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00 KB
  • 2021-04-29 发布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语文教育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国语文教育曾经存在一些弊端,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受到来自家长、教师和社会的多方面的激烈批评,引起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因此对我国的语文教育要进行改革,要改革我们就要进行更深刻的清理和反思,弊端如下:  1、只重视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  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人文性,把学生的个性、灵气都打掉了,使活生生的学生变成了“机器人”‎ ‎。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二者是一个统一体,互相依存,不可割裂。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抽掉人文精神,只在词语和句式上兜圈子,语文教育就会失去灵魂,就会成为毫无意义的文字游戏。但是,多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的语文教育中,却往往只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而忽视其人文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很不利。  2、只强调标准化考试而窒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的内容是凝聚着作家的思想、感情和心血的作品,语文课本身带有模糊性、多义性,大至课文主旨、段落理解,小至某一句话、某个词语的含义都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难以作出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标准化试题好处是客观、准确,但容易把学生引向读死书、死读书的方向。过分强调标准化考试的后果是造成机械地死记硬背,限制甚至窒息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只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而忽视观察力、想象力的培养  过分强调写作技巧训练的后果则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丧失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观察力与想象力。作文教学应强调平时的观察、积累、思考,并鼓励学生用富有个性的语言把自己的思想真实、准确地表达出来。要鼓励说真话,鼓励写出真情实感,做到“文如其人”‎ ‎。但是,为了取得高分,现在教师只强调写作技巧的训练:只要求文章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能自圆其说、取得较好分数就可以了。至于是真话假话、是真情还是假意就不太关心了,更何谈观察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上述存在的问题,已为教育界广泛认识。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以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已日益引起教师的重视,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是要培养创造性思维。那么,如何实现在语文教育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标呢?应从以下五个环节予以注意:  1、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  传统教育只强调单向思维,而不讲发散思维,只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对学生单向讲授知识,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能很好地理解、消化和应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应用型人材。若仅从知识传授角度考虑,传统教育并非没有优势,例如,我们学生的成绩普遍高于西方国家同类学生的水平。我们传统教育的主要弊病在于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创造性思维的创新人材,因为这种教育的目标就不是要培养创新能力,而是要向学生灌输知识——不是把学生看成活生生的、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认知主体,而是把学生看成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知识灌输的对象。只讲单向思维,只能使我们的认识永远停留在前人的水平上,不可能产生新的理论、新的思想。为了创新,必须强调发散思维,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任何创造性的萌芽和创造性的成果。可以说一切创造都起源于发散思维,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  例如《孟子》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篇幅短小,不仅里面的名句被千古传诵,就是文中所体现的发散思维也堪称代表作。古往今来。多少战争因地势险要而著名。但孟子却从逆向思维出发,开篇便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要重民心,从而既为引出本文的主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又为强调其“仁政”的思想打下基础。接着,作者从攻方失利与守方失利的攻占实例上进行分析,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进而运用发散思维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这一主旨。  语文老师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充分挖掘,用于丰富教学、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与创造性思维。  2、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  直觉思维在本质上是对事物内在联系的整体把握,是在瞬间作出快速判断,是建立在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宽厚的知识积累基础之上。实践经验愈丰富,各种知识和各种关系模式积累愈完备,直觉判断也就愈正确。  例如,牛顿从苹果落地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也与直觉思维分不开:“苹果落地”和“月亮绕地球旋转”‎ ‎,在一般人看来,这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件事,但是牛顿却从中领悟到苹果之所以掉到地上而不朝天上飞,和月亮始终绕着地球转而没有脱离地球和太阳系飞向宇宙深处,都是由于有地心引力作用,即看到了两个表面互不相关的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就是一种高度发展的直觉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需要从小培养,而我们的语文教育和语文老师则在这方面肩负着尤为重要的责任。通过上面的例子,对于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直觉思维,应可得到一定的启示。  3、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  形象思维具有整体性、跳跃性,更适合于探索和创新的需求。通过形象思维实现创造性突破的例子不仅在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中比比皆是,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也举不胜举。可以说,每一部能流传后世、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文学或艺术珍品都是极富想象力的,都是高度发展的形象思维的产物……‎ ‎  例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一篇充满想象力的作品,它是形象思维的典范。作者把世外桃源想象成一个与世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地,在那里人们过着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不受战争干扰的美好生活。而这在战祸不断的东晋末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作者只能发挥自己的想象,把停止战争,渴望老百性安居乐业的理想寄托在这篇里表达出来  可见,好的文学作品离不开奇妙的想象,更离不开形象思维。语文教师在平时就应重视学生的形象思维的培养,以此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4、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  逻辑思维又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这是因为,不论是形象思维还是直觉思维,其创造性目标的最终实现都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指引、调节与控制的作用。  例如,《岳阳楼记》之所以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鼓舞人们心灵的强大精神力量,也绝不仅仅是由于作者的直觉思维和作者的文采,而是首先和范仲淹几十年来的人生感悟分不开——这种“感悟”是作者对人生真谛有着清醒的认识的结果,当然更是作者的逻辑思维的体现。文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开阔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正是作者逻辑思维的最好证明。  所以富有艺术魅力和精神感召力的作品是和作者的逻辑思维分不开的。语文教师在教读课文和指导写作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进一步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5、重视辨证思维的培养  辨证思维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性一环,在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都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辨证思维要求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又要看到事物之间的统一和相互转化。  在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遗产中,运用辨证思维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有些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比如成语“不甚了了”中,孔融还击陈韪的“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既回答得不卑不亢,又不失分寸的讽刺了对方,这正是孔融极具辨证思维的体现。又如,《田忌赛马》中,田忌仅仅是调换了赛马的顺序,就取得了一场名扬后世的胜利。再如“曹刿论战”、“塞翁失马”、“以逸待劳”……‎ 等等,都包含深刻的辩证逻辑思维。,这些事例将会对我国青少年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发挥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当把辨证思维贯穿到整个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去,这样才能使我们的思维内容和思维成果更全面、更深刻和更具洞察力,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创造性突破。  总之,在创造性思维的起始阶段,要靠发散思维起目标定向作用,以便解决思维的方向性问题。它们是辨证思维的具体体现。所以,发散思维实际上也可看成是辨证思维在创造性思维起始阶段的另一种表示形式。至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由于它们都是人类的基本思维形式,当然不可能象发散思维那样,在实质上等同于辨证思维。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思维,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组成部分,都是不可或缺的,也都是语文教育所应重点培养的。语文是各学科的基础,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摇蓝。  参考文献   语文思维培育学   创新教育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