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1-04-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之我见 摘要:小学语文课堂中应该加强情感教育,教师使学生在牢牢掌握知识的同时,能感受到极为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本文就如何在课堂中实施“情感教育”谈一谈自己的一管之见。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进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关键字:语文课堂 情感教育 朗读 情境 语言 比较
传统教育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智能教育,教师在课堂上侧重的是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很少涉及到情感教育。偶有涉及,也是几句硬梆梆的诸如“你应该如何,不应该如何”的教条。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以致长大后出现错误或偏激的道德行为。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硫酸泼伤黑熊事件,就暴露了青少年情感教育的缺失。语文和其它学科相比,更强调情感。翻开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那些文质兼美、图文并茂的文章中充满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大自然、对亲朋好友、对同志的真挚情感,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淡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而必须同时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
一、通过朗读,渲染情感
情感,应该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尤以朗读为最。朗读是通过读出词语和句子的声音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化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把储存信息的文字符号载体变成带有朗读者情感色彩的抑扬顿挫的语音,往往会还原出作者本身所要传达的情意,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使学生受到直接的感染。
1、教师示范读,学生听中生情。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听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自然能引起审美情感。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喜爱还是愤恨?是讽刺还是赞美?从而正确把握自己的情感。
2、学生自己读,读中悟情。课文不是无情之物,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愈真挚。要想有效地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才能借助体味和揣摩课文内在意蕴。通过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充分体验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情感,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上纸面,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如《再见了,亲人》一文,各段写法类似,均由话别引出发生在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令人荡气回肠的往事。教学时应凭借朗读理解其意,感知其情。在朗读描写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吃的这一部分时,对描写大娘动作的词要求重音朗读,辅以缓急恰当的语气,读出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之情。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达到升华情感体验之目的。
二、创设情境,以境生情
情境,又称教学情境或学习情境,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的现实环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具体的、充满情感和理智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保证。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主要是指运用图画、摄影、幻灯、音乐、语言描绘和动作演示等方式,创造与渲染气氛,调动学生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使他们耳濡目染,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教学法。情境创设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把教材中的语言文字演化成有声有色的客观世界和动人的人类生活。对描写祖国壮丽山川、名胜古迹的课文,要让学生眼观文字,耳听音乐,脑现图画,神游佳境,获得赏心悦目的欢愉,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怀。对写人叙事的课文,要再现人物活动的场景,想起人物的音容笑貌,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有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对以动、植物为表现对象的课文,要化静为动,注情于物,达到物我两化的境界。不管阅读哪类课文,都要引导学生把心摆进去,入其境而知其事,明其境而通其情。1、模拟真实情境。课本中有很多描述的情景是无法再现的。为了让学生更好的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利用一些艺术的手段再现课文描写的情境,把它直观再现在学生的眼前,能有效的激发教师所期望的情感。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课前,两盆郁郁葱葱的万年青置放在讲台的一角,片片白花点缀其间,更显示了它的高尚与肃穆。录音机里,播放着动人心扉的贝多芬交响乐《葬礼进行曲》,如泣如诉,低沉悲壮。我身着灰色西装,深情悲哀而又庄重。这样,万年青、白花、哀乐、服饰、神情,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悲伤的情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对周总理的哀悼之情油然而生,学生与教师的情感自然就达成了统一,就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2、创设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质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根据学生情况和教材内容而创设的问题情境能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点燃思维的火花。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我借助多媒体,放映出圆明园被毁前后的对比图:一幅金碧辉煌,一幅残垣断壁。这两种不同的景观马上就激起了学生的表达欲望,用不着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早已举着小手急于表达自己的发现了。
3、创设真实情境。创设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亲临现场,在工厂、田间、野外等真实的生活与工作场景中学习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教学课文《荷花》时,我事先组织学生去公园欣赏散发着阵阵清香的荷花,想象自己仿佛是一朵白荷花的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增加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三、发挥语言优势,以情激情
语言是意识的物质外壳,是意识的载体。人们总是通过语言来加深认识,加强了解,交流思想,增进感情。“神经学之父”巴浦洛夫就把语言看做是最有力的刺激物,因为语言中充满着情感。课堂上情感的引发,可以靠千姿百态、变化无穷的新课导入,可以靠或慷慨激昂或深沉凄婉的表情范读,也可以靠形象可感的无声演示,还可以靠见其人,闻其声的电教手段……然而最主要的还是靠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
1、语言要饱含感情,以声带情。含情的语言能使人感到感染,引起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教材内容中蕴涵的情感,并把它通过的语言准确地表现出来,以激活历史人物和事件,鼓动和感染学生的情感。再以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一课为例。上课铃一响,我用深沉的话语导入新课――
1976年1月8日,一颗巨星在中国的上空陨落了,一颗伟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他的逝世,使群山为之肃立,大海为之哀泣,亿万人民更是悲痛欲绝,泪水洒遍了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也洒遍了五洲四海的整个寰宇。他,就是我们非常崇敬与爱戴的周总理……。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导语不仅将学生带到了那个令人悲痛的氛围里,去审视一代伟人,而且学生的审美快感,随着情感的激发而产生;学生的审美体验,也随着对总理的爱戴怀思之情而升腾。
2、语言要简洁、生动、形象。教师说话要抓住关键,言简意赅。既忌矫揉造作,又忌肆意纵情;既忌怪诞晦涩,又忌重复絮烦,力求“言尽而旨远,言简而意丰”。以恰如其分的情感、精当准确的措辞、绘声绘色的讲述,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学生的想象活动是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的,语言始终都在指导和改进形象形成的过程。有了丰富的表象,还必须借助于语言对表象进行分解和综合,加工改造形成所需要的新形象。为开发语言的潜能,教学中要凭借语言再造想象,创造语言描绘的图景。如教学《月光曲》一课时,我运用投影图象和配乐朗读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现课文内容,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的情景,使学生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受到感染,进而产生丰富的想象。
四、分析课文,比较体情
分析课文的具体方法有很多,比较法是常用的一种。如《一定要争气》这篇课文在记叙童第周学生时代的两件事时,采用了对比的写法,以相似的结构和语言有层次地表现了童第周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优秀品质和“为中国人争气”的爱国思想。教材本身有许多可供比较的条件,利用这些条件,我采用了比较法教学,将情感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阶段 项目 进中学学习 到国外留学 遇到的困难 基础差,学习很吃力,平均成绩显著45分。 旧中国贫穷落后,在世界上没有地位,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学生。 采取的态度 更加发奋学习。 暗下决心,要为中国人争气。不声不响地刻苦钻研,反复实践。 取得的成绩 各科成绩都不错,数学还考了个100分。 (实验)终于成功了,“童第周真行!”震动了欧洲的生物学界。 当时的想法 一定要争气。我并不比别人笨,别人能办到的,我经过努力也能办到。 一定要争气。中国人并不比外国人笨。外国人认为很难办的事,我们中国人经过努力,也能办到。 为谁争气 为中国人争气。 为中国人争气。
通过多次对比,学生认识到在学习上应有顽强的学习意志、明确的学习目的和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也激发了学生为国争光,为四化建设努力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情感教育。总之,情感教育不仅对学生的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受到美的情感熏陶,进而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田国秀:重视道德教育是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5.
于永正: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M].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1999.11
沈德立:发展与教育心理学[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3
吴荣洪:试谈课堂教学语言的特点[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2.
戴素芳:迈向现代教育[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