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6.00 KB
  • 2021-04-29 发布

数学(心得)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数学论文之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策略的研究 ‎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数学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各种具有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地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亮点,还只是停留在点上的,特别是在一些条件优越的学校中产生的,从面上来说,不符合课改精神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正如周济部长所指出的“应试教育从根本上还没有真正转变”一般,尤其存在于教学设施落后、师资条件差的农村学校之中。考察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从普遍意义上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现象俯拾即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目前的多数农村学校中,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的民转公教师还占有比较大的比例,代课教师也有一定的比例,这两者撑起了农村学校的半壁江山。由于年龄大、缺乏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对新课程改革抱着一种“课改是青年教师的事,我们靠边站”‎ 的思想,没有融入到课改大潮之中,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累,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  2、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  3、课堂效率不高,导致学生的作业量增加,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获得比较满意的分数,教师又增加了不少课外作业。大量的作业,需要教师用更多的时间去批改,使得教师陷于繁重的批改任务之中,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研究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形成一种教师越忙、学生越苦的怪现象。‎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1、在我校数学教学中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十多年,应该说我校在实施过程中,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照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如前所述的问题还困扰着学校的数学教学。实施本实验,探索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意在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促进学校的课程改革,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  2、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点问题,而导致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根源是课堂教学效益不高,课内损失课外补造成的,研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把学生的课业负担压缩在课堂之中,真正减轻学生的课外课业负担,从而使学生有更多可自由支配时间去发展自己的多方面的素质、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  3、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通过本研究,使教师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形成有效教学的策略,养成实践+反思的工作作风,从模仿教学走向反思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数学教学能力。‎ ‎  三、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  1、研究内容:‎ ‎  我们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略包括:‎ ‎  (1)有效的情境创设策略           (2)有效的课堂提问策略 ‎  (3)有效的课堂讲授策略           (4)有效的课堂探索策略 ‎  (5)有效的合作与交流策略         (6)有效的课堂练习策略 ‎  (7)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  2、预期目标:‎ ‎  (1)通过研究,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有效性教学策略,指导教学、服务教学。‎ ‎  (2)通过研究,转变教师教学理念,树立有效教学的理念,自觉地在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数学教学研究能力。‎ ‎  (3)通过研究,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4)通过研究,完善学校的校本教研制度,促使新课程改革在学校的进一步深入实施,提高课程改革的质量。‎ ‎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  1、行动研究法: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组织体验性活动,实施体验性育人。‎ ‎  2、实验法:确定实验班在实验的过程中对随时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调整研究方案,实施新的教学模式,并与普通班进行对照。‎ ‎  3、文献分析法:通过文献的学习,汲取精华,指导课题的深入研究。‎ ‎  4、经验总结法:通过归纳分析,总结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效性教学策的略。‎ ‎  五、课题研究的过程和实践 ‎  随着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方法、手段也随之发生的变化: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变成了学生的“自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更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更好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反思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我们课题组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  (一)、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 ‎  1、创设趣味情境 ——开启学生的乐学大门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推动力。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的创设趣味情境来辅助教学,可以使抽象枯燥的教学内容形象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 ‎  例如  教六年级数学中的”鸡兔同笼“应用题的时候,我利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画面:很多美丽的大公鸡和不同颜色的兔子在草地上来回不停地跑,画面上看到的是满地的脚,还能听到咯咯咯的鸡叫声,学生看了这动画就哈哈大笑,我接着出示条件和问题:这里有鸡和兔一共是50只,但脚呢却有108只,请问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呢?学生立即被这个问题吸引住了,学生很感兴趣地投入到这条题目的思考过程中去了,很快正确结果就出来了。‎ ‎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通过多媒体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等,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给学生创设的是形象生动的有趣的问题,以”趣“引”思“,使学生处于兴奋积极的思维状态。