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00 KB
  • 2021-04-29 发布

音乐(心得)之浅谈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及教学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音乐论文之浅谈中学生音乐心理特征及教学 ‎ ‎  方烨频 ‎  内容提要:‎ ‎  现代教育强调教育内容、方法要与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要求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音乐教学同样应遵循这一点。中学生音乐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对音乐认知的过渡性、对音乐兴趣的动荡性、对音乐审美的社会性、对音乐表现的闭锁性。根据学生的音乐心理特点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1、有的放矢、引导探索 2、因势利导、提高审美 3、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4、因材施教、增强信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  关键词:音乐心理特点 ‎  引  言 ‎  经常听到音乐教师在谈论:现在的音乐课实在难上,学生(特别是中学生)对音乐教材中的内容一点不感兴趣,而一味地迷恋于流行歌曲、流行音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日益突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存在着很大矛盾。我们该怎样看待、改变这一现象呢?是否把流行歌曲引进课堂,学生就会喜欢上音乐课了呢?事情决非这么简单。‎ ‎  可是作为音乐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在抱怨学生之余,我们是否该想想自身的因素?想想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中是否根据当今学生的音乐心理特点而开展教学?‎ ‎  正  文 ‎  中学生由于生理方面的迅猛变化,情绪的发展处于极不稳定的过程中,其心理特征不同于儿童,也有别于成人,介于成熟与不成熟之间,许多方面呈现出矛盾交错的状态。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将中学生的主要心理特点概括为“过渡性”、“动荡性”、“社会性”、“闭锁性”。我们音乐教师也必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很好地开展教学。那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在音乐方面是怎样表现出来的呢?也就是说中学生的音乐心理特点有哪些?‎ ‎  一、中学生音乐心理特点分析 ‎  中学生音乐心理特点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  1、过渡性——对音乐的认知。‎ ‎  小学六年的音乐课学习,使学生对音乐得到不同程度的感性的积累和理性的认识。进入初中后,随着生活接触面的扩大,接触音乐的机会的增多,内容也更加广泛,加之理解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明显增强,这些都成为音乐认知进步的潜能。美国哈佛大学的加德纳曾做过音乐风格敏感性发展的试验,他选择巴罗克、古典、浪漫和现代四个时期各两位作曲家的作品,然后任意组合其中的两个片断,让被试者判断是否出自同一作品。目的是测验不同年龄的被试对象对音乐风格整体的模糊认识水平。结果表明,在三个试验组中,11-14岁组和18-19岁组两个年龄组的成绩显著优于6-8岁组,试验证明了中学生的认知机能长足的进步。但是与成人相比,由于年龄和知识水平毕竟有限,中学生对音乐的认知水平不是很高,常常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这就说明中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具有过渡性。他们对音乐的认知正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这一过程之中。‎ ‎  2、动荡性——对音乐的兴趣。‎ ‎  中学阶段可能是建立音乐兴趣的时期,也可能是转移音乐兴趣的时期。随着中学学科的 增加和分化,中学生对各科学习的兴趣也产生了分化,在应试教育中显得不很重视的音乐课往往会被忽略,这也就形成了音乐兴趣的不稳定性。有些学生简单地认为音乐课就是唱歌课,如果觉得教材中的歌好听就认真地学,不好听就没了兴趣,并且忽略对知识点的掌握。可音乐教学的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音乐审美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并通过艺术形象来教育和感染学生。如何在音乐中感受生命、感受生活是音乐课的重点。其中教学过程是影响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的直接通道,中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儿童的天性会让他们厌烦枯燥而深邃的理论及陈旧老套的教学方法。如果老师运用丰富的内容、新颖的手法、灵活多变的手段,不仅能抓住学生的心,提高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使他们形成对音乐稳定的态度和兴趣。