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11 KB
  • 2021-04-28 发布

精编《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多篇(三)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摆脱贫困》一书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和富有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思想深刻,发人深省,催人奋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摆脱贫困》观后感心得体会精选多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一: 闽东是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但在书记同志看来,物质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头脑中的贫困。一方面由于缺乏行动指南而陷入思路贫困或思想贫困,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行动的价值目标和人生信念而陷入信念贫困。这本书之所以取名《摆脱贫困》,意在突出语义双关,强调摆脱物质贫困必先摆脱思想贫困,而摆脱思想贫困必先摆脱信念贫困。 其一,摆脱思想贫困就要解放思想,自信自尊,崇尚行动,实事求是。为了克服闽东地区长期贫困造成的怨天尤人的消极情绪和人穷志短的自卑意识,书记同志提出了弱鸟先飞的辩证法,鼓励看到闽东长处,弘扬闽东文化传统。与此同时,他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始终强调集中力量搞经济大合唱;强调经济发展必须立足内因,立足长远,不图虚名讲实效,以滴水穿石的精神推动渐进、累积式的变化。这本书既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典范,也为闽东乃至所有读者注入了行动至上的精神正能量。 ‎ ‎ 其二,摆脱信念贫困就要把心贴近人民,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信念和勤政爱民的道德修养。书记同志强调要始终依靠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书中对党的建设、反腐倡廉有大量论述。在他看来,密切联系群众不仅是政治立场和工作方法,更重要的是为官伦理与道德修养,其核心在于有爱民之心。因此,他不仅强调知与行合一,而且强调心与行合一。他结合群众路线方针,对儒家典籍中的格言与官箴做出了新阐发。这本书既是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古典传统相结合的典范,也是一本当代中国的新官箴,对于党员干部如何加强道德修养,勤政实干,爱民为民,都具有持久的教育意义。 其三,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摆脱头脑中的贫困,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文化自觉和文明自信。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使我们摆脱了物质贫困,但有些人却自觉不自觉中再次陷入了头脑中的贫困。西方历史终结论变成了新教条,束缚着人们的头脑。如何再一次解放思想,整顿党的作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承担起文明复兴的使命,都需要从《摆脱贫困》一书中汲取营养。今天重温《摆脱贫困》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篇二: ‎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对于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习总书记指出,一靠党的政策,二靠人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总书记寥寥数语便为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凝聚起了磅礴力量,为驻村工作开展指明了方向。《摆脱贫困》一书凝练了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以及主政市、县时对脱贫攻坚的部署与思考。驻村第一书记学习、阅读《摆脱贫困》对领会习总书记扶贫思想,对认清农村工作实际,实事求是地执行党的政策、发挥好人民群众自身力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滴水穿石对驻村干部的启示 **年4月,中央组织部、中央农办、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这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解决一些村软、散、乱、穷等突出问题的重要举措。 正确的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然而,驻村干部在决定是否离开现有岗位时服务乡村时,同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一样,也会面对各种困难的选择;驻村后,在工作环境发生变化,面对精准脱贫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时,使用严苛的管理制度是无法克服思想关的。只有真正认识到驻村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才能体会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的深刻含义。 ‎ 责任重大,是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年12月29日至30日,习总书记到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时的讲话) 使命光荣,是因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年11月27日,习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因此,驻村干部在遇到困难时,要像《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指出的那样,一滴水,既小且弱,对付顽石,肯定粉身碎骨。它在牺牲的瞬间,虽然未能看见自身的价值和成果,但其价值和成果体现在无数水滴前仆后继的粉身碎骨之中,体现在终于穿石的成功之中。 这种成功不必在我的情怀与功成必然有我的使命担当就是驻村第一书记的真实写照。 二、如何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给钱给物不如给建个好支部。 1990年1月,在《加强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一文中,习总书记指出党对农村的坚强领导,是使贫困乡村走向富裕的最重要的保证。