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50 KB
  • 2021-04-29 发布

地理(心得)之新课程中地理用图意识及习惯的养成教育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地理论文之新课程中地理用图意识及习惯的养成教育 ‎ ‎ 新课程中地理用图意识及习惯的养成教育 培养学生的读图用图能力,首先是学生接受地理知识、认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的需要,是中学生必须具备的地理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语)的需要。为适应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为提高学生进一步学习知识、掌握技巧的需要,正确的用图意识及良好的用图习惯养成,特别是高一学年段,尤为重要。 一、利用图像激发学习兴趣1.充分利用和展示地理图像地理教学图像种类较多,不论是对刚接触地理学习的初一新生,还是对进入高中学习的高一新生,地图是引领他们认识地理知识最早的东西,有很多的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中,甚至是在进入社会的工作中,能够记忆地理知识的只有地图,地图对他们的冲击是非常巨大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把各类地理图像通过各种方式,各种场合展示给学生,在记忆地理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自主学习的动力与潜能。 ‎ ‎2.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大地图信息的传递随着教学手段的日益现代化,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走进了课堂。现代教育手段可以在时间上、数量上、质量上充分展示地图的魅力,从手绘的板图到胶片投影、电子课件,大批量的,多姿多彩的地理图像,既能圆满完成课堂教学,达成教学效果,又能充分的刺激学生的学习感官,加大地理信息的传递数量。这对地理教学,特别是地图教学的改革和优化有着具大的推动作用,在使用过程中,不仅信息量大,及时性、重现率高,而且,在使用过程中,可根据使用的具体内容随时纠正和调整更新教学所需要的教学信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学中要充分借助这些现代科技手段,发挥地图对教学过程的信息表达与传递作用,优化课堂教学,扩大教学容量,增加地理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与频率,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心理与习惯。 3.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联系生产生活。兴趣的激发源于生活。地理教学从自然到人文,无不与人们的日常行为相关。看新闻联播,关心国家大事,教师可以从人文角度解释青藏铁路建设对西藏地区乃至我国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可以从自然角度来解释这条天路建设过程中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及科技投入的原因。学生更能从教师的解释中,从一张张图片的浏览中体味高寒、缺氧、冻土及白云、雪山带来的强烈冲击和感悟。自然就乐于在地理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二、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自我探究与合作。 ‎ ‎1.学会用图像分析、挖掘地理信息。使用地图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地理技能之一,学习中,有相当多的学生面对图像一筹莫展,无从下手。事实上,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对图像的充分分析和挖掘,找出一切可利用的信息,从而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一般来说,地理图像带来的信息有两类,一类是外显的信息,即从图像本身能看到的,另一类是隐性的信息,是需要经过对外在的显性信息加工后得到的某些结论或支信息,这类信息有助于问题的顺利解决。但大多数学生连显性信息都找不全,更谈不上对其分析挖掘了。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像分析、整合图中信息,形成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学会利用地理图像进行自我探究。例如,下图中横线是21°纬线,A处以东为海洋,B、C之间为陆地,D、E之间为陆地,其余为海洋。据此回答:(1)A、C、E处的气候类型都是     ,成因是    (2)简述D处附近山脉的形成原因。  分析:本题典型的考查区域地理知识的题目,综合性较强,看似简单,做起来却要求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掌握,并且能从图中显现的信息中分析出与题目要求相关的内容来,对学生的地图能力要求较高。题干提供的显性信息有:①、21°纬线②、海陆分布的特点。③、6条经线,其中一条是180°。④、A、B、C、D、E相对于各经线的位置。分析出的隐性信息是:①、A点位于50°E附近,纬度是21°,如果位于北半球,应该是位于阿拉伯半岛上,这样A点和B点之间,除了海洋(印度洋)之外,还有南亚大陆,不符合题干A处以东为海洋的条件。 ②、B、C之间的经度范围是110°E——150°E,且为陆地,可能是亚洲大陆东部或是澳大利亚大陆。③、D 、E之间为的经度范围是80°W ——40°W,且陆地,可以确定一定是位于南半球,应该是南美洲大陆,因为相同纬度的北半球,在这两条经线之间是海洋。 结论:根据分析,确定21°纬线是21°‎ S,进而确定A、C、E分别位于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和巴西的东南部。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成因是都位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迎风坡,沿岸有暖流影响。D点位于南美大陆西岸,D处附近的山脉为安第斯山,其成因自然也可以由区域地理知识获知。2.学会用图像迁移分析实际问题。地理图像是地理知识最重要的载体,是地理信息的来源,学会分析图像的同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图像分析过程和结果,把这些内容迁移到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不管是示意图,还是等值线图,都是附着在具体的地理事物之上的,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寻。