‎ ‎  3、社会性——对音乐的审美 ‎  在教学中,“学生排斥民族民间音乐(尤其是非常传统的一类,如中国曲艺、戏曲),而热衷于流行音乐”,这一现象较为严重。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学生,中学生的心理比小学生更具有社会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接触面的扩大,中学生的目光已不再局限于家庭、学校,而是更多地投向五花八门的社会,现在的街头巷尾几乎听不到高雅音乐,取而代之的是铺天盖地的流行音乐,流行歌曲的歌词一般贴近生活,浅显易懂,曲调较为流畅,节奏变幻多样,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中学生的心理要求,所以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可是有些中学生追求“流行”非常盲目,不论好的、坏的、健康的、不健康的,照单全收,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正确引导学生如何来识别音乐的美,让他们认识到音乐不只是单纯的主观认识“好不好听”而已,更重要的要认识到音乐也是有生命力的,美不美在于他的内在,在于他能否激励人的灵魂,如何把握这尺度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4、闭锁性——对音乐的表现。‎ ‎  中学生由于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开始把自己作为认识对象,注意的视线也开始转向自己的内心世界。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一举一动将会产生什么后果,别人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自己。面对这些,大多数学生会采用“自保”的态度,不愿当众表现自己,显出一定的“闭锁性”。应该说,中学生普遍喜欢唱歌,但由于初中阶段进入“变声期”‎ ‎,许多学生的歌声开始发生变化,特别是变声期的男生音高不准,音色浑沌,甚至沙哑。当他们听到别人悦耳的歌声时,不免产生焦虑、自卑的情感。在课堂上,中学生变得不愿唱歌,不愿举手发言,担心自己如果回答错了或唱不好,同学就会笑话自己,有损自己的“形象”。如果不正确对待,这种心理会导致他们更加封闭自己。中学生一般对“面子”的问题都看的很重,稍有不慎就会伤及他们的自尊心,这时很可能出现反抗心理,也就是俗称的“逆反心理”,有了这种心理现象的学生往往会与你背道而驰,从而影响教学的正常开展。因此,我们老师要尊重学生,对他们的错误应该正确引导,促进他们自我意识的健康发展。‎ ‎  二、根据中学生音乐心理特点开展教学要注意以下四点:‎ ‎  1、有的放矢,引导探索。‎ ‎  学生有好玩、好动、好奇、好胜的特点,针对学生好玩的特点,要增加学习的情趣性。比如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在歌唱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用轻柔的声音演唱,适当降低音高,并选择音域适当的歌曲作为教学内容。唱歌的时间宜短不宜长,必要时可借助乐器,比如可先通过演奏简单的乐器(口琴、竖笛)来熟悉歌谱旋律,掌握节奏难点,然后再用歌声来表达,这样既可避免嗓子疲劳,又增加了趣味性。针对学生好动的特点,要注意律动性。音乐以起伏的旋律、鲜明的节奏、强弱有序的力度、缓急有效的速度以及各种不同的感情变换,激起学生形体动作的反应,使他们在律动中形成良好的乐感;针对学生好奇的特点,要提倡探索性,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他们自己去探索音乐的奥秘,进一步发展成对音乐稳定的态度、兴趣;针对学生好胜的特点,要注意激励性,发挥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优势,采取某些竞赛性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学习。‎ ‎  中学生正处于探索生活的时期,他们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周围世界对他们来说是新奇、神秘、富的吸引力的。柏拉图说过:“好奇者,知识之门”。好奇是学习知识技能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音乐教学时要不断向学生提供新的刺激,以引起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他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 ‎  2、因势利导,提高审美。‎ ‎  中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强,趣味变异很快,以致丧失审美判断能力,容易成为各种“新潮”的趋奉者,从而形成了某些人热衷流行音乐的心理倾向。对于这种音乐偏爱,我们当然不能迁就、迎合,放任自流,使之形成不良的定势效应,但也不应采取讽刺、嘲笑、硬性禁止的态度和做法。我们要因势利导,降低禁止效应的强度。青少年对新异的对象、反常的现象、禁忌的东西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追根究底。容易产生与教师规定的相反的心理行为。我们对学生逆反心理应当善于疏导。‎ ‎  (1)充分运用课内外音乐活动的机会扩大青少年的音乐视野,培养审美趣味,让他们接触多种题材、形式、风格的音乐作品,启发、引导学生思考、比较、评价,使他们在比较中增强辨别能力,提高音乐鉴赏水平。‎ ‎  (2)激励学生超载自我,去学习和研究自己不熟悉的音乐艺术世界。