在探求问题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强化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优化了教学过程,增强了教学效果,把学生引进”乐学“的大门,打开一条”让学生主动走向知识 “的康庄大道,让小学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  2、创设情感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  白居易在《与之九书》中说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是说最能感动人心的首先是人的真情。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师生关系好,彼此心里相容,教与学双方都会沉浸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之中。‎ ‎  例如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事先知晓有两个学生当天过生日,我先去蛋糕房买了盒蛋糕,从电脑里下载了生日快乐歌。上课了,我打开音乐,带领学生一起唱起了生日快乐歌,让大家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在指定学生按小组把蛋糕平均分成四份的时候,学生很活跃,完全沉浸于幸福快乐中。这节课上,学生的注意力是那么的集中;回答问题是那么的投入,手总是举得老高老高;讨论问题的时候是那么的热烈。可以说是全身心地参与到了教学活动之中。下课后教室里还洋溢着孩子们的欢笑声,有学生还冲着我喊:”谢谢您,王老师!“‎ 课后,我认真想: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非常和蔼温馨的合作交流的氛围,带给了学生热情,学生也就能带着强烈求知欲和无限的感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发挥着他们的自主性,从而形成强大的学习内驱力。这样的课堂取得的效果是很明显的,给学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 ‎  3、创设悬念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  悬念具有很强的诱惑力,悬念设置于课的开头,可以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的结尾,则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悬念是牵制学生思维的线,小学生好动好奇又好胜,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置悬念,来诱发学生产生揭开问题秘密的思想意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学习知识,掌握技能。‎ ‎  例如  在教”年、月、日“这节内容时,上课一开始教师就设置这样一个悬念:有一位老爷爷,他到2008年才过他的第18个生日,你知道他到2008年有多大吗?全班一下子讨论开了,在学生急于想知道老爷爷为什么只过18个生日的原因时,老师向学生出示课题”年、月、日“,并解释说如果学完这部分知识,你就会明白了。这种悬念的设置,令学生兴趣大增,急切地想第一个了解原因,使学生带着炙热的追求随教师进入了认识过程情境之中。‎ ‎  4、创设问题情境——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 ‎  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质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创设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情境,不仅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打开思维的闸门。‎ ‎  例如  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先出示一组数:”8,80,800“。教师问:”谁能用‘=’把这三个数连起来?“问题一出来,学生就感到很新奇:800比80和8大,怎么能用”=“连起来呢?学生急于想找到答案,产生了跃跃欲试的探索意识,诱发了强烈的学习兴趣。这时组织学生讨论,有的学生说:”分别加上米、分米、厘米,可得8米=80分米=800厘米。“有的说:”分别加上元、角、分“等等。这时教师再提出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呢?“学生一听思维更加活跃,争先恐后地说:”8米=8.0米=8.00米……“教师接着说:”像8,8.0,8.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从而很自然地引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小数的性质。创设这样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由无意到有意,他们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在活动中萌发创新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  5、创设实践情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贴有三句话:”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话很富有哲理。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面东西,转化为学生能够亲自参加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 ‎  (二)、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该问的而问,低效的重复性应答式的提问,以问代讲形成满堂问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如何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我们去探索。‎ ‎  1、提问要及时。‎ ‎  问题设计得好,还要注意提问的的时机,若时机掌握得不好,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教师设置的提问需问在学生有疑处,有疑问才会有争论,有争论才能辨别是非,也才能引起学生探求知识真理的兴趣,特别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使问题得到解决,会有一种”洞然若开“,”豁然开朗“之感。不仅使学生心理上、精神上得到满足,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  学生之疑一般有两种层次:一是自学已有疑,疑而不解。二是自知无疑却有疑。对学生自知有疑之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把疑问讲出来,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把对此问题的多种疑问一一列出,逐步解决。‎ ‎  2、提问要适当。‎ ‎  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要适中,既不能设置太容易,学生不用过多思考动脑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设置太难,使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让学生”跳一跳把果子摘下来“。这就是说:要让学生经过思考、努力、交流合作基本上可以把问题解决。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把问题解决,更激发了他们探究、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差的学生,更应该提问一些比较简单的题目,增强他们学习的信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再逐步培养他们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不仅能够解决疑难问题,而且会变成一个优秀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答不出,这是常有的事。原因往往是难度过大,这时,教师应想方设法”化难为易“,以避免陷入”启而不发“的境地。‎ ‎  3、提问要精炼。‎ ‎  要减少重述,一些教师在等候学生回答时,多次重述问题,其本意要么怕学生没有听清楚问题,要么想通过重述引起学生注意,但实际效果适得其反。过多的重述容易使学生不认真听讲,产生期待教师再说一遍的不良习惯,还可能干扰学生正在进行的思维活动。因此,候答时,教师一般不宜重述问题,确有必要的,重述的次数应尽量减少,同时在重述之前要通过各种方法予以明确提醒。提问等待时间是指教师提问后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教师提问后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是教师课堂提问的重要策略之一。调查研究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之后,给学生所留的思考时间往往不足一秒,一秒之后若该生回答不了,教师就自己回答,或让其他学生回答,或将问题重新组织后再次提问。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思考,学生的思维很容易卡壳,回答的难度也会加大,他们往往因组织不好回答而放弃机会,甚至简单的问题也会发生”舌尖反应“——形成的想法到了嘴边又忘得无影无踪。