对于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或问题,只需要我们把表象的东西与既有的图像的规律性的东西结合起来,并根据图像涵盖的内容向外寻找相关的地理信息,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既是一个分析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例如,下图中四个箭头所表达的内容可以联系到至少三个方面的地理现象:①大气热力环流,②洋流运动,③‎ 海陆水循环。如果表达的是大气热力环流,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就可以判断出甲乙两地的受热状况、气压的变化,就可以根据题意的要求判断出甲乙两地的海陆位置,等等;如果联系到洋流运动,可以根据流向及其他条件判断出该洋流的半球位置、分布区域,甚至具体到某个大洋的某个具体的洋流;如果联系到海陆间的水循环,可以根据图中箭头的指向,判断出海与陆及水循环的各个环节。当然,正确的分析,源于学生对课本充分的熟悉与掌握,源于学生对地图使用的敏感程度和图文结合的能力,事实证明,一旦学生能做到这些,也就意味着具备了从地图分析走向对实际问题的解决的能力。 3.学会利用图像发现问题、寻找规律。很多学生能识图,也能把图像中的显性信息尽可能的找出来,但缺乏利用这些信息的能力,也就是说,不能在这些信息上链接更多的东西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这使很多学生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功败垂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地图的分析与使用,把某些地理现象通过地图总结成某些简易的规律,使一类问题可以很轻松的记忆与解决。例如,海水等温线弯曲方向与洋流流向及洋流性质的判断,就可以总结成一句话“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就是洋流的流向”,这种说法不一定是科学或是十分准确的,但学生在记忆与使用起来却非常方便。又如,海陆等温线弯曲方向与季节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太阳直射点直射在哪个半球,大陆上等温线就朝哪个方向弯曲”,这种说法虽缺乏科学性,但是对于一般条件下的海陆等温线的题目都能通过这句话而降低难度,一般情况下都能得以解决。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用图意识,训练和培养学生利用地图辅助分析、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最终把地图作为解决地理问题的主要工具。做到不管解决什么样的地理问题,都要用图像来突破,都要想起用图像作为辅助手段来解决问题,久而久之,形成分析图像的思维习惯,从而对分析的图像进行整合,摸索出一套适合自身的用图规律。 三、强化用图意识,重视习惯养成。 ‎ ‎1.利用地理图像的导、讲、练结合,强化用图意识,进行地理图像的仓储。通过地图的使用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用图意识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地图观。是通过对地图中信息的充分挖掘,以图转文,培养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敦促学生形成良好的用图意识及学习习惯,激发学习地理课程的积极性和兴趣。在具有一定读图、析图能力的基础上,利用地图来强化训练,使学生进一步形成较好的用图习惯和意识,并通过地图的使用来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地图教学的有效使用,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于无形中引导和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及正确的思维方式,从而从另一角度来改善和优化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认知能力。学习中,要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地图知识的储备,在实践中实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学会从储备的地图中搜索与提取相应的地理信息,由“教我学”走向“我会学”。 ‎ ‎2.努力提高学生整合、分析、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通过教师对地理图像的整合,教会学生分析地理图像的正确方法,强化分析利用地图的习惯和思考方式,形成某种潜在的、公式化的思路,有助于对新问题的推理、分析和解决。平时的教学中,可采用区域链接,或是进行图像的归类,进行地图门类的图谱化。这样,既可提高学习地理的效率,又能避免区域地图的混淆;既能起到分类汇总的作用,又能起到对比强化的记忆效果。在训练与实践中,要教会和帮助学生总结并形成一套规律性的分析地理图像的东西来,使得学生在学习用图时,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学习中的失误,提高学习地理的信心和能力,并能把这种自信的心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延展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上,甚至是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 3.把用图习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各种类型的地理图像数不胜数,要想把各类图像都自由的在大脑中迅速的剥离并提取出来,就必须寻找科学的记忆方法。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使用地理图像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潜移默化,从而影响和敦促学生形成用图的习惯。 参考文献: 陈尔寿,《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中学地理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7 周成平,《新课程各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6 石鸥,《结构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理解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袁金华,《课堂教学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12 石鸥,《结构的力量—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的理解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陈澄,樊杰,《解读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