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4-28 发布

语文(心得)之试议《蝼蚁壮歌》和《景泰蓝的制作》的局限性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试议《蝼蚁壮歌》和《景泰蓝的制作》的局限性 ‎ 试议《蝼蚁壮歌》和《景泰蓝的制作》的局限性刘海燕(广东省东莞市东莞理工学校 广东 东莞)  摘  要:根据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用《语文》教材,分别指出《蝼蚁壮歌》和《景泰蓝的制作》的错误。  关键词:错误   劫蚁精神   知识产权         经教育部审定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用《语文》教材,选用了散文《蝼蚁壮歌》和说明文《景泰蓝的制作》。一般说来,教材所选用的文章,应该是正确的、优秀的文章,作为典范,让学生学习。然而,笔者认为,这两篇文章,都存在问题。那么,这两篇文章错在哪里呢?下面,分别说来。1关于《蝼蚁壮歌》 语文教材[学习提示]介绍说:“全文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线索,揭示了作者对蚂蚁由表象到本质的层层深入的认识过程:作者本来瞧不起蚂蚁,但当他有一次陪朋友游香山时,见到蚂蚁镇静地搬家备战的情景,开始发现蚂蚁的不平凡。后来听一位朋友讲述陷入野火中的蚂蚁群扭成蚁团突围求生的悲壮故事,对“蚁国英雄”的品格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当他阅读了墨西哥热带森林中劫蚁夜袭,消灭大小动物的新闻后,终于深刻认识到蝼蚁之国不自菲弱小,万众一心,所向无敌的本质。从表象到本质的认识还体现在,作者从蚂蚁壮举这一自然现象,推论到国家、民族的富强之道。作者所说的“‎ 国家、民族的富强之道”是什么呢?文章说:“我联想到:既然我们中华民族已经繁衍成为一个近十亿之众的国家,那么,除了切实采取一系列有助于强化我们民族机体的措施之外,要紧的是想办法发挥人口众多的集体优势,而大可不必总是埋怨我们的嘴儿太多,彼此抢了饭吃。我常想:我们的人民如能像劫蚁群那样万众一心,整齐一致地铺排开队伍,向着大自然所蕴藏的无限财富,犹如劫蚁之对蟒蛇,展开轮番的锲而不舍的进攻,我们的整个国家、民族是会磨砺得发出异彩来的。”从这个“富强之道”里,可以清楚地看出错误来。第一,“不必总是埋怨我们的嘴儿太多”。意思是说人多不影响国家富强,这就错了。“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这就表明我国“人口生产”过剩,产生了“经济危机”。有人会问:“人口与经济危机有什么关系?”这说明他不懂得经济理论。经济理论告诉我们,人类有三大生产:物质资料生产、精神产品生产、人口生产。在国家的经济生产运行中,“人口生产”过剩,也是“经济危机”,严重影响国家的富强。第二,“大自然所蕴藏的无限财富”。这种“无限财富”说,错了。所谓的“无限”,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事实并非如此。大自然的“财富”是有限的,有些财富是不可再生的,如石油、煤炭、铁矿、金矿等。第三,“向着大自然所蕴藏的无限财富,犹如劫蚁之对蟒蛇,展开轮番的锲而不舍的进攻”。这里表达的是一种精神,就是“劫蚁精神”:万众一心、威武行进、所向无敌、抢劫袭击大小动物(财富)。“劫蚁”这个名称,就是用以表明“劫”‎ 的精神。作者要我们的人民,像劫蚁一样,向大自然(财富)“展开轮番的锲而不舍的进攻”,这样,国家、民族就富强起来了。错!大错特错!其一,人类不能需要什么就向大自然“劫”什么,需要多少就“劫”多少。动物“劫蚁”是凭着“兽性”去“劫”所需要的“财富”的,而人应凭着“理性”(不应凭“劫蚁”的“兽性”)向大自然索取财富,能索取的就索取,不能索取的坚决不索取。人怎么能像劫蚁那样,见什么劫什么呢?其二,人类不能“轮番的锲而不舍的”向大自然索取财富。劫蚁可以“轮番的、锲而不舍的”向牛、羊、蟒蛇劫掠,因为“兽性”使然。野兽捕食都带有“疯狂”性。难道,我们人类(人虽是动物,但不是野兽,而是社会的高级动物,有思想意识,有理性)也向劫蚁一样,疯狂地掠夺大自然的财富吗?人类能“轮番的锲而不舍的”砍伐森林吗?能“轮番的锲而不舍的”开采地下有限的矿藏吗?