老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如把等待时间延长至3—5秒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全班学生思考一番,然后再指名回答,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和参与人数都会相应提高。‎ ‎  4、提问态度要自然。‎ ‎  教师向学生发问时,态度要安详而自然,要有耐心,要表示相信学生能够回答,这样学生就愿意回答。教师发问的态度若含有考问,或严肃的表情,学生就不能安静的思考,因而不能畅所欲言。‎ ‎  5、提问需要评价。‎ ‎  教师提问之后一定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适当的评价。教师的评价极为重要,它能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到新一轮的学习中去。‎ ‎  有效评价分两种:一种是肯定性的、激励性的;一种是否定性的。对回答正确又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当然应该充分肯定,还应给予必要的赞扬。而对于回答不够全面的同学,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全面考虑问题。而对于回答错误的学生,师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应明确指出其不正确,并进一步启发这些学生的思维,给他们再一次站起来回答的勇气,而不能摸棱两可,一味地表扬和迁就学生,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敢面对、不敢批评。教师应注意将激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注意方法和方式,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出发点,达到有效提问后的有效评价。‎ ‎  6、提问内容要难易适度。‎ ‎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结合具体对象,进行具体筹划,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来,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对于提问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把问题提在学生的”现实发展区“,学生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问题的答案,不仅无助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而且会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提的问题太难,学生经过努力仍百思不解,也只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要把问题提得比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略高一些,使他们”跳一跳能把果子摘“,把”最近发展区“转化成”现实发展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能得到发展,教师的提问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  (三)、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  《新课标》明确指出:”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于是与其相适应的数学组织形式—小组学习,被广泛的引入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合作。那么,如何让合作学习有效呢?‎ ‎  1、合理分组 ‎  合作学习宜采用异质分组的原则。也就是将男生和女生,本学科学习较好的和有一定困难的,性格内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其目的是形成互补。每个小组2—6人为宜。‎ ‎  2、规范操作 ‎  ①小组中只分两种角色,一种是学习的操作者,一种是学习的检查者。这两种角色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  ②在全班交流中只有中心发言人,没有小组长,每个人机会均等。‎ ‎  ③要给予足够的时间。必须保证每个学生在小组中都有充分表现的机会。‎ ‎  3、明确任务 ‎  开展合作探究内容选择非常重要,选择那些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探究学习。‎ ‎  4、自主探索 ‎  在合作探究之前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独立思考,没有形成自己的思想与认识,那么在合作中只能是观众和听众。‎ ‎  5、全班交流 ‎  合作学习最终要让各小组向全班交流,分享成果。在交流中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记录下自己没有想到的地方。‎ ‎  6、教师的作用 ‎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必须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大家的发言。适时地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教师在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中,要做以下工作;‎ ‎  ①组织纪律。教师要观察和了解各小组的活动情况,对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不认真,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教师要加以引导和制止。确保合作、探究学习的顺利开展,不流于形式。‎ ‎  ②排除疑难障碍与发现火花。在学习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这时教师要及时的点拔,为学生排除思维上的障碍。同时教师也要努力发现学生在交流过程中,思维碰撞的火花。并记录下来,供大家分享。‎ ‎  ③引导学生深化。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有时往往是浅层次、表面化的内容。如对一个问题寻找多种解法,学生往往满足于解法的数量,而忽略的是解法的类型和独特性。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维 ‎  (四)、习题设计的有效性 ‎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数学课堂渐渐变活了,学习内容的开放,灵活,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多自由度。但是,有些教师为了注重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课下来只推导了一个公式或证明了一个法则,连基本的练习都没有几个,还有些教师前半堂课采用新课标理念,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是到了习题练习的部分,采用的还是机械练习的方法。虽然我们提的是素质教育,但在某些时候,衡量一个学生是”优生“还是”差生“,一个教师是否优秀,无形当中还是以成绩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因此,有些教师就运用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教师都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练习的功能也应与之相匹配,把握练习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原则,克服练习中存在的一些低效的,无效的问题,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练习中不断得到发展。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练习设计呢?‎ ‎  1、结合情景设计习题。‎ ‎  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该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采的生活情境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景。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能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 ‎  例如 ‎ ‎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人民币后,创设了这样一个场景:在各学习小组的桌面上分别摆了许多的学习用品(标有单价),每小组设两名售货员,其余均为顾客,然后进行购物模拟实践活动。活动开始后,同学们很快的就进入了各自的角色,而且积极性非常的高。‎ ‎  2、习题的内容要活。‎ ‎  有趣的练习,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能稳定学生的注意力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尽可能地选择生动活泼的习题,让学生感到数学魅力无穷。