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00 KB
  • 2021-04-28 发布

历史(心得)之浅论新课改下运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浅论新课改下运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 浅论新课改下运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龚建才 太和县肖口镇中心学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大力发展,曾一度被否定、被打倒的中国传统道德又成了我国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作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社会主义荣辱观必然要求社会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对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因而至关重要。历史学科在德育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广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实现培养品德高尚的人才。一、结合历史知识,联系学生实际,传统美德教育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了维护祖国的荣誉和尊严,给后人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几千年来,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无数仁人志士所向无敌挺身而出,甚至以身殉国。忠心报国,威武不屈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执著追求、经久不衰的完美的民族精神。“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是有自己的祖国的”,这几乎成了每一位爱国的科学家的心声。 新中国成立伊始,一批颇有名望的科学家纷纷取道回国,为祖国的建设事业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李四光谢绝英国导师让他攻下博士学位再回国的劝告;我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更是冒着生命危险,辗转回到祖国的怀抱。上述爱国爱民,忧国忧民之实例,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在历史教学中通过以上实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能使学生认识到无论在何时、何地及何种情况下,都不应该忘记自己血管里流淌的是中华民族的血液;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尤其要从小立志,以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己任,使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与祖国的最高利益紧密地联系起来,放眼世界而胸怀祖国。(二)尊敬师长的家庭美德教育。我们很难想象不爱自己的父母,不尊敬师长的人能够热爱自己的祖国。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连封建帝王也不例外。今天尊敬师长的传统不仅不能丢,更应该提倡和发扬,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和要求。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在现代社会中,工业化的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传统社会中家庭成员间的融融亲情,人们或多或少都陷入了“心为神役,神为物累”‎ ‎ 之境不能自拔,亲子之间的关系远没有传统社会牵系紧密。再加上当今中国老龄社会的提早来临和社会保障事业的严重滞后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更促使人们对传统的敬老美德有强烈的呼唤。现在这一代中学生,家长多以他们为中心,这难免使他们养成自私偏狭的品性,甚至当父母的想法与自己思想行为发生冲时,杀死父母着也有其人。所以在对中学生的教育中,有必要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教育,以期形成社会“孝道”,还人们以亲情,济社会问题之解决。(三)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精神的教育。近代中华民族虽屡遭外敌入侵和列强蹂躏,但他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个,这是与中华民族和一批优秀人物跟随时代潮流,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分不开的。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中华民族不但自我求变,还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的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而今天,在信息革命的时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新技术、新发明更是层出不穷。作为一个后发国家,我们应该善于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这无疑对当代中学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从小应该培养他们善于学习和借鉴,具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中学历史教学应该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这个责任来。(四)勤劳节俭、廉洁奉公道德的教育。勤俭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朱德、周恩来、彭德怀、陶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更是节俭的楷模。反观现在,讲廉洁,讲奉献的少了,将索取,将享受的人多了起来,世风日下以及贪官污吏的猖獗,无不与勤劳节俭、廉洁奉公道德的滑坡有关。今日的青春学子,就是明日国家各条战线上的建设人才,结合历史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道德教育至关重要。二、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对于历史教师的要求老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指挥着,是学生智慧的启迪着和挖掘着,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养者,更是新课程的探索者与开发者,是教与学的设计者与创造者,是学生发展的合作者与促进者。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历史知识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要有高素质的历史教师。(一)老师要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老师首先要学会做人,成为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人,严于律己、诲人不倦、热爱学生并希望学生“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人。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得到适合引路人,不论老师自己是否意识到,其言行和处事态度都被学生或多或少地视为自己的榜样,这种向师性是一种自然属性。