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2021-04-28 发布

物理(心得)之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物理论文之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 ‎ 摘要:本文从实验课的反思、实验教学的改善、运用“扶”、“引”、“放”的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对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就如何有效提高实验课的质量作一些探讨。研究表明通过应用这些方法使物理实验教学能更顺利的进行,进而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最终构建一个和谐、高效的物理课堂。 ‎ 关键词:反思;改善;扶;引;放 ‎1.引言 ‎ ‎       物理是一门实验的科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不仅应该注重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还应该注重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完成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环节,实验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因此,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物理教学的效果,而采用科学、合理的物理实验教学方法是关键。目前,物理实验教学的实施方法比较多,有传统的目标式教学法、演示启发法、边教学边实验法等。通过总结多种方法,下面就实验课的总结、实验教学的改善、运用“扶”、“引”、“放”教学方式三个方面谈几点看法。 ‎ ‎2.进行实验课的总结 ‎ ‎       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不能只注重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教学中操作,而忽视了实验后的总结和反思,在实验教学中,还应该注意总结以下内容。 ‎ ‎2.1.总结器材准备和实验后的器材整理 ‎ ‎       每次实验教学完成之后,都应对此进行总结,看实验器材准备是否合理,实验结束后器材的整理是否得当。这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以及培养学生的实验规范性能力。前不久我校举行了一次学生实验竞赛。操作题之一:给定一杯盐水、一架天平及砝码、一只量筒,要求学生利用给定器材测出盐水密度。同时要求学生遵守实验室纪律。在实验过程中就发现有学生把量筒装盐水直接放到天平上称,还有学生把过多的盐水往地上倒。实验结束后总结:实验中有学生操作不规范的一面,老师在准备器材的过程中也存在问题:盐水过多,超过了天平量程,也造成了一定的浪费。实验结束时,发现不少学生将器材随意摆放、砝码未收回盒内、量筒放在桌子边,没放在安全的地方等。这就提醒我们老师,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规范性方面的教育。 ‎ ‎2.2.总结实验原理 ‎ ‎       ‎ ‎ 在实验结束后,围绕实验原理进行总结,可变通实验原理公式,使实验方案更为简洁,实验结果更为准确,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例如:“测定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原理公式是η= W有/W总 =Gh/Fs,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用刻度尺测出重物提升的高度h、绳子末端移动的距离s。若反思一下实验原理公式可变通为:η= Gh/Fs=Gh/Fnh=G/nF 此时可只需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重物的重力G、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观察承担物重的绳子的段数n,即可方便地测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 如果学生对实验原理进行了总结,就会加深对实验过程的理解,明白实验中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机械的学习了实验操作。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会得到迅速提高,实验的兴趣也会增强。 ‎ ‎2.3.总结实验方法及过程 ‎ ‎       如惯性实验之一:在装水的玻璃杯上放一块纸板,在纸板上放一个鸡蛋,然后将纸板弹出去,鸡蛋由于惯性保持静止状态而掉进杯子中。可是在演示时,就算经验丰富的老师也容易将纸板弹翻,鸡蛋掉在地上而实验失败, 我也遇到过这样问题。后来我发现本实验可进行如下改进:在纸板的另一边拴一根细绳,实验时水平的将纸板拉走(这一点很容易做到),鸡蛋就不易掉下来了,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 ‎2.4.总结实验现象 ‎ ‎        例如“组成串、并联电路”实验中,两灯泡串联时发现一只灯泡亮,另一只灯泡暗,学生提出疑问:“串联电路中各处的电流相等,两灯泡会同样亮,怎么会一只亮一只暗呢?”‎ 为此,引导学生进行反思:(1)这两只灯的灯丝长短绝对一样长吗?对电流的作用会一样吗?(2)学生学习了功率后,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思考:决定灯泡亮度的是灯泡的实际功率,虽然串联电路中的电流相等,但根据P=I2R可知实际功率的大小还取决于灯泡电阻。所以会出现灯泡一亮一暗的现象。通过对上述现象的反思,学生就理解了决定灯泡亮度的是实际功率,而不单是电流或电阻大小。 ‎ ‎        教师更应对实验现象进行总结。特别是实验现象与事先预想的不相符时,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利于改进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能力。 ‎ ‎3.注重实验课教学的改善 ‎ ‎        物理知识中的许多概念、规律都来自于实验。所以初中物理教学要从实验出发。如实验装置的安装、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读取、实验误差的分析则是学生完成实验的一个个重要环节,这些环节的改善是改善实验教学的方向。 ‎ ‎3.1.重视实验的设计、严格实验的操作程序;重视物理情境创设,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 ‎        实验操作要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的编排首先要注意到物理知识的逻辑性,然后依据知识的前后顺序,进行科学的编排,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步骤。另外操作的设计还要顾及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要符合由浅入深、有特殊到一般的思维顺序。 ‎ ‎        物理教学包含科学概念、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三个方面,而教学过程特别强调“探究过程”,即物理教学不是让学生去“读”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要将传统教学的“教材中心”让位于“过程中心”,“教师中心”让位于“学生中心”。探究教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学会”转移到“会学”。从认识论角度讲,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同科学家探求未知事物的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动口、动脑,亲自去观察、实验、记录、比较、归纳、分析……这样获得的知识才会印象深刻。同时,学生的能力、意志、品格才能得到切实和充分的发展。 ‎ ‎3.2.重视明确实验的目的;重视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重视学法的指导 ‎ ‎        物理实验中,只有带着明确的观察目的去观察,才能深入、细致、有效。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要紧紧围绕这个实验目的,积极地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的方向。要强化学生“有意识的注意”使观察有明确的目的。学生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就不会是看看玩玩而已了。学生集中注意观察和分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实验结束后在脑子里只留下一点点的肤浅印象。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能力有较大提高。 ‎ ‎            ‎ ‎ 广泛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是发展学生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联系实际的典型问题,通过师范指导、师生讨论和学生练习等多中形式,不断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运用二力平衡知识,根据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物体所受的力和根据已知力来确定未知力,日常生活中惯性现象的解释,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运动情况的判断,都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联系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关的事例,通过分析、讨论帮助学生找到分析、解决问题的有效思路和方法。 ‎ 实验教学过程中既要使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适应学生的学习,即“教服从于学”,充分体现学生为主题的思想 :又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 ‎4.采用“扶”、“引”、“放”的培养程序 ‎ ‎        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能力形成必须经历一个过程,不可能短时间内形成,因此,应根据循序渐进与分层递进的原则,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抚,引,放”为阶段标志的培养程序,使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实现科学化、系统化。 ‎ ‎4.1.以“扶”的方式帮助学生“上路” ‎ ‎       ‎ ‎ 初二学生刚学物理知识,对物理有很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喜欢动手做实验,教学中遇到的第一个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的实验是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首先我在讲此实验前给大家介绍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在自然界中引起某个事物变化的因素可能很多,我们想知道变化了事物与某个因素的关系,我们要把其它因素控制相同,只研究变化了的事物与某个单因素的关系这样把多因数的问题转变为多个单因数的问题,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类方法叫控制变量法。例如他们都学过植物,我问他们影响植物生长快慢的因数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湿度、温度、阳光。要研究植物与湿度的关系,问同学们应该怎么办?有些同学就说把两盆同样的花放在阳台上,一盆花适时浇水,另一盆花从不浇水,过半个月以后,没浇水的花快枯死了,而另一盆花长势良好。接着我问同学们这两盆花我把什么因数素控制相同?(温度、阳光)研究花的生长与何关系?(湿度)再问同学们如何研究花的生长与温度的关系?这样边提问边把控制变量法的思想精随教给同学们,使同学们初步了解这一方法。然后师生共同研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有那些?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提问→假设→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果。