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之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儿童走迷宫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题型上,可以补充、匹配、补缺、画图等,习题要富有思考性,操作性、灵活性、迷惑性,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  3、习题的形式要多样。‎ ‎  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的形式,可以是口头形式的,也可以是操作演示形式的,还可以展示创作成果等等。学生完成作业时,可以采取相互竞赛,也可以采取相互合作的形式。例如,学习完利息这一知识后,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主题作业:调查目前银行利息情况并做专题小报告、帮助家长拟订一份储蓄计划、学习填写存单、计算利息税等。如此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  例如  在教学”千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一个具体、生动的概念,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带好米尺和卷尺,来到学校的操场上,分别量出1米、10米、100米的长度,让学生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不同的长度(重点在100米),再问学生1千米的长度有多长(学生回答:10个100米那么长)?并让学生感受,问学生从校门口到哪里大约是1千米。你走1千米要几分钟?(有学生根据走完100米的时间推测出走完1千米所需时间)。你还有其它办法知道1千米有多长吗?(有学生回答说通过看摩托车的里程表可以知道1千米的长度等等)。通过让学生到操场上量、测、算、估的方法,使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探求知识,并有自己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是扎实有效的。‎ ‎  4、习题要少而精。‎ ‎  有效课堂练习设计不仅要有习题数量的保证,更要有练习质量的保证。努力做到练习少而精,确保练习一步到位。心理学研究证明:第二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18%,第三次重复学习,识记效果提高了7%,由此可见练习次数绝不是越多越好。‎ ‎  那么,要想精练,练习的设计就要以一当十,以少胜多,抓住有代表性,有典型性的习题来练。练一题,管一类,重在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力求以数量相对较少的练习获得知识的全面到位,方法全面掌握,智力能力有效提高,从而达到练习的优化,以少胜多的目的。实践证明,练习的份量多,势必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影响学生的学习情趣和身心健康,学生为完成作业量而草率从事,降低练习效率。反之,练习份量少些,完些作业的时间充裕,学生作业才能做到认真、仔细、工整、准确规范。‎ ‎  (五)、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数学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必须从只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情况,转移到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个性、认知、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上来。‎ ‎  1、运用不同的尺子评价学生 ‎  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可以使教师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从而发展学生的潜能。‎ ‎  2、评价方式多元化 ‎  由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持续时间比较短。所以,有的教师(特别是低段教师)在一节课中接二连三打给学生进行”小红花“、”五角星“等物质奖励。虽然,这种评价方法有一定的可取之处,提高了一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一节课中过多的使用这种方法,学生就会产生”厌恶“的情绪,也就不能保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甚至有的学生会把更多的心思花在怎样得到奖励上,减少了倾听和思考的时间,而且还容易滋长”功利性“的心理。因此,教师需要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  3、注重延缓评价的运用 ‎  延缓评价的目的,主要是给学生以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不知道正确结论之前,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得到更多的不同答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个别学生会马上举手回答,并且答案非常正确。而教师也兴奋地及时表扬学生。这样,一大批同学也许还没有想好,结果却出来了,这些学生地思路一下子就被同化了过去,就失去了思考的价值。课堂变成了只是优等生表现的舞台。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的回答是错误的,教师会马上予以否认。这种武断的否定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形成畅所欲言的教学场面。当然,错的总是错的,关键是教师的评价不宜太早,要让学生说够说透,要引起学生间的争论。在教师没有作出评价之前,每个学生都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且学生会努力使自己的想法与众不同,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  六、研究成效和成果 ‎  (一)、通过研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素质。主要体现在:‎ ‎  1、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数学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模仿与记忆,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  2、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 ‎  (二)、通过研究,转变了教师的观念,促进了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  1、自本课题研究以来,老师们积极参与教科研工作,他们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钻研教材和教法,互相交流经验,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 ‎  2、通过研究课、试验课、观摩课等,提高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  3、通过研究过程中各种方法的尝试,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懂得了如何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三)、通过研究,取得了全校推广研究的经验。‎ ‎  (四)、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取得的各项成果:‎ ‎  在实践和研究中,数学课题组教师撰写的多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 2008年10月潘勇影撰写的论文《课堂教学师生对话教学的策略分析》在”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评比中获二等奖,2009年4月潘勇影撰写的论文《”糊涂“成就精彩》在教育信息报上被评为三等奖。2009年7月潘勇影撰写的论文《巧设问题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在杂志《科学咨询》中发表。‎ ‎  七、参考文献:‎ ‎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2002‎ ‎  2、高永芳 《让学生成为小组合作的主人》   2002.9‎ ‎  3、孙  敏 《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初探》   2005.2‎ ‎  4、孔企平 《改善小学生数学学习方式》‎ ‎  5、李  静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选择》   2005.1‎ ‎  6、郑国才。对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一些思考[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6,(7)‎ ‎  7、彭刚,蔡守龙主编: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