我们要在指导思想上、组织保障上使党组织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真正能站到前台,真正能居于第一线,而不是名不副实。 ‎ 我国长达30余年的农村党建扶贫实践是中国减贫经验研究中长期被遮蔽的领域。驻村第一书记的出现从理论与实践上丰富了农村党建、基层治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等领域的研究视域。以党建促脱贫既是配合深化贫困治理的制度安排,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从全国层面部署推动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全面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第一书记就是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 第一书记制度通过党的领导综合书记驻村单位包村与行业扶贫的优势,充分调动了社会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是脱贫攻坚的破题之举。正如书记同志所言,实践证明,农村改革越深化,党组织的核心地位越要强化;脱贫越深入,农村第一线党组织的力量越要增强。 三、为什么要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 1990年4月,习总书记在《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写到我强烈地感到:在扶贫中,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否则,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 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 ‎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主要表现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城乡之间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机制亟待健全;农村两委班子成员平均年龄60岁,基层党建存在薄弱环节,乡村治理能力亟待强化。 中共江苏省委驻淮安区帮扶工作队履职以来,积极开展调查摸底,提出在江苏农村省定经济薄弱村存在三少三多的特点,即资源少、资产少、资金少,外出务工多、贫困人口多、村集体债务多。目前我省制订的脱贫指标中就有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8万的要求。 为什么要加强集体经济? 习总书记在《扶贫要注意增强乡村两级集体经济实力》一文中总结了四个方面的原因:发展集体经济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实现共同致富的重要保证;是振兴贫困地区农业的必有之路;三是促进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四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后盾。 **年11月10日,我所挂钩的博里镇晶墩村实现了村集体收入累计18万。通过半年的驻村帮扶,我深刻的体会到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亿万农民的创造精神;强大的经济实力支撑;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旺盛的市场需求。 ‎ 在立足于40年农村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在对党的农村工作的历史与逻辑清晰把握的实践上,对困难与优势的分析判断使我们完全有自信、完全有条件、完全有能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一定能摆脱贫困,一定能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篇三: 最近在全县第一书记会议上,第一次见到了书记同志著的《摆脱贫困》这本书。根据要求,我认真阅读了书记同志在福建省宁德地区工作期间的讲话和文章,很受启发。 结合第一书记工作和近期进村入户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以往工作中的经验教训,谈谈我读后的感想。 第一要深入调查研究,摸准情况。毛泽东同志曾指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调查研究是我们开展工作、指导工作、制定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和方法,是我们党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有时我们搞调查,临行前没有提纲,不知道调查的重点是什么 ;调查中不深入基层,蜻蜓点水,隔着玻璃看一看,拿着报表算一算,不知道调查对象是谁;调查后结合实情思考、分析、研究的不多,不知道问题出在哪?解决的方案是啥?作为第一书记的基本职责就是抓党建促扶贫,又是贫困户的帮扶责任人,我们调研对象不仅仅是村镇干部,更重要的是贫困户。通过调查,要知道贫困户为什么贫困?要知道他们的自身条件适合什么方法脱贫,要知道贫困户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愁什么?这样才能掌握实情有的放矢,因村因户施策;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精准扶贫。书记同志当年对闽东九县的深入调查,才有了弱鸟先飞的思考和答案。 ‎ ‎ 第二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发展经济促脱贫。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四十年,经济多年持续中高速度增长,成就令世人瞩目。但不可否认,随着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拉大,有的富甲一方成为土豪,有的贫穷落后为生计发愁。农村中因自然条件、因灾害、因大病、因教育而没有走上富裕之路的人和户还不少。我们这里不是老少边穷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按经济总量和平均数算一算,达不到贫困县、贫困镇的标准,但有些村的集体收入仍为零,贫困发生率较高,有些农户仍处在贫困线一下。当前我们县仍有190个村是贫困村,约占全县村居的五分之一,约占济南市贫困村的五分之一。面对我们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现状,要拿出更大的精力抓经济建设,县、镇(街道)、村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贫困人口的就业、增加他们的收入和扶贫惠民政策的落实。书记同志《摆脱贫困》一书中多次提到要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提倡经济大合唱》一文中指出,一个地方的工作,方方面面,林林总总,也有主旋律这就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我在闽东的一个乡搞调查时,看到这个乡政府的墙壁上挂了不少锦旗,又是优秀,又是第一,可惜都不是经济建设方面的。