问题的关键,不是老师导与不导,而是导多导少,导向何方?只有品德高尚,热爱自己的祖国,对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充满感情的人,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的学生,一个品德不高尚的老师,非但难以利用历史知识达到德育的目的,而且还有可能误人子弟。(二)老师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教学才能。首先,要具有宽厚的历史知识基础。中国历史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民族、外交、科学、艺术、宗教、民情、风俗等各个方面。而每一历史人物,每一历史事件的述评,往往需要以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内容为背景,综合运用前后左右的相关知识,中学历史固然是古今中外历史中最基本的知识,但其所涉及的知识却是极为广泛的。这就对老师提出了一个最基本的硬要求———‎ 宏博、专精、扎实的知识功底。一些老师虽然受过正规、严格的专业训练,但对历史知识确实一知半解,有些老师虽然对历史有过系统的学习,但却固步自封,不能随时注意吸收历史研究、历史教学的新成果;不是注意继续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面,吐故纳新、掌握更多、更丰富的历史材料,而是吃老本,因而在历史材料的掌握上不是与时俱进,而是停滞不前甚至日渐贫乏。如此,很难在教学中自如运用历史知识达到道德渗透的力度,难以形成刻骨铭心的效果。这样的老师充其量是个“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惟有掌握渊博的历史知识,才可能形成知识综合、知识转移的能力;才可能在备课中见微知著,讲课中深入浅出,而不株守课本,囿于教参;才可能在教学中准确灵活的运用历史知识,真正达到渗透德育的效果。                   其次,还要熟练掌握教育学科知识和教学技能。掌握了渊博的历史知识,仅仅为在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渗透德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这还不够,还要嘴能说,手能写,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要因材施教,具有较强的课堂应变能力。有些老师,虽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但拙于言辞,缺乏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使课堂了无生气,枯燥无味。如此,连教学任务也难以完成,更不用说在其中渗透德育了。       三、运用历史知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 ‎ 在教学中,运用历史知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需要遵循的原则很多,如批判继承原则,正面教育原则,言行一致原则等.依笔者管见,这些原则都是不可或缺的,但最重要的还是实事求是的原则,它是其它诸原则的灵魂和基石。(一)史实要真、感情要真.历史是已经逝去的客观存在,是不能改变,也无法改变的。历史与文学不同,必须完全尊重史实,力求说真话、讲真史。若在史实之外编造不存在的史料,随心所欲想当然,用虚假不实,模糊不清的东西教学生,以达到渗透德育的目的,这无异与欺骗,而欺骗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是不可能持久的,它只会产生与教育者的愿望相反的效果。在资讯技术发达、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尤其如此。  老师在讲述历史时,投入情感也必须是真挚的。喜怒哀乐爱憎完全是随着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述而真实的流露,感情丰富而不矫揉造作,才容易使学生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以至“观史如身在其中”。“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服人的同时,也要以情感人。任何教育,它首先要使受教育者在感情上接受,唯如此,才能在思想上认同。老师在绘声绘色的历史评述中,以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真挚的感情流露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表里如一的思想作风影响学生的言行,这是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有感情接受到思想认同的必由之路。 (二)运用历史知识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要注意落到实处。 ‎ ‎ 1、要做到目标定的准,不可盲目拔高。假不好,大而空也不好,动辄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把历史课当成政治课,这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是无可厚非的,但若不顾客观史实寓含的教育内容,千篇一律的空喊口号,难以在学生心灵深处留下什么印记。渗透德育,与其模模糊糊大而空图好看,不如清清楚楚的小而使用。重视政治信仰是必要的,但若片面强调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重表面文章而不把如何做人的道德品质、信念从小处落到实处,很容易使德育挂在嘴上,悬在空中。从德育角度而言,千千万万的“小德”正是构成整个社会道德大厦的基石。正因为如此,求实忌空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入手,学生们正是在现实的“小德”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才逐渐铸就其内心深处的道德、价值判断体系。       2、实际要联系的准确。教学历史联系现实优良传统,关键是怎样联系。如把历史和现实牵强附会的“拉郎配”则不妥。比如一讲到革命先烈为革命献身,就简单的号召学生不讲个人要求和得失而大公无私。这表面上看来理直气壮,实际是忽视了教育的层次性和针对性,并不一定能达到德育的效果。先烈献身,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如果离开这一点谈大公无私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再者,少数人通过理性思考达到这种境界是可能的,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则做不到。因此,在老师尚难做到的情况下,将先烈献身同现实生活中的大公无私拉在一起并要求学生大公无私,除了课堂上的一时肃然之外,在实际生活中则难以真正收到什么效果。   总之,“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将来的命运”,作为中学历史老师,要不断丰富自己,深入挖掘历史,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恰当的途径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础,这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历史教学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注 ‎ ‎ 释1、国家教育部编写,罗国杰:《中国传统道德》(规范本,道德卷,教育修养卷,理论卷,名言卷,简编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2、参见《人民日报》,2001年1月11日,第一版。3、据国家统计局3月28日公布的《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一号)》,目前我国65岁以上人口的比重已达6.96%,比1990年上升了1.39个百分点。参见《人民日报》,2001年3月28日,第1版。4、梁启超:《论国家思想》,载《饮冰室合集》,专集之四,中华书局。5、《周易外传》[M],卷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