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50 KB
  • 2021-04-29 发布

历史(心得)之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历史教学设计、反思和点评)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历史论文之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历史教学设计、反思和点评) ‎ ‎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历史教学设计、反思和点评)‎ ‎      作者:赵艳玲    文章来源:转自《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    点击数:267    更新时间:2005-11-9‎ ‎      一、教学设计理念 ‎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教育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以史为鉴解决现实问题。于是我首先对学生做了调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师生共同讨论,确定《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主题;以抗日战争历史遗留问题为切入点,将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专题研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制作网站,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充分的学习与思考的空间。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使信息技术融入历史课堂,并贯穿学生学习的始终。‎ ‎      二、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日之间关于历史问题的分歧;认识日本教科书的歪曲事实、美化侵略的目的、表现及根源。‎ ‎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收集、筛选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协作交流的能力及判断是非的能力等,学会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现实问题入手,激发学生学习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学会认识事物的本质,理智的处理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并努力为维护和平和发展作出做出自己的贡献。‎ ‎      三、教学重点 ‎        结合日本历史教科书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记述,分析历史教科书问题的本质。‎ ‎      四、教学难点 ‎        中日双方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为什么会有分歧。‎ ‎      五、教学方法 ‎        以问题为驱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 ‎        教学手段 ‎        使用自制的网络课件和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 ‎      六、课前准备 ‎        课前调查调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分类汇总,制作供学生使用的历史遗留问题的网站,为学生搭建学习的平台。‎ ‎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信息技术应用设计意图 ‎            教学引入引入:大家最近在网上、电视和新闻里,听到有学生等,在日本大使馆门前游行,你知道这是因为什么吗?观看课件创设情境 ‎            课件导思创设情境 ‎            直入主题 ‎            探究讨论之组内协作指导学生打开网页(918爱国网),以“南京大屠杀”为例,布置学习任务。‎ ‎            思考问题:‎ ‎            1.日本是如何记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前后两个版本在记述中作了那些改动?‎ ‎            2.为什么做这样的改动?其真实的目的是什么? ‎ ‎           ‎ ‎ 3.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历史的真相,并阐述你的理由?浏览课件后,自由结组,进行讨论,组内分工协作对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整理形成观点课件为学生提供学习导航1.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比如:培养搜集、筛选、整理信息的能力;合作学习、归纳整理能力等; ‎ ‎            2.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            探究讨论之组间交流引导学生进行组间交流 ‎            1.将你的研究成果向大家展示 ‎            2.由小组主发言人进行发言,本组同学补充;‎ ‎            3.其他各组进行质疑,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            学生回答过程中作适当的点评各组分别进行汇报,小组间进行讨论学生根据内容一边回答以便为大家做导引,网络课件助学通过交流,不仅培养学生的表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共享劳动成果,培养创新思维,使学生学会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历史学习方法,实现生生互动 ‎            深入探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 ‎            1.日本政府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会导致怎样的后果?‎ ‎           ‎ ‎ 2.该怎样解决中日两国之间存在的分歧?中日关系的前景如何?自由讨论 ‎            各抒己见课件助学使学生学会解决和处理问题,使历史为现实服务 ‎            总结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得到的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中获得了那些启示?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课件助教引导学生学会以史为鉴 ‎      附:网络资源搜索指南 ‎      主要资料参考路径:‎ ‎        1.日本历史教科书改动情况 ‎          进入主页→遗留问题 →历史教科书问题 →918爱国网 ‎ ‎                    →历史教科书问题→网易 ‎ ‎                         →“南京大屠杀”在中日历史教科书中的不同反映 ‎              →专题评论 →历史教科书问题 ‎ ‎        2.查找历史真相,提供事实根据 ‎          进入主页→专题评论 →历史教科书问题 ‎              →遗留问题 →历史教科书问题→‎ 新浪网 ‎              →tom网 →南京大屠杀 ‎        3.日本政府歪曲史实的原因 ‎          进入主页→网站查询→http://www.people.com.cn/德日战争反思差异 ‎              →专题评论→嘉宾访谈 ‎              →tom网 ‎        4.各国对日本历史教科书的反应 ‎          进入主页→遗留问题 →历史教科书问题→新浪新闻网 ‎ ‎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课后反思)‎ ‎     ‎ ‎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历史为现实服务。我首先对学生做了调查,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师生共同讨论,确定《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主题;以抗日战争历史遗留问题为切入点,将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专题研究。