此实验同学们的感性认识比较丰富,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同学们都能感觉到蒸发的快慢与温度、液体的表面积、空气流动的速度可能有关,这一探究实验对初学者来说,设计实验是一个难点,因为他们学物理时间较短,还上升不到一定的理论高度,设计实验的能力较差,此时老师要“扶”‎ 同学们一把,和同学们一起来设计实验,首先研究与温度的关系,问同学们要控制什么量相同?(空气流动的速度、液体表面积的大小)此时同学们七嘴八舌设计了很多方法,此时老师把同学的方法举一两种最好的方法,把这一方法步骤按照探究实验的顺序采用填空的形式,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完全以填空的形式出现,这样就缩小了学生的探究范围与难度让二至三人组进行实验。把实验的内容及结果填入空里,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及动手实验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把另两方影响蒸发快慢的物理量也以同样的方法和学生一起探究,一起实验,而老师此时是一个引路人,帮助者,学生自己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使他们体验到了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究兴趣,通过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到了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 ‎4.2.“引”的方式让学生“学走路” ‎ ‎        “引”既是由“扶”到“放”的过渡阶段,也是把已经设计好的实验,交给学生,让学生分析实验的设计原理,做出正确的探究,从而形成与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如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教师提出可能的因素,(接触面粗造程度,压力大小、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速度。)让学生们通过讨论,如何利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从而分析数据得出正确结论。 ‎ ‎4.3.以“放”方式“让学生自己走路” ‎ ‎        “放”是指出示观察对象后,提供部分或全部实验材料,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同学们第一册物理学完已经做了不少利用控制变量法的探究实验,所以进入初三后,书上的实验我都改成学生实验,并且让学生独立完成。例如“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 实验同学们都是根据老师准备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组装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由“扶”到“放”的设计形式构成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框架,形成由教师引导学生探究逐渐到学生独立探究过渡的搁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 ‎5.结束语 ‎ ‎         本文提出实验教学是整个物理教学活动的关键,并结合目前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提出了教师上好初中物理实验的几个关键步骤,即首先要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深刻的总结,通过学习总结对实验课进行认真改进,进而找到一种符合实际,适合学生口味的教学方式,本文主要介绍了“扶”、“引”、“放”的培养程序。通过几年的教学实验表明,应用以上所述实验教学方法后,学生不论是在认识理解方面,还是在动手操作方面都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特别是“扶”、“引”、“放”的培养程序,通过实践结果表明,经过教师转换观念,在通过总结、改善后,再配合“扶”“引”“放”的培养程序与传授方法相结合,进入初三后的学生实验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素质都会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这种实验训练方法,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是行之有效的。 ‎ ‎         当然,要想彻底改善初中物理的教学只做这些还远远不够,这只是我一个人目前的一些想法,也是我今后一段时间里的努力方向。 ‎ 致 谢 ‎ ‎         本文是在自己学习、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阅读了大量著作下完成的,在写作中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指导,在此,向给予我帮助的老师们表示真诚感谢。  ‎ 参考文献: ‎ ‎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5 ‎ ‎        张仁勖.中学物理教法研究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77. ‎ ‎ 杨坤等.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J].2002年第15期. ‎ ‎ 孙威立,杨祖念.物理  教学实施指南[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武汉 ‎ ‎ 任之兰.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如何利用控制变量法培养学生探究能力[J] ‎ ‎ 任得香,郭伟,尹冬梅.物理实验[J].东北师范大学.2006,5:50-62 ‎ ‎ 田世昆,胡卫平.物理思维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 ‎ 韩叙红.物理教学中渗透STS教育[J].物理教学.2005.2:16-20 ‎ ‎ 曲亮生,郭玉英.认识我们的教师和学生[J].物理教师.2000.5 ‎ 邢红军.物理教育心理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南宁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