通过艺术音乐与流行音乐的比较鉴别,帮助学生寻找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使学生从狭隘的音乐从属关系转到理解音乐的本质上来。克服对艺术音乐的抵触和排斥情绪,成为欣赏高雅的音乐艺术的一员。‎ ‎  (3)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人们所喜爱的事物往往是他们所熟悉的,这是社会生活的一般规律,音乐也同样如此。学校是青少年接触艺术音乐的主要场所,音乐教师要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使艺术音乐成为正常的、自然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成为欣赏艺术音乐的常客。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让他们在不知不觉地受到艺术音乐的影响,自然而然地对高雅的艺术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和爱好。‎ ‎  3、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  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不是靠空洞的说教来实现的。对学生来说,兴趣是学习活动非常活跃的因素,但学生的兴趣需要引导和诱发。小学阶段主要是由于教学活动外在形式的变化,如故事、游戏等不同的形式,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兴趣也在欢乐中高涨。而中学生比小学生的兴趣发展更为深刻,中学生除了对生动多样的教学形式感兴趣外,更注意到教学活动的结果,即通过学习得到了什么,主要的是靠精心选择的教学内容和新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学习的内容和成果能够在生活、工作和情感的需求得到满足,学生感到有所收获,他们就容易产生兴趣。‎ ‎  我们可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课上有唱、有奏、有表演、有议论,动静结合,体验成功的喜悦。在有准备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小音乐会的形式,调动全班同学参加,还可以由学生演唱演奏,教师进行分析讲解等。总之,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表演、创作、欣赏,就必然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极大的快乐,体会音乐所带来的情趣。‎ ‎  4、因材施教,增强信心。‎ ‎  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个性,没有两个像两滴水那么相似的儿童。”在音乐课上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不同的学生,无论是演唱演奏能力,还是对音乐的想象力、理解力,都有明显的优劣之分。至于差异形成的原因,则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个人禀赋的不同,有环境和教育状况的不同,也有接受教育的主动性不同等。因此,音乐教学过程要讲究分寸感,注意哪怕是细小的不同,不能千篇一律,搞一刀切,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承认差异,扬长避短。‎ ‎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使每个人都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同时,要充分发挥期望心理效应的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信心。‎ ‎  (1)关心爱护。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他们的感情和情绪为转移的,在教学中,要以亲切、平等、热情的态度对待学生,形成一种温暖的、关心的、情感上的支持所造成的良好气势。‎ ‎  (2)保护自尊。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成功的种子。教师要向学生表明,对他们抱有高度的期望,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感染学生。‎ ‎  (3)真挚鼓励。对学生做出的学习反应应给予真挚的鼓励,尤其是要清除音乐学习较为困难的学生的定势心理,善于从他们身上捕捉闪光点,及时加以鼓励和引导,使其增强学习信心。‎ ‎  (4)目标适度。音乐教学制定的学习目标要适度,形成一种可望而经过努力又可及的状态。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提出不同的期望和要求,既要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又要让学生明白要成功必须做出较大的努力。‎ ‎  “音乐是人类第二种语言”。在生活中少不了音乐,中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急剧发展变化和学习压力越来越重的时期,他们需要多彩的生活,需要有感情的交流,需要解脱精神的重负。而音乐是解决这些的一剂良药,音乐会使他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实施审美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新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