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50 KB
- 2021-04-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语文论文之如何认识和把握古诗词的教学
从课程标准各学段的目标来看,古诗文的诵读一以贯之。课程标准为什么如此重视古诗文的学习?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我觉得应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当下,小学教学古诗文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复古,而应该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需要的角度进行思考。 第二:古诗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从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高度肯定古诗文学习的价值。 第三:从语文教育自身来看,古诗文选本一直是蒙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古诗文对于学生语言材料的积累、情感体验以及感受汉语言文字的特点至关重要。 古诗文的教学是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整合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今天我将着重于其中的古诗词教学。小学阶段如何教学古诗词?通过长期学习大家的古诗词教学以及自己多次的尝试,在此梳理了几个问题与大家探讨: 一、关于诵读之法 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法,并具体阐述:“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我想这是因为汉语言文字的感受性很强,是一种“人治”而非“法治”
的语言。因此,古诗词的学习,靠教师宣讲、分析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对经典古诗的理解其实是永无止境的,它会随着社会生活体验和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发展。常读常新正是古诗文所具有的独特品质。任何人和任何时代的理解都只能是相对的,不能强求一步到位,那么我们老师又怎么可能讲深讲透呢?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必须是学生自己反复诵读、虚心涵泳。如果每个学生都将诵读付诸实践了,诵读涵泳古诗词的过程也就成为了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和浸润的过程。 以《渔歌子》为例,学生的读贯穿始终。上课初始,我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出诗的停顿。结合注释自学后,我让学生初步读出诗的韵味,在这一阶段学生往往是反复诵读之后就已经能背诵了,诗中的文字已在学生的脑子中形成了初步印象。下面的教学,学生的读很容易就会变成敷衍了事,因此品读环节的设计要集趣味和理解为一体。品读词意时,我要求学生分别从颜色、声音、气味等不同方面进行朗读理解——用声音的高低读出景物颜色的浓淡,用边读边表演的形式感受词中的声音,用想象加顿挫的方法体验词中的气味。学生在饶有兴趣的读中获得了不同层次、具有个体差异的理解。品读词的内涵时,结合他哥哥张松龄的《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这首词进行和答式的对读,水到渠成地体会出了诗人的“不须归”之情。结束前,配乐加画面诗朗诵,我尽可能地将词中的情化为可作用感官的音画,让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 二、诗画相融的问题 古诗词就是一张张无形的中国画,有山有水有风光,有情有义有故事。小学所教学的每一首古诗词都藏有一幅美丽的画。遗憾的是诗词中的画常常与诗文之间留有一条深壑——
图画要么是先出示出来作为理解诗词意思的引子,要么是理解诗词意思后画一幅画作为理解诗词后的的复习巩固。语文课堂上的画没有语文的味道。叶圣陶先生说:“图画不单是文字说明,且可以开拓儿童的想象。”作为语文课堂,我们应该让画成为学生古诗词学习的好帮手,它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想象内容、理解诗词,既不能看似多余,又不能喧兵夺主。 以《渔歌子》为例,聊聊画与词的学习相融过程。学生初读找出词中描绘的九种景物后,我让学生把九种景物放入画框中,找到景物在画框中的位置后写上景物的名字,也就是绘制一幅文字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令人惊叹,他们居然把写在画框中的相应位置的九种景物巧妙地变成了一幅特殊的简笔画——“斜风”这个词斜着摆放,“白鹭”用的白色粉笔书写,“桃花”却用的粉色粉笔书写,“流水”则在词的前后画了几痕浅浅的波浪。学生在这一幅图中进行了入情入境式的大胆想象,白鹭成了美丽的白鹭,斜风成了柔柔的斜风,桃花成了盛开的桃花,流水成了潺潺的流水,同是我也完成了对学生自学时生字词掌握情况的检查,可谓是一箭双雕。图的第二次出场在学生从视觉、听觉和嗅觉感受诗的意境后,这一次它是以一幅无文字的纯插图形式展现给学生的,意在帮助学生将词中所有意象绘成一幅画,整理出词的意思。插图的应用让学生身临其境后很快有序、准确地用自己的话描绘出了词意,并且语言的组织、遣词用句各不相同。 三、落实诗词积累
古诗词的学习重在积累。因为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帮助孩子们积累这些诗词,不仅能让他们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丰富他们的语言素材,而且能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积累这些优秀古诗词呢?我的初步认识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内外紧密结合,用多种方式积累语言。首先是理解、感悟、赏析、记忆,在课内引导学生提高语言积累的质量 ;其次以点带面,以教学内容为中心“点”,辐射与之相关的语言材料,形成学习的“面”,扩大语言积累的数量 , 引导学生课外阅读。 以《渔歌子》为例,经典的积累处处可行。学习之前,通过聊“垂钓”的话题,诵读学过的与垂钓相关的古诗《小儿垂钓》、《题秋江独钓图》、《江雪》。学生找出词中的九种景物读相应的名称时,出示与景物相关的其它诗句进行积累,如“西塞山——相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品词内涵时,积累张松龄的词《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总结后背诵积累《渔歌子》以及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来升华主题。如此一来,整节课老师引导学生以《渔歌子》为中心点结合其意境及思想内涵完成了一次“悠悠垂钓情”的古诗词、句积累之旅,这样课标对古诗词的积累要求就功成愿遂了。 四、尝试学以致用 古诗词讲究声律、节拍、用韵、平仄上的特点,造就了其音乐美,遣词造句中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色彩和情感变化,闪现出其情韵美。引用古诗词中的名句既能传神凝炼地为我们表情达意又能为我们的习作或交流语言增添一份典雅,同时可以仿用古诗词的语言或结构写出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可见,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
将积累的古诗词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才是真正的应用。因而,古诗词的教学要引导学生在诵读、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说、多写,多引用。 以《渔歌子》为例,在理解了词人的“不须归”后,我设计了仿写来让学生在文字实践中体验词的音乐美和情韵美。除此之外我们单元试卷上的一道题也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妈妈叫雨中钓鱼的爸爸回家,爸爸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我常常理解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反思语文古诗词教学,我认为古诗词教学就是要求教师“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能逐步独立地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古诗词大海中遨游,让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