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00 KB
- 2021-04-2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申纪兰先进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5篇
申纪兰先进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一)
唯一一位连任13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她是一位来自山西的普通农家妇女,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她为了维护中国妇女劳动权利,最早倡导男女同工同酬,并写入共和国宪法。她也是唯一一位连任13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改革开放以来,她勇于改革,大胆创新,带领西沟村人不断探索山区发展道路,为山西太行老区经济建设和老区人民脱贫攻坚作出了巨大贡献。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2019年9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颁授勋章。沉甸甸的勋章,照映着她初心不改的模样。
“上台领奖的时候我沿路走,眼泪止不住地流出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给我把勋章戴上,还和我握了手表示祝贺,我心里头热乎乎的!没有想到党和人民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非常感动!”申纪兰说:“我是代表亿万农民光荣地领了这个奖,没有共产党、没有社会主义,我就领不到这个奖。‘十一’那天,我还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阅兵观礼活动,参加晚上天安门广场的国庆联欢活动,亲身感受了国家的强大,真是越瞧越高兴啊!我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继续跟群众战斗在一起,胜利在一起,奔向小康、实现中国梦。”
在2019年9月20日的《新闻联播》中,申纪兰说,当代表是代表人民利益,人民代表就要代表人民说话,我是基层代表,我知道群众在想什么,我(的建议)就要体现农民的心愿。
申纪兰先进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二)
巾帼脊梁
“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据新华社报道,申纪兰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山南底村。抗战时期,她就担任过村里纺花织布小组的组长。嫁到西沟村后,她积极参加劳动。西沟村曾经山高土薄,高寒多旱。当时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好男走到县,好女走到院”。每次想起这个说法,申纪兰都很生气:“旧社会呀,不把妇女当人。妇女只能到院里头,男人就高一步了,就能到县里头。你说这话能有道理吗?我就不服气。”
申纪兰曾介绍说,按照当时的分工计酬方式,如果男人干一天活记10个工分,那么妇女只能记5个。不平等的报酬挫伤着妇女的劳动积极性,很多妇女只愿意干“家里活”,不愿出门参加社会劳动,而这又成为阻碍妇女地位提高的关键。
为让妇女得到真正的解放,申纪兰走家串户,向妇女宣传“劳动才能获得解放”的道理,同时努力做男社员的思想工作,积极争取男女同工同酬。开始,男社员很多不同意。申纪兰认为,只有干出成果,才能让妇女不再受歧视。
经申纪兰申请,社里专门给女社员划出一块地,和男社员进行劳动竞赛。男社员认为稳操胜券,该休息就休息;被发动起来的妇女为了争取自己的权益,始终在田间争分夺秒。最后,女社员赢得了竞赛。这场劳动竞赛在西沟村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许多男社员都开始支持男女同工同酬。此后不久,全国妇联、山西省妇联的同志来到西沟村:一是考察;二是帮着申纪兰出谋划策。在妇联的支持下,申纪兰带领西沟村妇女提高劳动技能,还设立了农忙托儿所,使妇女能专注劳动。
到1952年,西沟村已经实现了“男女干一样的活,应记一样的工分”。1954年9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申纪兰提出的“男女同工同酬”倡议被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据《光明日报》报道,1954年,申纪兰也因此当上了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而男女同工同酬也在此次大会上正式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二条第二款规定:“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
就这样,申纪兰动员妇女积极参加生产劳动,争取男女同工同酬的社会实践,为新中国的农村集体劳动管理探索出一个最初的分配模式,为我国制定按劳分配政策和法律作出了实验性的贡献。
申纪兰先进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三)
扎根农村
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是太行山南麓一个普通又不普通的小村庄,因为申纪兰在这里用自己的一生,陪伴着共和国的每一次进步。
1983年,西沟村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但其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1984年,申纪兰从村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大胆进行改革。
她主张,成林和有林山坡地仍归集体管理;耕地仍然包产到户、自主经营,但实行三年一小调、五年一大调,添人增地、减人减地,确保土地不撂荒。最终,改革宜统则统、宜分则分,统分适度,实现优势互补。
1985年,结合申纪兰外出考察的经验,利用当地的硅矿资源优势,西沟村建立起第一个村办企业铁合金厂,当年实现利润150万元。此后,西沟村又建立起磁钢厂、石料厂、饮料厂,村办企业成了西沟村的经济支柱。
但为了响应党中央保护环境的号召,不把污染留给子孙后代,2012年,申纪兰和西沟村民决定,拆除了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铁合金厂,重新寻找发展定位。
据《光明日报》报道,近年来,西沟村不断走科技创新道路,建起了60多个光伏香菇大棚,实现了棚上发电,棚下种菇。种驴场、核桃露厂、潞麻厂、服装生产车间……依次建立。