这就值得打问号了。能够说有主旋律吗?我看不能!挂了那么多锦旗,少了经济建设这一面就不风光。 ‎ 第三要因地制宜,因村、因户、因人施策。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我们搞经济建设也好,搞扶贫开发也罢,都要坚持实事求是。照搬别人的经验搞拿来主义行不通;不顾及千差万别的具体情况搞一种模式一刀切也行不通。 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探索一条适合贫困村发展的路子。书记同志强调,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即每个村都要抓一种有特色的产品)。从外地的经验和教训看,凡是取得较大成绩的,都是因地制宜,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好结合文章。书记同志在《正确处理闽东经济发展的六个关系》中,从闽东的大局出发,提出处理好六个关系,提倡因地制宜。在《闽东的振兴在于林》、《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的现实选择》也是根据闽东的区域优势和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实践证明。凡是有失误没达到预想效果的,都是囫囵吞枣,想当然造成的。有的贫困户没有劳动力、没有技术、没有资金,非要人家搞大棚蔬菜;有的贫困户没有饲养条件和防疫技术,非要送几只羊让人家喂养。结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好心没办出好事来。有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好吃懒做、怨天尤人,穷自在,等靠要思想严重,我们只好用政策兜底的办法使其脱贫;有的贫困户子女开豪车住洋房却不尽赡养义务,把包袱甩给政府,结果群众说扶贫就是养懒人、宠惯不孝的人。 ‎ 那么如何做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呢?农村有比较形象的说法看人下菜碟,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扶贫方法。对懒惰造成贫困的主要扶志,重树他们对美好生活追求的信心;,对子女有赡养条件而不赡养的讲孝道和法理;对缺技术的要给予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达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对有致富愿望,有技术而缺资金的,我们要资金上帮扶一把;对因病、因灾害、因教育而贫困的,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国家的帮扶政策;对老少鳏寡要采取政策兜底的办法等等。对贫困村脱贫也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找到壮大集体经济的命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将扶贫资金和当地的资源用在为贫困村、贫困户带来真金白银的产业上来。目前所有贫困村都安装了光伏发电,多多少少算是有了集体收入,把有限的资金当作火种,达到燎原之势。书记同志《畲族经济更开放些》、《贫困地区发展乡镇企业的思路》等,对于指导我们发展经济,搞好扶贫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书记同志还在该书中论述了为官之道、廉政建设、民族工作、青年工作、精神文明等方面的工作,读后受益匪浅,是留给我们的一笔精神财富。 篇四: ‎ 一、坚定的信念。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心理学上有个用语,叫自我实现预言,指的是直接或间接导致预言本身实现的一种预测。换句话说,积极的或者消极的预言,强烈坚持的信念,都可能足以影响到人们,使人们的反应最终会导致先前的预言实现。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怀有某种期望值,这种期望值将会(不自觉地)引导着这个人的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将最终导致朝着这个期待值前进,最后这个预言得以实现。正如习总书记在《弱鸟如何先飞》一文中写道地方贫困,观念不能贫困。安贫乐道,穷自在,等、靠、要,怨天尤人,等等,这些观念全应在扫荡之列。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但能否实现先飞、先富,首先要看我们头难中有无这种意识。所以我认为,当务之急,是我们的党员、我们的干部、我们的群众都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四面八方去讲一讲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的辩证法。如果我们老是抱着贫困的观点、观念,这种观点、观念会不知不觉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在本书中,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淡化贫困县意识,就是担心贫困县的帽子使某些人产生了不应有的贫困县意识,提倡振奋精神,淡化贫困县意识,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继续扎扎实实走自己的发展道理。 ‎ 二、开放的心态。习总书记在《跋》中写到全书的题目叫做摆脱贫困,其意义首先在于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只有首先摆脱了我们头脑中的贫困,才能使我们所主管的区域摆脱贫困,才能使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摆脱贫困,走上富裕之路。在《对闽东经济发展的思考》一文中,习总书记也明确我特别感受到,有一个开放的观念的重要性、贫困地区的软环境建设,将为贫困地区的开放创造条件,对于软环境建设的紧迫性,较之其他地区,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肯定感受更为深切,从而积累出建设软环境的经验。因为这几乎是贫困地区在创造开放条件方面的唯一出路,也是贫困地区在开放态势下免于落伍的有利保证。 三、务实的作风。本书中提出的很多观点在今天都很有借鉴意义。如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接力棒摆脱意识和思想上的贫困等等。在《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一文中,习总书记指出马克思说过: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我不主张多提口号,提倡行动至上。过去采取的很多有效的办法,要像接力赛一样,一帮一帮接着干下去,脚踏实地地干出成效来。在《滴水穿石的启示》一文中写道我赞赏滴水穿石的精神,赞赏默默奉献的精神,提倡干部埋头苦干,着眼于长期的、为人铺垫的工作。