为学生搭建平台,将文本、声音、图像和视频在内的多种信息资料进行有效的整合,建构完备的资料体系,架构一个虚拟网站。以按钮导航,使学生方便快捷地进入主题,查找相关信息,提高学生搜集整理的效率,避免各种网站中的其他信息的干扰而造成信息迷航。在资料的选取上,既突出资料的权威性、可靠性、真实性、可读性,又注重多层次、多视角的资料的选用,突出材料的广度和深度。‎ ‎        “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问题为导向,通过构建学习小组协作探究,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合作与交流等活动,极大的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强了课堂的容量,这就避免了以往教学中由于“一个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所带给学生的枯燥乏味感。在这样人机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下,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不仅活跃了思维,而且也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及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和主体意识,学生积极查找资料、踊跃回答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步步深入,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网络资源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教师的角色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转变,既是教学资源的提供者、又是学习方式的指导者、问题的研究者。可以说每一次课上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就是一次思维的碰撞,学生提的每个建议,产生的每个疑问,都是学习过程中闪动的珍贵的“火花”,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激励我不断创新进步。‎ ‎        抓住机会,善于播种,精心培育的种子,才会开出最艳丽的花朵,网络学习的教学模式必然会随着新课改的全面进行,而逐渐成熟和完善起来。‎ ‎        在实践中,使我感到困惑的问题是这样的学习方式广受学生欢迎,却因为占用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太多,而让学生感觉到了有一些压力。怎样解决这一问题呢?我想可以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先将每学期做的学习任务开学初就布置给学生,然后由学生自由选题,结成研究小组,分阶段完成,学期末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方式可以灵活一些;第二种是由学校的历史教研组共同开发构建学习网站,学生自由选题,自由组合,利用计算机课或课余活动时间查找和阅读,然后以幻灯片、论文、展板、橱窗等凡是汇报成果,交流共享。‎ ‎        对于,我从最初的设计到目前的实践,虽然有自己的探索和积累,但更重要的是得到了更多的专家、老师的指导和帮助,才有了今天的结果。特别是北京教育学院的老师的大力提携,才是我很快成长起来的,在此我非常感谢。‎ ‎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点评)‎ ‎        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有不断挖掘并不断展现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学生才会感觉教师给予的历史知识、历史智慧、历史意识有用武之地,这也是时代赋予历史教师的使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关注现实,把陈封的历史之门打开,让学生进去探讨现实社会种种问题的历史之源,进而把通往现实社会甚至未来世界的大门打开,使学生从关注个人发展走向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这是本课指导教师的选择。‎ ‎        本课指导教师认识到引导学生积极关注中日关系这一热点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的思维意识,增强其关注现实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日本这个民族、认识中日关系是学生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理解中日关系的走向、中国的外交策略才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 ‎        这一课采用的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研究活动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自主性及教学民主性的特点。在课前准备阶段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如学生分组、选择本组探讨的问题、制定研究活动方案,搜集所需资料,选定成果形式等。研究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生生合作,学生自己探究的状态下进行。在课堂展示阶段,主要以学生之间的交流实现学生认识的提升,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梳理对问题的认识,在组内与学生沟通交流,组内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全班交流共享。‎ ‎        本课教师特别注意从以下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在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的过程中,形成合作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在引导学生分组搜集资料、形成研究成果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在引导学生从历史、地理等多个角度寻求日本篡改教科书的根源时,培养了学生多维思考问题的习惯与能力;在学生交流展示的环节,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     ‎ ‎   本课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以网络为教育平台,在有限时间内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有益尝试。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对学生充分调查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把问题进行分类汇总,师生共同讨论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以史为鉴 ‎ ‎             面向未来》,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制作专题网站,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的平台,为学生提供充足有效的学习资源。为使学生从纷繁冗沉的史料中找到自己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精选典型问题,以“教科书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收集与处理信息、合作与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责任与使命感。师的主导性体现在:提出学习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监控学习进程,提出研究角度,提升学生的认识。例教师的有效设问,把学生的历史思维串联起来;本课学习材料不是课本,而是网络资源的积累,体现了教师对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也体现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与能力,发给学生的“上网搜索指南”,使学生学会有限地时间地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