(如石油、铁矿、铜矿、金矿、煤炭等等)我们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发展我国的经济,决不能走劫蚁的“轮番的锲而不舍的”劫财富的道路。2 关于《景泰蓝的制作》《景泰蓝的制作》是一篇说明文。作者是叶圣陶先生。据叶圣陶先生之子叶至善介绍:“《景泰蓝的制作》写于1955年。我父亲对手工制品很感兴趣,曾经想写一组文章,把每一种手工业品的制作过程记录下来:结果只写了两篇,~~~~~《景泰蓝的制作》开头说:‘一天下午,我们去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粗略地看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 ‎,~~~~~那天去参观是一个工序一个工序地往下看,一边听带领我们参观的老工人讲解。我父亲写这篇文章,基本上也按照这个流程作记录。”我们了解到,叶圣陶先生“参观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 看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听了“老工人讲解”,才写了这篇《景泰蓝的制作》说明文。的确,这是一篇典范性的说明文,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准确,详略得当,结构严谨。语文教材[学习提示]:“景泰蓝是我国的一种特种工艺品,名声远播,远销海外。” “景泰蓝,也叫‘铜胎掐丝珐琅’。是北京著名的特种工艺品之一。一说早在唐代就有此种工艺制品,一说据故宫博物院最早的存品系列创于明宣徳年间,至明景泰年间才广泛流行。用铜胎制成,当时以蓝釉为最出色,习惯称为‘景泰蓝’。清代以后,远销国外。”从上列材料中可以看出:景泰蓝工艺品,是我国特有的特种工艺品,历史悠久。所谓“特种”,就是指“技术特别”;所谓“特有”,就是指中国“独有”。那么,就是说:这种景泰蓝制作的特别技术产权,应该归中国所有,更具体地归“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所有。由此,我们就会说:《景泰蓝的制作》文章本身没有错。那么,论文的题目为什么又是“《景泰蓝的制作》错在哪里”呢?我想,凡是读过《景泰蓝的制作》的人,都会发现,文章细致地、清楚地记录了景泰蓝制作技术的全过程。用什么材料,怎样制作,几道工序,一清二楚。我们完全有理由说,这篇说明文,就是“北京市手工业公司实验工厂”的“核心技术档案”。根据该文提供的“技术”‎ ‎,认真研究之后,就可以生产景泰蓝工艺品。如果我们这种推论正确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指出“错在哪里”了:其一,“老工人讲解”。这说明,五十年代,老工人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其二,叶圣陶先生“参观~~~工厂”,“听~~~~老工人讲解”,获得“景泰蓝的制作”全部技术。然后把我国特有的景泰蓝制作的技术记录下来(写成说明文),并公之于众(发表文章)。这就等于泄漏了“景泰蓝制作特种技术机密”。可以说,叶圣陶先生也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或者说是忽略了“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过,这只是叶圣陶先生好心做了坏事。参考文献①     语文(第二册)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12月第5版。②     语文(第三册)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二次印刷。③     语文(第二册)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12月第5版,第187页。④     语文(第二册)岭南美术出版社,2005年12月第5版,第190页。⑤     叶至善:关于《景泰蓝的制作》⑥     语文(第三册)岭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8月第二次印刷,第117页。⑦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3月第二次印刷。‎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