与申纪兰一同工作30年的西沟村党总支书记郭雪岗骄傲地说:“我们还建成了展览馆、太行之星纪念碑、村史亭、老西沟互助组雕塑、西沟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森林休闲为主的红色旅游和绿色旅游线路,西沟村已经从一个落后的纯农业村变成了农林牧工商游全面发展的现代化新农村。”
申纪兰通过建议和议案将老区脱贫振兴带入了快车道。中西部开发、引黄入晋工程、太旧高速公路、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等促进了经济发展;平顺县提水工程、平顺县二级公路建设、平顺县集中供热、集中供气工程等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活。
申纪兰先进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四)
代表人民
申纪兰是第一届至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也是全国唯一一位连任十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
“第一次开的人代会,在中南海的礼堂里。投票是把纸发到手里头,那时我真正的感觉是人民当家作主了!”申纪兰曾这样描述自己第一次出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的情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第一届全国人大产生了1226名全国人大代表,妇女有147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申纪兰是她们其中的一员。
“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申纪兰的代表生涯里,提出的建议和议案涵盖“三农”、教育、交通、水利建设等各领域,有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也有涉及群众利益的小事,山区交通建设、耕地保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干部选举、贫困地区旅游开发等,不断得到采纳、得以实现。
申纪兰一辈子坚持自己只是个农民。
她曾说,“我是一个农民,还是一位共产党员,对基层情况也比较熟悉,跟群众战斗在一起,生活在一起,哪里有困难就应该到哪里去。”1973年至1983年申纪兰担任山西省妇联主任期间,她坚决不领厅级领导干部的工资,不转干部身份。
忙碌了一辈子的申纪兰,到晚年依然为村里忙活着。除了不时整理行装进京开会,几乎没什么能把她和普通农妇一眼区别开。她到村里的施工现场询问进展,入村民家中了解需求,学习中央有关精神,为社会各界讲党课……
“我虽然年龄大了,但还能做一些事情,党需要我,我就要一直干下去,听党话、跟党走,是我一辈子的承诺。”申纪兰说。
申纪兰先进事迹观后感学习心得(五)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听取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作政府工作报告,审查年度计划报告和预算报告。图为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接受新华网、中国政府网记者采访。肖磊涛摄
这是她第46次出席全国人大代表大会了,是全国唯一一位从第一届连任到第十一届的全国人大代表。除了自然变老,申纪兰的形象历经半个多世纪似乎并没有多大改变。
但她的内心世界是否也依然如故?她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怎样看待?我们几位“80后”记者,怀着揣摩的心情走近了“传说中”的申纪兰。
是人大制度“活化石”,也是“时尚”老太太
申纪兰被人记住,似乎总和政治相关——她曾13次被毛主席和周总理接见,周总理还在西花厅专门宴请过她,邓小平曾和她亲切握手,江泽民称她“凤毛麟角”,胡锦涛特地去她家看望她;而近年来,因为她在“两会”时说了句“我从来不投反对票”,申纪兰无意中又成了“话题人物”。
走在人民大会堂大厅里,申纪兰不停地对我们念叨着新时代之于旧社会的巨大变迁,这也让我们不得不想起申纪兰的传奇过往——当了一辈子人大代表,但却坚持“不转户口、不定级别、不领工资、不要住房、不调工作关系、不脱离劳动”;她60多年如一日带领西沟人种树……
“今年我带来的议案和建议有关于农村发展问题的,还有怎么加强农村教育问题的,教育是根本啊……”不等记者细问,申纪兰就自顾自地接上下面的话:“我代表人民的利益,参加这次会议就是要把人民的事情反映到中央”“充分发扬民主,办好农民实事”。
她的话很认真,但似乎又别有意味:这是你们想要我说的吧?
不等我们反应过来,一口乡音、看上去很有点“古董”的申纪兰,忽然换了话题:“前两天有中国公民在海外被绑架了吧?朝美的谈判进行得怎么样了?”
万没想到这位耄耋之年的农民老太太,竟然对最新的国际时事了如指掌。原来,自从3月2日到达驻地,一有空她就一张接一张地看报纸,看完了报纸看电视新闻。
既是“活化石”,也追“新潮流”,和她对话第一回合,申纪兰“颠覆”了我们先入为主的自以为是。
满口“文件式”语言,却装满了大实话
年过八旬的申纪兰坐在人民大会堂的走廊上滔滔不绝。家事、国事、天下事,随便一个话题就能和你聊上半天,还不时拍打着记者的肩膀。
“我们要感谢党、跟党走”“是党给了我这一切,让我有那么大的荣誉站在这里”。浓重的乡音和一口“文件式”的语言,让人觉得“很老套”。
但耐下心来仔细听,发现她“文件式”的语言中却装满了基层的大实话。关于修建公路侵占耕地,她说:管理好土地也是经济建设,该占的要占,不能让高速公路在天上飞啊;但耕地能不能不占,农业是保证经济建设的啊!
关于村干部选举任命,她也有自己的主意:“一年选、二年看、三年又要换”,村级干部能不能改成五年一任?
看似爱说“官话”的申纪兰,其实对她生活环境里的事,桩桩看在眼里,件件想在心上,时时挂在嘴边,只是她习惯性地套用“文件式”的话语表达。
申纪兰拍着大腿说:“我文化不高,你们是大学生能有大作为,我就在我的范围里发发光。”
对话第二回合,我们在“艰难”中开始体味到,这位一辈子当人大代表的老太太,自有内在的魅力。
忠诚源于信念,也源于实践的证明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您这一生,是什么?”记者问。
“忠诚!共产党这些年走得不容易,我跟着党走也不容易。”虽然无数次说过类似的话,但她仍有些动情。
在面对各种赞美和质疑时,她曾有一句被广为流传的话:“没有在旧社会活过的人,很难理解我心中的恩情,也不会想到我们这个国家是怎样走过来的。”
“曾有人当面反对过您的观点吗?”对记者这个问题,申纪兰扭过头去想了想,并没有直接回答,只是说:“到底对不对要在实践中用事实来证明,只有实事求是才是马列主义。”
在采访中,她总是在大段回答后习惯性地加上一句:“要不就这样吧”来试图结束谈话。但当记者起身告别时,申纪兰却还在身后不停地念叨着:“教育问题要抓牢……农村要发展,要脱贫……我哪天不是人大代表了,我还是要说……”
对话到此,她已经让我们明了,这位资格最老的人大代表,还会继续这样“说”下去。因为,这份忠诚已经融入了她的生活、工作和血液中。