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00 KB
  • 2021-04-28 发布

数学(心得)之自主探索 共同提高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自主探索 共同提高 ‎ 小学数学《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新课标就是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处自学自悟。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更应该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已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品读感悟等途径轻松愉快地获得数学知识.  一、在游戏中探索。  “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也就成了负担”‎ ‎ (苏霍姆林斯基语)。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让学生自主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验和理解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教学《掷一掷》时,我首先告诉同学们,老师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个摸球的游戏。我手上拿的纸盒里装着标有数学1、2、3、4、5、6的乒乓球各一个,请你来闭着眼睛随手摸一个球,可以摸到几号球呢?师:想一想,我们能事先确定摸到几号球吗?生1:不能,1号到6号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个球被摸到机会是一样的。师: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号,那么我们可以怎么办?生3:多放几个6号球。生4:不行,要全部放6号球。师:为什么?生2:因为每个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个球不是6号,就有可能摸到这个球,如果全部是6号,随便你怎样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号。创设以游戏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玩中体验和理解“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认识“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应用价值,初步掌握“预测某一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基本方法。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习,让学生在玩中生疑,在玩中释疑,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在操作中实践。  在操作中探索是指学生运用实物材料或文字材料的感知中,通过动手等多种感官活动获得感性经验。数学教学中的“摆弄学具”,某些语文课中的“简易实验”,自然常识课中的分组实验等都属于在操作中探索的自主学习活动。教学《认识11-20的数》时:师:下课铃响了,动物学校的三个好朋友玩起了抓小棒的游戏。小猴最伶俐了,他首先抓了一把。接着是小狗,他也抓了一把。小熊的手掌最大了。(教师同时出示小棒)小朋友,你能看出来他们每人抓了多少根吗?生:小猴抓了3根,小狗抓了5根。师:那小熊抓了几根呢?能一眼看出来吗?生:不能。(有学生猜测10根,13根,15根……一起数后发现是12根。)师:这12根小棒怎样摆能让学生一眼就看出来呢?自己试着摆摆看。学生尝试多种摆法,然后交流展示。如2根2根摆,3根3根摆,4根4根摆,6根6根摆,10根带2根……‎ 师:生活中我们常把10根捆成一捆,看成一个十。这样就能很方便地看出是十几。    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入手,让学生在操作比较中找出方便的摆法,从而引出对单位“十”的初步感知。活动中学生发现用“十”作计数单位比较方便,即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说是十几,用上“十”来摆数也很快,从而体会到计数单位给计数带来的方便。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学习的欲望很强烈。学生不仅习得了新知,更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功和快乐。  三、在实验中探究。  实验是解决学生疑惑、揭示事物规律和本质的有效手段。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索,在类比中发现。如在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时,提供等底等高、不等底但等高、等底但不等高、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几组不同情况的圆柱圆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拿出制作好的圆柱和圆锥进行装沙实验,从中找出圆柱体和圆锥体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边实验边记录,通过分析得出圆柱体积是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体积的3倍。  四、在游戏中学会探索。  游戏是倍受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在玩中得出学习结论。如学习“圆的认识”‎ 一课时,为探讨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车轴为什么装在圆心的位置?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根据自己的想法设计圆的、椭圆、正方形、三角形等不同形状的车轮模型,给它们安装车轴后进行滚动。在生动有趣的游戏中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圆的基本特征及与其它平面图形本质上的区别。  五、在猜想中学会发现。  猜想是创新的起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先对数学问题进行大胆猜想,再通过探索寻找规律。例如在教学“可能性问题”时,主要让学生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能体验到随着重复试验次数的增多,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趋于稳定值。在课前让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盒子,里面放好8个黄球、2个红球,上课时让学生大胆猜一猜,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比较大?哪种球的可能性比较小?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高涨起来,有的猜黄色,有的猜红色。教师就让学生带着这种猜想以小组为单位摸10次球,并记录好每一次摸的结果。最后学生通过观察试验结果,自己总结出这一类试验的结论:盒子里装的哪种球多,摸到哪种球的可能性就大。学生带着猜想来学习,使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的味道。  六、在发现中总结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性质和联系” (波利亚语)。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并非是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发现得来的。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的课堂上,我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认识余数、明确余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课上摆一摆小棒、填一填表格,放手让学生探索。每次拿4根小棒摆一个喜欢的图形,看用8根小棒、9根、10根、11根、12根小棒能摆几个这样的图形,并试着写出除法算式。学生在摆图形的过程中会发现有剩余的小棒,那么在列算式时,余下的数怎样表示就成了本课中的一个难点。教师鼓励学生汇报自己列出的算式,于是在摆9根小棒时学生的算式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情况:    9÷4=2‎ ‎ 9÷4=2  19÷4=2余19÷4=2……1     教师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再发现”。比较四个列式,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9÷4=2,9÷4=2  1,首先被学生否定。9÷4=2余1,9÷4=2……1,哪种方法更好?学生略加思索后各抒己见:“我认为‘9÷4=2余1'更好,这样别人一看就明白剩下一根小棒。” “不!我认为‘9÷4=2……1'更好,因为写“余”字是字儿,而‘……'可以表示余下的数。” “我也觉得用6个圆点比写‘余'字好,数学是用符号来表示数量关系的,所以用6个圆点把2和1分开。”  通过同学讨论之后,得出了表示算式的正确方法。让学生去发现知识之间的规律,学生理解起来会十分深刻,记忆犹新。  总之,在课堂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把探索的权力交给学生,始终坚持让学生在自信中探索、在猜想中探索、在发现中探索,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会不断提高。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