因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质变要有量变的积累。比如闽东的落后状况是历史形成的,改变闽东的落后面貌不能靠一朝一夕之功,而需要有一股韧劲。 ‎ 四、群众的观点。书记把坚持群众路线看作每一个干部都应当苦练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在《干部的基本功》一文他写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无论是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还是从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两方面说,都要求我们的各级干部始终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血肉联系。之后他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明了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在于人民群众。党需要群众,群众需要领导,能不能始终和广大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能不能、会不会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就是检验干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他说走群众路线,首先要有一个群众观点。诚于中者,形于外,有了群众观点,密切联系群众才会成为自觉的行动。其次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积极疏通和拓宽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渠道。他在书中反复强调,党员干部要把心贴近人民,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他倡导和推行四下基层,把它作为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途径,作为化解矛盾、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进作风的有效办法。全书通篇贯穿的群众观念,彰显了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始终脚踏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摆脱贫困》一书提出的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战略思想和富有针对性的实践观点,思想深刻,发人深省,催人奋进。就像时任省委书记项南同志在此书序言中所说:虽然近平同志已调离宁德,但今天是从昨天走过来的,他留下的这份精神财富,肯定会对继任者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这份精神财富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检验,历久弥新,更显珍贵。 篇五: ‎ ‎《摆脱贫困》一书收录了书记总书记担任中共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29篇重要文章,共计12万字。全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闽东地区如何早日脱贫致富这一主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制度、理念、观点和方法,如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滴水穿石的精神、弱鸟先飞的意识、四下基层的工作作风等,深刻回答了推进闽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现了总书记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思想,体现了总书记坚定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和思想风范,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合自己的学习和体会,对以下几点印象最为深刻: 一是要密切联系群众。《摆脱贫困》这本书每一个篇章都来自实践,都与党的群众路线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干部的基本功》中,总书记讲到:贫困地区的发展靠什么?千条万条,最根本的只有两条:一是党的领导,二是人民群众的力量。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提倡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正如同书中写道:领导的威信从哪里来?只有全心全意、尽心竭力、坚持不懈为人民办事,才能逐步地树立起来。只要我们坚持实实在在地每年为群众办几件实事,群众是会真心实意地拥护我们,会自觉自愿地和我们同心同德,共渡难关的。 我们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依靠群众,真正做到心中时刻有群众,解决群众所忧、满足群众所盼,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只有这样,人民群众才相信我们,支持我们。 ‎ ‎ 二是要有弱鸟先飞的意识。在调查闽东九县以及浙南等地后,闽东这只弱鸟可否先飞,如何先飞?,总书记有了先飞意识、飞洋过海的艺术、怎样丰满羽翼、鸿鹄之志四点看法。文章中提到的:观念不能贫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作为一名基层工作人员,需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业务工作能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要明确自己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积极向领导、向同事多学习、多请教,熟练掌握业务知识,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要有鸿鹄之志,做新时代爱岗敬业的好青年。 三是要有 滴水穿石的精神。滴水穿石的启示给我的印象也尤为深刻,坚硬如石,柔情似水可见石之顽固,水之轻飘。但滴水终究可以穿石,水终究赢得了胜利, 一滴滴水对准一块石头,目标一致,矢志不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滴下去这才造就出滴水穿石的神奇! 总书记指出:我们需要立足于实际又胸怀长远目标的实干,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精神,需要锲而不舍的韧劲。的确,我们在工作中就是需要滴水穿石的毅力,踏踏实实、勤勤恳恳,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并坚持在工作中有所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