冷静客观地叙述;或诙谐幽默、富有情趣,善于诱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等等。朗诵作为口语教学的有效途径之一,语文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所重视和加强,这对于学生整体语文成绩的提高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能力和素质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通过反复朗诵,学生便能结合上下文准确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实现对文章的理解,多读还可以背记佳词妙语,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期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勤输养料,多作准备,他们日后的"说"和"写"才有源头活水。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与训练,引导他们通过持之以恒地练习,提高自己的朗诵水平。三、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诵的指导与训练   ‎ ‎ 朗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朗诵的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才能坚持以朗诵为主,并强化朗诵的指导和训练。1、教师要加强示范朗诵出色的朗诵就如同一首词曲兼美的歌,营造出令人沉迷的艺术氛围,加强范读,要求教师一定要练好朗诵的基本功,要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熟练掌握朗诵技巧。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朗诵兴趣,从而增强学生对语文的感受力。2、加强朗诵的指导和督促由于相当长的时间以来,大家在语文教学中不够重视朗诵,致使朗诵能力成为学生的弱项,朗诵知识对于学生几乎是一片空白,因此,极有必要加强对朗诵的指导。对朗诵的指导应从督促学生讲普通话开始,这是训练朗诵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接着,要结合朗诵实践,传授给学生一定的朗诵知识,使其有"迹"可循,不至于漫无目的,无所适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诵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片畅想的天空。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诵方面长期存在两个失误:一是学生课堂朗诵少,二是放录音或教师朗诵多。课文录音我们已无可挑剔,甚至某些水平较高的教师与课文录音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准确的朗诵,圆润的发音,感情的把握等等,无不让人交口称赞。如此以来,教师个人水平得到较好的发挥了,但在佩服之余,我们应该想一想,在教师读之前,学生有没有读过课文,对课文内容理解了吗?对文章的感情吃透了吗?若没有经过学生得自主探究,教师就读了,那么学生就可以完全模仿教师去朗诵,甚至也可以读得声情并茂,但却没有真正理解,充其量只是学到了一点"形"而已,真正的"神"却领悟不出,形神兼备也就无从谈起。针对这些失误,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自我朗诵体验,倡导"四步读书法",即读准(要动手查字典)、读畅(要反复读,达到熟练)、读情(要分析内容,把握感情基调)、读境(要发挥想象,仔细品味),如此步步深入地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由深入浅地把握课文,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读出来的声音才不会空洞无物,矫揉造作,特别是最后两个层次,学生在有感情地朗诵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用"内在的眼"去看作者描绘的世界,用"内在的耳"去倾听作者的心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看法又都是深邃的,有鲜活生命力的,因为这不是别人强加给自己的,而是植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此时的朗诵就不再是"见字出声",而是"内明于心,外达于人"了。‎ ‎ ‎ ‎       ‎ 因此,教师在课前要布置朗诵预习作业,课堂上要检查,检查后要有中肯的评价,具体的指导,应适当给予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课后还要布置朗诵作业,不仅读课外的美文,鼓励学生对文质兼美的文章熟读成诵。3、加大朗诵的训练量一节课,应保证一定时间用于指导学生朗诵,而不是进行琐碎地分析,课堂上朗诵的形式要灵活多样,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持稳定,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同时也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如果整节课总那么一两种读法,必然会败坏学生的胃口。什么样的课文内容,什么样的阅读要求,采用什么样的形式读最合适,教师要安排得恰到好处,并让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各种读法。如放声朗诵一般适合于课前预习、初读感知和导读理解之后地欣赏性阅读;轻声朗诵用于思考难度一般的问题;指名朗诵的优势就是一个人读,大家听,边听边思考,思维流畅;齐声朗诵一般适用于阅读诗歌,较短的课文和长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部分,优美的片段,精妙的描写和气势宏大,语言激昂的文章也适合于齐声朗诵,齐声朗诵能鼓动学生情绪,唤起阅读兴趣。此外,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和特定情境,指导学生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读出不同的情感体验,或舒缓或急促,或高昂或低沉,或喜悦或悲伤,或激动或惊讶……教师要经常选用一些典型句段具体教学生如何把握重音、停顿、语速,如何准确得体地表情达意。要通过多指点、多试读、多评价来训练学生真正读到位。这样,给足时间让学生练,加上有效地指导和督促,便能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一旦学生领悟到朗诵的妙处,便会沉醉其中,欲罢不能了。读得多,读得好了,语感具备了,语言材料也充实了,再辅以语言知识的点拨,学好语文就不会是件难事了。四、将朗诵艺术真正引入初中语文课堂的具体策略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仅动手、动眼、动脑,而且必须动口,大声朗诵,使学生克服由于口语表达较差而引起的羞于开口的状况,让全体学生无一遗漏地真正"动"起来,形成朗诵的氛围,那么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该如何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受到朗诵的情趣和快乐呢?   ‎ ‎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自己说"传统语文教学重在教师的讲授,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一堂语文课,学生没有多少机会阐述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坐享其成的听课习惯养成也就不愿积极发言了。另一方面,一些学生从家长或社会吸取"少说为佳、言多必失"的教训,怕因说错话而受到教师的批评、其他学生的嘲笑,不敢多说,这样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也使原来活跃的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了。这就需要广大教师敢于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转换角色,多充当聆听者,将课堂这个舞台真正交到学生手里,为他们创造一个最佳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几分钟谈谈昨天的报纸、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或时讯、自由讨论,畅所欲言,以培养他们敢于说话的能力,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敢于置疑,围绕教材、旁征博引,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2、营造活泼多样的课堂形式,课上让学生"尽情玩"   ‎ ‎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调动学生爱听、想说的积极性,所选的内容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生活,是他们所关注、关心的话题,形式上更要活泼多样,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设备,让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情趣盎然的环境中自主训练。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情节发挥丰富的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根据文章主旨进行小型辩论赛,这样有趣的活动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学习文章的兴趣,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诵能力。另外,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开展成语接龙、音乐、诗词欣赏、演讲比赛、改编课本剧等形式各异、风格活泼的朗诵训练,丰富了语文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之中,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比如,在学习了初一第一单元的诗歌之后,根据本单元要求,进行一个综合性的学习,可以给学生布置合作学习课题--诗歌研究欣赏。先由一组同学商量决定一个研究专题,然后,小组各成员围绕这个研究专题,利用自己可以调动的资源,搜集有关方面的材料,然后搜集整理成小论文,最后全班交流。这样可以极大的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另外还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也以小组合作形式出现,要求每组完成一个节目,形式不限,可以是单人的,也可以是多人的,配上表演,这虽不是独创的形式,但通过这种学习,使学生对诗歌可以有更全面的认识,而不只是停留在课本上。3、依托中外经典名著,课后让学生"动手做"《课程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篇目,其中不乏中外名篇。比如吴承恩的《西游记》、施耐庵的《水浒》、老舍的《骆驼祥子》、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高尔基的《童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罗曼·‎ 罗兰的《名人传》等非常优秀的作品。学生们一次读完,是很困难也是很费时的,而且,作为初中生来说读起来也未必有趣。不读却是语文学习的一大忌。为了能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能更上一个台阶,可以把朗诵艺术引进名篇的阅读中来。我们可以这样设计:每组一学期完成一部书的研读,读哪部书由小组成员决定,但每组不重复。然后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是粗读,完成对所选名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故事背景等的了解和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每周给学生一节课时间,交流粗读进程和展示小组学习成果。第二阶段是精读,要求学生对小说中的语言、人物、环境等各方面作更彻底地学习,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熟悉的信息手段,通过朗诵优秀段落、小品表演、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表现,更深入的学习这些名著。这阶段也每周给学生一节课,让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合作成果。这样通过组内交流,组与组的交流,学生对所读名著认识深刻,对没有读的名著,通过其他组的介绍,一样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   叶圣陶曾说:"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和理法化而为读者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学生的朗诵的过程其实是广泛吸取语言表现力营养的过程。通过反复朗诵含英咀华名篇名句,学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应用那句章。不仅升华了妙笔,丰富了语言,也开发了思维,培养了情感。随着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辞不达意、言不及义的现象便会自然减少,随着语言技巧的丰富,学生会逐步改变心虚笔拙、木讷无文的窘状。这样就可以取得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了。‎ ‎ ‎ ‎       ‎ ‎    注  释(1)吕淑湘《吕淑湘语文论集》,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326页。(2)(清)唐彪《家塾教学法》,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年版,92页。 ‎ 参考文献杜伟东《朗诵学》,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一版王宇红《朗诵技巧》,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谢伦浩《如何成功朗诵》,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年1月第一版郭鸿雁《朗读教学与语感培养》,《教学艺术》,2004年第4期杜伟东《普通话朗诵教程》,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一版任云桦《追求语文教学的丰富性》,《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3期中国教育学会教学法研究会《语文教育学引论》,高教出版社,1996年5月第一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